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戏曲作为中华名族的国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戏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其声腔曼妙委婉,旋律动人;人物形象饱满,生动;里面的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剧历经百年的变化,已经成为一门品尝不尽的艺术了。陶瓷艺术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造型发展同样离不开历史的发展。
关键词:戏剧 陶瓷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要了解戏剧,先要从最早的戏曲的形成开始了解。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是戏曲的形成过程是相当漫长,具记载是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元杂剧成熟的较早,通过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经历八百年的发展而繁荣不败。
每个名族都有每个名族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是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中国古老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上的优美歌谣。
陶瓷艺术是中国名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文化艺术风格,也在陶瓷艺术上得到体现。每个时代的陶瓷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在最开始的新石器时代,陶瓷的造型和特征都是粗旷朴实和以实用为主的;在后面的商代陶瓷就不仅仅是实用为目的,更多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宋代的陶瓷不再繁琐,而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更加简洁,优美,典雅;明代的陶瓷端庄,憨厚;到了清代陶瓷艺术更上层楼技术更加精细,陶瓷的造型繁琐精巧。陶瓷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中国传统名族精神具有中华名族的独特艺术风格,它反映出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经历的演变,体现了我们名族的审美变化和提升和中华名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剧服饰和妆容的发展经过唐代-元杂剧-昆曲-京剧四个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戏剧服饰造型。
唐代,先秦两汉业已发展的戏曲传统,日益趋于成熟,具体地表现在当时的科白戏与歌舞戏上。科白戏是采用喜怒笑骂的语言加上滑稽的表演,来讽刺消遣社会中的人物或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参军戏;而歌舞戏则是透过歌舞的唱作,来叙说故事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然而,无论是科白戏或歌舞戏,其中人物的服饰装扮,当时都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穿着。
元杂剧盛行时,杂剧服饰基本上也是来自生活中的常服,但是演员的扮相,往往根据角色的需求,适度地夸张以加强其戏剧效果,最终逐渐形成了装孤服饰、装旦服饰、副末服饰、副净服饰等不同的类型。副末和副净是杂剧的重要角色,它们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滑稽传统,所扮演的角色多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所以服饰的穿著并没有固定形式也自由些。相对而言,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而副末和副净的服饰则丰富多彩。
昆曲吸收了北曲与南曲声腔上的特色,面貌为之一新,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从此昆曲在各地广泛地流传开来,艺压群曲蔚然成风。随着昆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时穿着的服饰扮相也随之完成,它们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饰为范本,并采取强调角色个性的美化,以符合舞台审美的需求,这也为日后的戏曲服饰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剧种,其服饰也完整地保持了昆、弋诸腔古典服装的传统元素。在京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批表演艺术家,他们在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辉煌的同时,也开始了戏衣革新的实践活动。其中创新思路最活跃的首推梅兰芳先生,直到今天,梅派剧装仍以式样美观、色彩鲜明、图案别致受到戏曲界的青睐。
中国的陶瓷也经历了时代的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黑陶和彩陶,到现在的瓷器;从满足生活所需的要求,到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美观和装饰。它的造型,成分,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陶瓷艺术不仅善于营造充满东方魅力的情调意境 ,还在装饰纹样和构图方面形成了自己风韵独具的表现形式。在适合纹样中 ,有严谨端庄的对称式适合、追逐动感的转换式适合 ,给人开朗感的放射式适合、紧凑感鲜明的向心适合 ,以及丰富多变主次分明的多层次适合、繁密华丽的重叠式适合等等 ;缠枝纹样也有颇具流转特点的优美骨架和飘扬形式; 各种几何形、四方连续构成的结构严谨华褥富丽的锦纹、边脚纹样更是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表现方式。
所有戏剧的戏剧的服饰制作也是非常讲究的,戏服的色彩戏衣制作对绣线的配色十分讲究,往往根据角色的扮相需求,选择适合的色彩组合,例如或显五彩、或野五彩、或素五彩、或全三色等等;有的时候或在彩线中加入金线(银线),用以调和戏衣色彩上对比的强度,并以加其在舞台上的能见度。戏服上的刺绣也是非常精美的,戏衣刺绣的图案是非常讲究的,可说是荟萃了中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其原生态更是一种广场艺术、庙会艺术、祭祀艺术,它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呈现,还是一种大众文化、社会文化。这样讲,既是表演行为意义上的,也更是精神、思想层面的。生态问题不仅是一度创作问题,不仅是二度创作问题,也不仅是演员与观众的形式交流,而是戏剧对民众具有本体生命意义的参与、融合,所谓“鱼是活在水中看的”,就如同水对鱼的意义,没有了水,就没有鱼,没有鱼的生命,戏剧的现实境况是它的“场”、它的生态环境被改变、破坏了。
戏剧的发展、命运与戏剧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合戏剧、重视民族艺术的新世纪,戏剧的生态如同国家整体的生态一样,需要退耕还林,固本求源。现实中,走向市场、走向民间的戏剧,在恢复戏剧的生态环境方面所作甚多,一些过去演出中伴随的事象如祭祀仪式、嫁娶喜庆、还愿酬答、民俗风情等等,戏剧性、艺术性淡化,将戏剧生活化,这种现象的卷土重来表明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该是怎样的生态关系可以商榷,但我们不应忽视这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生态平衡,戏剧与民间与百姓、百姓的生活和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恢复与构建这个生态链是当务之急。
同样作为优秀物质文化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值得深究。陶瓷艺术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载体,它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延续,是现代的创新,是对传统陶艺的改变,它把陶艺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更加创新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表现。现代的陶瓷艺术不再是仅仅满足生活所需,而是表现艺术家的精神,反映他的价值观的一种创作。它强调个性,强调自身的情感,不受拘谨,创作更加开放自然。
作者简介:王映丹,1997年生,女,汉族,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于文婕,1996年生,女,汉族,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关键词:戏剧 陶瓷 历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要了解戏剧,先要从最早的戏曲的形成开始了解。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是戏曲的形成过程是相当漫长,具记载是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元杂剧成熟的较早,通过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经历八百年的发展而繁荣不败。
每个名族都有每个名族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是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中国古老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上的优美歌谣。
陶瓷艺术是中国名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的文化艺术风格,也在陶瓷艺术上得到体现。每个时代的陶瓷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在最开始的新石器时代,陶瓷的造型和特征都是粗旷朴实和以实用为主的;在后面的商代陶瓷就不仅仅是实用为目的,更多是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宋代的陶瓷不再繁琐,而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更加简洁,优美,典雅;明代的陶瓷端庄,憨厚;到了清代陶瓷艺术更上层楼技术更加精细,陶瓷的造型繁琐精巧。陶瓷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中国传统名族精神具有中华名族的独特艺术风格,它反映出我们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经历的演变,体现了我们名族的审美变化和提升和中华名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戏剧服饰和妆容的发展经过唐代-元杂剧-昆曲-京剧四个跨时代的变化,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戏剧服饰造型。
唐代,先秦两汉业已发展的戏曲传统,日益趋于成熟,具体地表现在当时的科白戏与歌舞戏上。科白戏是采用喜怒笑骂的语言加上滑稽的表演,来讽刺消遣社会中的人物或事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参军戏;而歌舞戏则是透过歌舞的唱作,来叙说故事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然而,无论是科白戏或歌舞戏,其中人物的服饰装扮,当时都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穿着。
元杂剧盛行时,杂剧服饰基本上也是来自生活中的常服,但是演员的扮相,往往根据角色的需求,适度地夸张以加强其戏剧效果,最终逐渐形成了装孤服饰、装旦服饰、副末服饰、副净服饰等不同的类型。副末和副净是杂剧的重要角色,它们继承了唐代参军戏的滑稽传统,所扮演的角色多以社会下层人物为主,所以服饰的穿著并没有固定形式也自由些。相对而言,装孤和装旦的服饰比较单调,而副末和副净的服饰则丰富多彩。
昆曲吸收了北曲与南曲声腔上的特色,面貌为之一新,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从此昆曲在各地广泛地流传开来,艺压群曲蔚然成风。随着昆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时穿着的服饰扮相也随之完成,它们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饰为范本,并采取强调角色个性的美化,以符合舞台审美的需求,这也为日后的戏曲服饰奠定了基础。
清末民初,京剧取代昆曲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剧种,其服饰也完整地保持了昆、弋诸腔古典服装的传统元素。在京劇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王瑶卿、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批表演艺术家,他们在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辉煌的同时,也开始了戏衣革新的实践活动。其中创新思路最活跃的首推梅兰芳先生,直到今天,梅派剧装仍以式样美观、色彩鲜明、图案别致受到戏曲界的青睐。
中国的陶瓷也经历了时代的变化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黑陶和彩陶,到现在的瓷器;从满足生活所需的要求,到现在的人们所需要的美观和装饰。它的造型,成分,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陶瓷艺术不仅善于营造充满东方魅力的情调意境 ,还在装饰纹样和构图方面形成了自己风韵独具的表现形式。在适合纹样中 ,有严谨端庄的对称式适合、追逐动感的转换式适合 ,给人开朗感的放射式适合、紧凑感鲜明的向心适合 ,以及丰富多变主次分明的多层次适合、繁密华丽的重叠式适合等等 ;缠枝纹样也有颇具流转特点的优美骨架和飘扬形式; 各种几何形、四方连续构成的结构严谨华褥富丽的锦纹、边脚纹样更是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表现方式。
所有戏剧的戏剧的服饰制作也是非常讲究的,戏服的色彩戏衣制作对绣线的配色十分讲究,往往根据角色的扮相需求,选择适合的色彩组合,例如或显五彩、或野五彩、或素五彩、或全三色等等;有的时候或在彩线中加入金线(银线),用以调和戏衣色彩上对比的强度,并以加其在舞台上的能见度。戏服上的刺绣也是非常精美的,戏衣刺绣的图案是非常讲究的,可说是荟萃了中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其原生态更是一种广场艺术、庙会艺术、祭祀艺术,它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呈现,还是一种大众文化、社会文化。这样讲,既是表演行为意义上的,也更是精神、思想层面的。生态问题不仅是一度创作问题,不仅是二度创作问题,也不仅是演员与观众的形式交流,而是戏剧对民众具有本体生命意义的参与、融合,所谓“鱼是活在水中看的”,就如同水对鱼的意义,没有了水,就没有鱼,没有鱼的生命,戏剧的现实境况是它的“场”、它的生态环境被改变、破坏了。
戏剧的发展、命运与戏剧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合戏剧、重视民族艺术的新世纪,戏剧的生态如同国家整体的生态一样,需要退耕还林,固本求源。现实中,走向市场、走向民间的戏剧,在恢复戏剧的生态环境方面所作甚多,一些过去演出中伴随的事象如祭祀仪式、嫁娶喜庆、还愿酬答、民俗风情等等,戏剧性、艺术性淡化,将戏剧生活化,这种现象的卷土重来表明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该是怎样的生态关系可以商榷,但我们不应忽视这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生态平衡,戏剧与民间与百姓、百姓的生活和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恢复与构建这个生态链是当务之急。
同样作为优秀物质文化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也值得深究。陶瓷艺术的发展是时代的产物,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载体,它不是传统陶艺的简单重复和延续,是现代的创新,是对传统陶艺的改变,它把陶艺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是更加创新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表现。现代的陶瓷艺术不再是仅仅满足生活所需,而是表现艺术家的精神,反映他的价值观的一种创作。它强调个性,强调自身的情感,不受拘谨,创作更加开放自然。
作者简介:王映丹,1997年生,女,汉族,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于文婕,1996年生,女,汉族,湖北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