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近年同题异构的教学影响,同首诗歌异文揣摩,这是近年来笔者偏爱的话题。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的诗人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望南山”,这种异文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而且不时有惊人之语。
有学生赞成“见”,以为“见”有偶见、不经意的意思,表明了陶渊明的悠然心情,有的学生说“望”,能突出南山的宏伟;有的学生喜欢“见”,说“见”表明作者与山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距离的,有的学生说“望”,该字拉开了作者与山的距离,表明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有学生将“见”理解为“现”,说是南山隐藏在菊花之后,由于菊花被采南山才呈现出来。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思维如此活跃的课堂,真是少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只是罗列了名家的观点,供他们选择参考。持“见”说的,如苏东坡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持“望”说的,如宋代张耒、清代何焯、近代黄侃坚持 “望南山”“不愿与南山相“见”。
古诗异文,常来源于稿本的不同,作者写诗,为了一个字,不知捻断几茎髭,出于对内容和艺术上的考虑,不断改动,常有改得面目全非的。如果不同的稿本并存,就會出现字句各不相同的现象。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多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使我们读古诗平添了许多乐趣。而在教学中,甚而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诗歌鉴赏学习的乐趣、兴趣,从而使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异文教学,其实就是诗歌鉴赏里的炼字题,但如果你平时渗透得好,高三复习时会事半功倍。
异文教学,关键是选好诗歌,畅想当时情景,培养学生兴趣。古人讲求炼字,追求无一字无来历,异文教学,正好体验古人的文简意丰。笔者选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提供另一版本“不破楼兰誓不还”。供学生鉴赏。启发学生从作者、词义、意境、环境、感情色彩等方面思考。下面是学生答案的汇总:从作者方面说,王昌龄是唐朝人,而且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他的身上溢满着大唐气象,高亢、雄浑、嘹亮、激昂,“终”字更合乎唐人口吻;从词义方面说,“誓”字有发誓的意思,应当是在出征前的誓言,更能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终字是始终、最终,有慷慨悲歌之意,一字之差,完全不是唐人口吻。
异文教学,炼字推敲是关键,意境赏析是主体。再选著名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曾经因为推演“推”还是“敲”而煞费苦心,“推”与“敲”一字之差却能牵动整个诗的高度感,“敲”字不仅从动作上而且从动态的声音中给人一种炼字的美感,而“推”就不具有声感,由此意境就是静中有动,而愈增其静。可见诗人练字如此讲究,不仅给后世人留下了一首好诗,而且留下了文学创作的认真态度和讲究。
异文教学又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通过异文教学或多或少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古文字和古文化多层面探究和理解的平台,通过异文之间的联系和细微差距又为我们研究文学意味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好借鉴。由于很多异文多是用仿拟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故而在对异文的教学中,往往能体现中华古文化。例如,王维有诗“不逐城东游侠儿,……,洛下书生解咏诗”。全唐诗有注,“书,一作诸”。这就是说,“书生”一作“诸生”。其实,“洛下书生解咏诗”用的是“洛生咏”这一典故,此典源自谢安, “洛生咏”也作“书生咏”,唐代诗人的诗作中并不少见。 异文“诸生”则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儒生,置于诗句中语义亦通。“书”与“诸”语音相近。在语音层面上,二词的表层形式相同,话语意义相近。从修辞上来看,异文“诸生”是仿照“书生”制造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在异文两通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就可以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有学生赞成“见”,以为“见”有偶见、不经意的意思,表明了陶渊明的悠然心情,有的学生说“望”,能突出南山的宏伟;有的学生喜欢“见”,说“见”表明作者与山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距离的,有的学生说“望”,该字拉开了作者与山的距离,表明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有学生将“见”理解为“现”,说是南山隐藏在菊花之后,由于菊花被采南山才呈现出来。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思维如此活跃的课堂,真是少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只是罗列了名家的观点,供他们选择参考。持“见”说的,如苏东坡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持“望”说的,如宋代张耒、清代何焯、近代黄侃坚持 “望南山”“不愿与南山相“见”。
古诗异文,常来源于稿本的不同,作者写诗,为了一个字,不知捻断几茎髭,出于对内容和艺术上的考虑,不断改动,常有改得面目全非的。如果不同的稿本并存,就會出现字句各不相同的现象。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多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使我们读古诗平添了许多乐趣。而在教学中,甚而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诗歌鉴赏学习的乐趣、兴趣,从而使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异文教学,其实就是诗歌鉴赏里的炼字题,但如果你平时渗透得好,高三复习时会事半功倍。
异文教学,关键是选好诗歌,畅想当时情景,培养学生兴趣。古人讲求炼字,追求无一字无来历,异文教学,正好体验古人的文简意丰。笔者选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提供另一版本“不破楼兰誓不还”。供学生鉴赏。启发学生从作者、词义、意境、环境、感情色彩等方面思考。下面是学生答案的汇总:从作者方面说,王昌龄是唐朝人,而且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他的身上溢满着大唐气象,高亢、雄浑、嘹亮、激昂,“终”字更合乎唐人口吻;从词义方面说,“誓”字有发誓的意思,应当是在出征前的誓言,更能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终字是始终、最终,有慷慨悲歌之意,一字之差,完全不是唐人口吻。
异文教学,炼字推敲是关键,意境赏析是主体。再选著名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曾经因为推演“推”还是“敲”而煞费苦心,“推”与“敲”一字之差却能牵动整个诗的高度感,“敲”字不仅从动作上而且从动态的声音中给人一种炼字的美感,而“推”就不具有声感,由此意境就是静中有动,而愈增其静。可见诗人练字如此讲究,不仅给后世人留下了一首好诗,而且留下了文学创作的认真态度和讲究。
异文教学又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通过异文教学或多或少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古文字和古文化多层面探究和理解的平台,通过异文之间的联系和细微差距又为我们研究文学意味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好借鉴。由于很多异文多是用仿拟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故而在对异文的教学中,往往能体现中华古文化。例如,王维有诗“不逐城东游侠儿,……,洛下书生解咏诗”。全唐诗有注,“书,一作诸”。这就是说,“书生”一作“诸生”。其实,“洛下书生解咏诗”用的是“洛生咏”这一典故,此典源自谢安, “洛生咏”也作“书生咏”,唐代诗人的诗作中并不少见。 异文“诸生”则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儒生,置于诗句中语义亦通。“书”与“诸”语音相近。在语音层面上,二词的表层形式相同,话语意义相近。从修辞上来看,异文“诸生”是仿照“书生”制造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在异文两通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就可以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