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言”和“意”,品味“人”和“事”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题材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笔者结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特点、革命题材课文写作特点以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尝试通过“两读”与“两品”,对于革命题材课文教学加以优化与创新,力求以此为契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读“言”——揣摩语言意义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知识储备有限,这给他们学习革命题材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读“言”上下足功夫,引导学生在字斟句酌中体会革命题材课文语言的意义及特点,从而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于课文理解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例如,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有着深刻内涵与浓厚情感,如果教师不重视对诗歌语言的品读,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诗歌传递出来的精神与意境。比如,诗歌第二句中出现了“逶迤”和“磅礴”两个词。学生如果不能精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就难以想象五岭的层峦叠嶂,绵延不绝,也难以想象乌蒙山的陡峭险峻、地势复杂,更难以想象红军在翻越这两座山的时候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也就无法体会红军在长征中展现出来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再比如,诗歌第三句中有“暖”和“寒”两个相互对仗的词,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进行精读细品,则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此处的“暖”和“寒”指的是当时的天气或季节。然而,学生如果对字面含义进行深度分析,并辅以背景资料就会发现,此处的“暖”和“寒”似乎跟天气和季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什么深意呢?学生带着问题对诗歌进行再閱读和再思考,会发现这里“暖”对应的是“巧渡金沙江”这一历史事件,而“寒”对应的是“飞夺泸定桥”这一历史事件,一个“巧渡”,一个“飞夺”,一个轻松和喜悦,一个惊险和悲壮。由此,学生可以发现,此处的“暖”和“寒”描述的是不同历史事件的情形以及作者和将士们在经历不同历史事件时的心情。
  这一案例向我们表明,教师要想提高革命题材课文教学的效率,就应该重视对课文语言的品读,使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融合个人体验,在字斟句酌、反复揣摩中体会课文中每一字、每一句的内涵与情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的发展。

二、读“意”——理解文章内涵


  革命题材课文的“意”,有的藏在“字”里面,需要学生从细节处字斟句酌才能体会;有的藏在“文”里面,需要学生从整体处总揽全局才能体会。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读“言”,通过“抠字眼”体会每一字、每一句的意义,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读“意”,通过“览大局”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和叙事线索,体会文章整体的内涵。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一共出现了三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这句话,学生就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所承载的意义与情感。比如,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由“女老师”说出来的,这可能是雨来第一次正式的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也可能是雨来第一次在头脑中形成“爱国”的概念;第二次出现是由“大家”说出来的,大家“齐声”“轻轻地”念出这句话,体现出爱国主义思想在普通群众心中“萌芽”,更在小雨来心中“生根”;第三次出现是雨来经受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之后,他的血溅到了课本的这几行字之上,此时,这句话仿佛成了雨来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他与鬼子周旋到底,这时候,这句话已经成了雨来的信仰与力量,使他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成长为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出现,代表了不同的内涵与不同的情感。
  在革命题材课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字里行间的“意”,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文章内涵,感知作者情感。

三、品“人”——感受崇高形象


  在革命题材课文中,总是离不开英雄人物的塑造。这些人物不仅代表他们自己,也代表无数革命先烈和战斗英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因此,在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品“人”,结合人物的生平事迹和革命背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崇高形象,以及人物的高尚品质。
  例如,《军神》这篇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同时,也歌颂了以刘伯承为代表的革命军人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体会人物性格和人物品质,使学生感受到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比如,文中一开始,刘伯承忍着剧痛,以“刘大川”的身份与沃克医生进行的交流,体现了他的睿智和坚强;当被沃克“拆穿”军人身份之后,他“微微一笑”以及“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这体现了他的沉着和诚恳;当他在拒绝用麻醉剂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时,“一声不吭”“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等神态和动作描写,又体现了他的顽强和勇敢。与此同时,沃克医生对他的态度由“冷冷地”到“柔和”、到“生气”、到“惊呆”、到“慈祥”再到“肃然起敬”的变化,烘托了刘伯承的伟岸形象。这样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就立体而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品“人”,教师赋予了革命题材课文教学更多的“温度”与“情感”,使学生在感受英雄崇高形象的同时,激发起对于祖国语言的热爱和祖国河山的依恋。

四、品“事”——培养革命情怀


  在革命题材的课文中,作者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抒发都需要以事件的描述作为依托。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住叙事的“六要素”,通过对事件的全面剖析与深入了解,体会事件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情怀,从而达到语言教育与爱国教育的融合。
  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品“事”来感知革命情感,培养革命情怀。
  首先,自主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六要素”为依据,开展自主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感基调。其次,概括段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段段意,从而使学生更加细致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脉络,体会人物情感变化。再次,复述课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抓住课文主线来复述课文,在复述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态度与情感体验。最后,写读后感。在阅读和复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事”的分析与描述会产生很多的观点和情感。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将这些观点和情感总结并提炼出来,做到先品“事”后生“情”,从而培养革命情怀,形成爱国思想。
  综上所述,革命题材课文所承载的内容和背景虽然离学生较远,但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却离学生很近。因此,教师应该优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读“言”、读“意”、品“人”、品“事”等途径,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与学生的共鸣,从而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语言素养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和桥第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小古文是指篇幅短小,内容浅近易懂、富有趣味、适合儿童阅读的文言文。学习小古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体会为人处世之道,感悟世事万物之理,还能促进他们古文知识的积累和文言语感的养成,为中学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笔者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谈如何让小古文的教学更有趣味,使得学生感受其魅力并乐在其中。一、巧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古文的教学重在一个“趣”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激趣,
期刊
【摘要】语文作文在语文科目考试中占据五分之二的比重,探索高中生语文作文写作对研究高考作文的情况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从作者的自身因素、文章的写作要求两方面来进行论述,总结了学生们的写作问题,并针对当下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这为语文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之处,为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作铺垫。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作文;写作;高考  【中图分类号】G40;H15;I0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期刊
我不是第一次读《黄纱巾》了。幼时的我在课外杂志上读了好多遍,脑海中翻来覆去地想象那条黄纱巾到底有多美。是嫩嫩的鹅黄?温柔的杏黄?还是轻快的柠檬黄?十几年之后,身为教师,在教材里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我是多么感动而惊喜,而且读到了很多当年根本没有读懂的东西。诵读欣赏单元是教师经常弱化的内容,学期时间紧凑,往往就选择不上了。但我决定,这篇小小说一定要上!一、小小说教什么  (一)文本初读  故事很简单,有
期刊
一、链接生活素材,让训练内容生活化  1.搜寻生活积淀,为语用训练奠基  语文教学在倡导语用训练时,不能仅仅将关注的视角聚焦在现有的教材中,而需要基于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将关注的视角投射到自然、社会等更为广阔的平台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比如教学《石榴》一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石榴的具体特点,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石榴的特点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方法和言语形式。在教学之初
期刊
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771年的鸣凤书院。著名思想家、爱国诗人龚自珍在这里担任首席讲师,并留下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从此,“不拘一格”就成为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不拘一格:吕叔湘的“饮水思源”  1987年,83岁高龄的吕叔湘携夫人回家乡,来到阔别70年的母校探望。  他回忆:母校老师人人不拘一格,从校长杨鸿范先生那里养成了作业不涂改,不写错别字的习惯;从
期刊
每一名学生都是有生命力的学习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活泼好动、思维跳跃性强、接受能力强便是小学生在这一发展阶段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所组织的语文课堂,不可能完全地按照教师预设好的教学流程按部就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教师预先准备的教学计划相矛盾的事件。这些非预设问题的出现,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对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分析了非预设生成的概念,并重点阐述了非预设生成语文课堂
期刊
所谓在线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是通过手机无线网络,进行网络授课、学习的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学习一下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引发众人的关注。这种学习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并且也可以基本实现和现实一样的师生互动,因而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  然而在线学习也有明显的弊端:学生情感需求被弱化,影响学习效果;教学内容选择功利,影响学生成长;教学方式运用单一,影响学习品质。那么,如何有
期刊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陶冶是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的,因此,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对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问题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与探讨的教研课题。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自我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育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教师要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语文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同时也是一门从小学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的重点学习科目。在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中提到“到初中、高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表明,任何考试前的准备与突击都无济于事”,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学生的视野、知识面、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分析表达能力,特别是思考、判断能力”。每一项能力,并不能靠简单的“死记硬背”和“刷题”来获得。但是能够抽离教学惯性的老师很少。“如果因大量的听写、默写、做卷子而使学生失去了读书、思考、与人交流的时间或机会”,那我们的教学就是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