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
  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同行的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水清凉可口。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在老林里迷失了方向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帮助过路人。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摸十四五岁。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有删改)
  “我”和老余投宿深山小茅屋,却不知道主人是谁。瑶族老人来送米,本以为他是主人,结果却不是。读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好奇起来:“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故事就围绕着这一问题层层设置悬念,曲折而又生动。我们读起来,仿佛一颗心始终提着,直到最后才落到肚子里,有恍然大悟之感。这就是巧设悬念的写作方法。
其他文献
(4)土豆是他们的第一个人类朋友  清晨。  “你放她走了?”  “是的。你们惩罚我吧。”  奶奶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惩罚你,我们要立刻搬家。”  “搬家?”树耳叫道。  爸爸说:“不得不搬家了。”  妈妈好像要哭了,“可是搬到哪里去呢?家里这么多东西怎么带得走?一路上会有多少危险等着我们?”  树耳愣住了。树族人是不轻易搬家的,他们不能离开一棵树太久,离开太久会让他们生病或者死去。这株老槐树,
期刊
如果你走进大自然,细心观察,会发现:水流也会唱歌。湖水是安安静静地默唱,几乎听不见;小溪是自得其乐地哼唱,清脆欢快;江河是个男低音,唱得低沉而雄浑。如果要选出水流中的大歌唱家,非瀑布莫属,哗啦啦如玉石相击,轰隆隆如地裂山崩,它就像一场盛大而华美的交响乐,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瀑布诗”中的瀑布  古往今来,无数诗人被瀑布这种神奇的自然景观所震撼,留下了很多“瀑布诗”。孟浩然笔下的瀑布与彩虹共生:“
期刊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买条鱼烧烧,头勿(不)熟,尾巴焦……”这首苏州摇篮曲,总是能勾起我们儿时的记忆:枕着外婆温暖的臂弯,听她轻轻地哼唱,让歌声将我们带入甜美馨香的梦中。  就像这摇篮曲一样,苏州话也有柔和、软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吴侬软语”。如果把北方话比作阳刚爽直、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么苏州话则是江南水乡闺阁中的小家碧玉,手抱琵琶,口唱弹词。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期刊
自从上了中年级,我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给爸爸妈妈买早点。上个星期五,我在学校烹饪课上学会了烙饼,星期六早上,我决定不出去买早点了,我要亲手给爸爸妈妈烙饼。  我先在一个面盆里放好面粉,加上水,使劲地揉呀揉。面越来越黏,粘满了我的双手,我急得只能大叫:“妈妈!”妈妈问:“水是不是太多了?要不要再加点面?”对呀!我抓了一把面粉继续和面,还是很黏。我抓了一把又一把,就这样,盆里的面越来越多,结果又太干了,
期刊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制瓷历史悠久。相传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自唐宋以来,便成为朝廷贡品而受到皇家青睐;由宋代开始又传往海外,足迹遍布了世界各地,因而成为沟通中国与外国文化的一道桥梁。  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唐代烧造出的洁白如玉的白瓷,甚至有“假玉器”之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景德镇瓷器的工艺有多精湛了!  你一定感到好奇,景德镇瓷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为什么会
期刊
最早贬低戏剧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就明确要求:把戏剧赶出理想国去。  在古罗马,也存在把戏剧视为贱业的社会观念,那时候戏剧表演者是奴隶,公民演戏是不成体统的。在西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过大规模禁毁戏剧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演员被叫做“戏子”,是低贱的行业。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规定:乐户的子女不准和普通人家的子女结婚,乐户的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在民间,如果有人做了戏子,他
期刊
笑笑在学校的选修课上学了烙饼,她说,是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饼坯子,烙的时候是老师负责烙的,怕她们烫着。在家里,她想一个人动手试一试。周六起床,她就挽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笑笑已经学会蒸米饭、煮饺子,烙饼我觉得还是有些麻烦,没有让她试过。既然她有意愿做,我当然支持。征得我的同意后,她立即舀了一杯面粉,加水和面。毕竟经验不够,水加多了,她的两只手连着半截小胳膊,都粘满了面泥。我提示她可以加些面粉和一下
期刊
当你背着书包走在阳光底下时,你注意过自己的影子吗?当你和小伙伴在操场上玩耍时,你是不是调皮地踩过对方的影子呢?  认识影子  影子,其实就是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生活中,影子无处不在。白天,在阳光下,夜晚,在月光和灯光下,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影子:树影、人影、车影……  那么,影子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手脑配合,寻求答案。  实验与思考:  先在桌上一边放上一盏台灯
期刊
针对小军和小萱的烦恼,老师在心育课上请全班同学做了一个不记名的小问卷:  1.你有在陌生环境中,或者是在很多人面前,讲不出话的经历吗?  2.如果让你选择,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  从收上来的问卷看来,班上只有19%的同学没有在人多或陌生环境中说不出话来的苦恼,81%的同学或多或少都有在很多人面前说不出话来的经历。数据一公布,小军和小萱的情绪放松了许多: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苦恼呀。  既然这么多人
期刊
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