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农村金融的草根实践”。这两天在山西永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参观考察,以及在此次微型金融研讨会上的所见所闻给我很大的触动。草根金融是最贴近农民的信贷组织,我觉得它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在实践当中,中国微型金融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障碍。
如果从近一百年的长期历史视角来看,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总是滞后的,不光是最近三十年,从大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包括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一些知识分子,都在中国积极推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也一直在提倡农村金融的发展,而且在最近的三十年过程当中,中央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农村金融总体来讲,仍然远远滞后于我们的期待,滞后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信贷需求。为什么?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业化。中国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的金融体系要为工业化和赶超战略服务,要为工业化的迅猛开展提供大规模农业剩余。这是国家工业化的前提。所以尽管很多力量都在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的宿命就是要为城市、为工业部门、为国有经济、为整个国家的初级工业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是我们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时代所决定的,不是哪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回顾一下最近三十年,1979年到现在3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农村金融领域应该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眼花缭乱,比如1979年农行恢复、1994年农发行成立、1996年行社分离后农信社独立运营、1999年中央政府决定取缔合作基金会等等,这些事件都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样,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根本改善。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达到大约8000多个,即使在浙江这样的资本高度集中的区域,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竟然达到153个,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据。这些空白乡镇说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是严重短缺的、空白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但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走进了工业化的后期,在工业化的后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看到从2005年到现在,中央一系列的旨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决策,我称之为“农村金融新政”,决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某一个领导人在某一个早晨突然有了一个感悟或一个灵感之后来推进这些新的举措,这个变化是历史性的,是在新的时代所必然发生的现象。2005年央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快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同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这些举措实际上都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农村金融新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回归乡土,回归农村,让农村金融机构重新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的转型服务,为农村发展服务。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管还有多少人在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农村金融体系跟五年前、十年前,我认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这个进步和成就,我们也必须承认。农村金融新谱系包含五层:最高层是一个巨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再往下一层是巨型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第三层是大型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全国各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第四层是面向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它的规模稍微大一点,但主要是针对中小客户。最底层的这一块,我把它称之为最草根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是村级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NGO小额信贷组织,以及规模比较小的、像富平小额贷款公司这样设在村里的微型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的新谱系已经初具规模,这是近五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巨大成果。
但是我认为,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所谓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没有彻底建立起来。在我设想当中,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是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一个体系,所谓多层次就是大中小和草根金融机构都同时存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所谓多功能要满足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当中多方面的需求,农村金融不光包含信贷,还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农村担保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我们现在农业保险发展还很滞后,农村金融中的抵押机制和担保机制相当缺乏,农地的流转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跟约束机制都很缺乏。更重要的是,一些新型机制,像粮食银行、土地银行、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中国发展都比较滞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民间的微型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有些甚至存在合法性危机。
最后我想着重讨论一下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在永济看到的模式。这样一个草根金融实践,我觉得是非常宝贵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概括富平模式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富平模式这样来总结:即富平模式是内生性的组织和信用机制,与外部社会支撑的有机嵌入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从内生性来说,实际上富平模式非常好地挖掘了农村固有的一些内生力量,其中首先是农村社区组织,我们看到包括果品协会在内的一些农民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富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初期起到了组织化、规模化和提供组织支持这样的作用。其次是以郑冰女士为代表的一批在农村有重大影响力的农村领袖人物,她们在这个内生性机制当中、在富平模式当中,也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第三个,富平模式还利用了农村固有的农村信用文化传统,这一点在茅于轼先生在临县龙水头村搞的小额贷款试验中也有同样的表现。富平模式还更好地整合了四种外部力量,包括知识精英、非政府组织、企业家资源与政府资源。我想,没有内生性的组织跟信用机制就没有富平模式的生命力,但是如果没有外部支撑力量的有机嵌入,就没有富平模式的合法性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农村金融大发展面临着历史机遇,我们已经跨在一个农村金融的黄金时代的门槛上。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善待草根,应该运用草根金融的力量重建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我认为乡村衰败的原因在于原有乡村治理结构的涣散,而乡村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农村微观组织模式的改造。农民合作组织应该得到大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在永济看到的红娘手工艺合作社,她们纯手工生产的衬衣、手提包、床单和其他工艺品非常吸引人,而且卖到了国外。我今天就穿了他们生产的衬衣,感觉很舒服。微型金融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种金融工具,要使微型金融真正改变农村现状,我认为必须从组织和文化来入手。
孔子有一个学生问孔子怎么来治国。孔子说,“庶之”,就是首先要使这个国家人口繁盛,用我们现在的标准看就是要人口质量不但高而且人丁兴旺。然后学生又问:人口繁盛之后要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富之”,就是要让他致富。我想小额信贷就是要使农民致富。学生又问:“富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教之。”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教之”就是要建立新的农村文化。孔子的回答很有智慧,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在“庶之”、“富之”、“教之”之外,再加一个“乐之”,就是茅于轼先生所说的“快乐的最大化”,使每一个人包括农民在内,都有一个快乐的生命,这也许是所有农村复兴政策的最终使命。
如果从近一百年的长期历史视角来看,我们发现农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总是滞后的,不光是最近三十年,从大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包括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一些知识分子,都在中国积极推广农村信用合作事业。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也一直在提倡农村金融的发展,而且在最近的三十年过程当中,中央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尝试。但是农村金融总体来讲,仍然远远滞后于我们的期待,滞后于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信贷需求。为什么?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工业化。中国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中国的金融体系要为工业化和赶超战略服务,要为工业化的迅猛开展提供大规模农业剩余。这是国家工业化的前提。所以尽管很多力量都在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农村金融的宿命就是要为城市、为工业部门、为国有经济、为整个国家的初级工业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是我们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这是时代所决定的,不是哪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回顾一下最近三十年,1979年到现在30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农村金融领域应该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让我们眼花缭乱,比如1979年农行恢复、1994年农发行成立、1996年行社分离后农信社独立运营、1999年中央政府决定取缔合作基金会等等,这些事件都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或正面、或负面的作用,但是不管怎么样,所有这些措施都没有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根本改善。在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达到大约8000多个,即使在浙江这样的资本高度集中的区域,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竟然达到153个,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据。这些空白乡镇说明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是严重短缺的、空白的,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但是今天我们这个时代走进了工业化的后期,在工业化的后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看到从2005年到现在,中央一系列的旨在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决策,我称之为“农村金融新政”,决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某一个领导人在某一个早晨突然有了一个感悟或一个灵感之后来推进这些新的举措,这个变化是历史性的,是在新的时代所必然发生的现象。2005年央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6年银监会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加快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2007年邮储银行成立,同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这些举措实际上都是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的现象,农村金融新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回归乡土,回归农村,让农村金融机构重新为农民服务,为农业的转型服务,为农村发展服务。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管还有多少人在批评,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农村金融体系跟五年前、十年前,我认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这个进步和成就,我们也必须承认。农村金融新谱系包含五层:最高层是一个巨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农发行;再往下一层是巨型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第三层是大型银行类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全国各地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第四层是面向农村基层的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它的规模稍微大一点,但主要是针对中小客户。最底层的这一块,我把它称之为最草根的农村金融机构,就是村级的农村互助金融组织、NGO小额信贷组织,以及规模比较小的、像富平小额贷款公司这样设在村里的微型金融机构。农村金融的新谱系已经初具规模,这是近五年来农村金融改革的巨大成果。
但是我认为,到今天为止,中国的所谓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并没有彻底建立起来。在我设想当中,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是多层次的、多功能的一个体系,所谓多层次就是大中小和草根金融机构都同时存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的需求;所谓多功能要满足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当中多方面的需求,农村金融不光包含信贷,还包括农业保险市场、农村担保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我们现在农业保险发展还很滞后,农村金融中的抵押机制和担保机制相当缺乏,农地的流转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跟约束机制都很缺乏。更重要的是,一些新型机制,像粮食银行、土地银行、农产品期货市场在中国发展都比较滞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民间的微型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有些甚至存在合法性危机。
最后我想着重讨论一下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我们在永济看到的模式。这样一个草根金融实践,我觉得是非常宝贵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概括富平模式呢?我觉得是不是可以把富平模式这样来总结:即富平模式是内生性的组织和信用机制,与外部社会支撑的有机嵌入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从内生性来说,实际上富平模式非常好地挖掘了农村固有的一些内生力量,其中首先是农村社区组织,我们看到包括果品协会在内的一些农民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富平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初期起到了组织化、规模化和提供组织支持这样的作用。其次是以郑冰女士为代表的一批在农村有重大影响力的农村领袖人物,她们在这个内生性机制当中、在富平模式当中,也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第三个,富平模式还利用了农村固有的农村信用文化传统,这一点在茅于轼先生在临县龙水头村搞的小额贷款试验中也有同样的表现。富平模式还更好地整合了四种外部力量,包括知识精英、非政府组织、企业家资源与政府资源。我想,没有内生性的组织跟信用机制就没有富平模式的生命力,但是如果没有外部支撑力量的有机嵌入,就没有富平模式的合法性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农村金融大发展面临着历史机遇,我们已经跨在一个农村金融的黄金时代的门槛上。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善待草根,应该运用草根金融的力量重建乡村社会文化网络。我认为乡村衰败的原因在于原有乡村治理结构的涣散,而乡村文化的复兴,有赖于农村微观组织模式的改造。农民合作组织应该得到大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在永济看到的红娘手工艺合作社,她们纯手工生产的衬衣、手提包、床单和其他工艺品非常吸引人,而且卖到了国外。我今天就穿了他们生产的衬衣,感觉很舒服。微型金融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种金融工具,要使微型金融真正改变农村现状,我认为必须从组织和文化来入手。
孔子有一个学生问孔子怎么来治国。孔子说,“庶之”,就是首先要使这个国家人口繁盛,用我们现在的标准看就是要人口质量不但高而且人丁兴旺。然后学生又问:人口繁盛之后要怎样呢?孔子回答说:“富之”,就是要让他致富。我想小额信贷就是要使农民致富。学生又问:“富了之后还要怎样呢?”孔子说:“教之。”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教之”就是要建立新的农村文化。孔子的回答很有智慧,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在“庶之”、“富之”、“教之”之外,再加一个“乐之”,就是茅于轼先生所说的“快乐的最大化”,使每一个人包括农民在内,都有一个快乐的生命,这也许是所有农村复兴政策的最终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