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次贷危机中学习现代风险管理

来源 :中国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l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像美国这样一个现代风险管理的强国和技术发源地,为什么会栽次贷危机这么大一个跟头呢?几十年来作为华尔街骄子,聚集了全球精英中的精英的著名投资银行为什么会突然间全线崩溃,轰然倒下?我国的银行如何实现和保持不良资产的双降?我国的证券机构如何应对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我国的保险公司如何应对利率的变化而保持公司的偿付能力?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应该如何发展?
  要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基本特征:一是竞争,它是市场经济活力的基本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效率和创造力的基本来源;二是风险,它是所有市场参与者都要面临的基本市场特征,既包括市场价格变量的波动,也包括交易对手的违约可能,即信用风险。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看,两者的联系主要在于市场竞争的发展一般都会促使竞争参与者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增加对风险的承担,从而进入新的、风险更大的市场,包括开展波动性更大的风险产品的交易和接纳违约可能性更高的交易对手,这符合高风险高收益这条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然而,进入高风险市场和承担更多风险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承担者对新增的风险必须有相应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这正是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风险管理重要性之所在。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讲述的正是这么一个竞争与风险的故事。从发放次贷的层面看,放贷银行在传统按揭贷款市场已经形成充分竞争的压力下进入风险更大的次级按揭贷款领域以开拓新的市场竞争空间。而支持他们扩张次级按揭的条件除了有利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是高房价和低利率)以外,主要还有近些年来风险计量和风险转移技术的发展。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可以通过风险定价(Risk-Based Pricing)提高利率要求,同时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转移和控制信用风险。同样的道理,与次贷相关的证券化产品近些年来广受各种投资者的青睐,也是因为对收益率要求的竞争压力使得投资机构可以容忍更高的风险。同时他们认为,现代风险计量技术(包括信用评级和信用计量模型)和控制技术(包括结构化安排的风险分层控制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和信用提升技术)使得他们可以依赖现代风险管理手段有效地控制风险。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美丽的故事在西方金融界流传多年之后却逐渐被夸大而形成了次贷泡沫,并在2007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主要是美国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的背景下破灭,导致了次贷危机。这里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竞争导致创新和风险承担增加,而是在于风险管理本身的挑战性和人们对风险管理发展过于乐观的认识。尽管过去十多年以来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和管理技术及产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丝毫也没有降低风险管理的挑战性。相反,不仅这些风险技术和产品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而且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转移及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更是新的挑战。例如,在针对次贷危机的讨论和反思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对次贷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衡量问题,尤其是信用评级机构对于结构性产品的评级等级问题,还有信用风险转移形成的贷款“发放和分销”(Originate and Distribute)的新金融模式可能导致放款银行对借款者审核标准的下降和贷后监督的放松。
  此外,现代风险管理领域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能量化的风险就不能管理,不能管理的风险就不能去承担。”这句话充分的反映了风险量化在现代风险管理发展中的重要性。一个金融机构的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师就像是几乎完全依赖工具才能安全着陆的一架飞机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员。然而,在现代信用风险计量取得明显进步之后,人们容易看到一个逻辑上否定之否定的版本:能够量化的风险就能够管理,而能够管理的风险就可以去承担。因此,对信用风险管理发展的乐观认识促成了人们对于风险承担和管理能力的过高估计,这一方面会导致不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被不审慎地应用于投资和风险管理的实践,金融机构因而面临更多的信用产品模型风险(Modeling Risk)和定价风险(Pricing Risk);另一方面也会导致金融机构过于激进的次贷产品投资战略和政策,面临过多的信用和市场风险。
  显然,是乐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对现代风险管理发展的乐观认识,让人们忽略了风险管理本质上的挑战性和风险管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持续多年的次贷规模的膨胀和资本市场上对次贷相关证券化产品的投资热情充分说明了这种局限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年来在乐观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一些西方金融机构淡忘了审慎管理这一风险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其中包括对风险的审慎承担和对风险管理技术,尤其是新技术的审慎应用。
  据此,我们可以说此次次贷危机是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发展遭遇的危机,它体现了风险管理本质上的挑战性,也暴露了现代风险管理技术自身的局限性,这也促使现代风险管理在人们的反思中不断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此次危机也将成为我们学习国际风险管理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良机。
其他文献
我接着蔡老师的主题继续谈谈收入分配问题,准备的题目叫《非均衡的中国经济:收入分配难题及其破解》。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求是》杂志第7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这个文章里面提出六大措施促进提高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可见现在高层决策者对收入分配已经非常关注。文章谈到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要把公平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同时提出将来居民收入格局应该是橄榄型格局,但是中国
期刊
危机内在的原因正是美国过去20年来在个人消费领域、房地产领域、金融投资领域不断扩张的债务。这些债务逐渐发展为“庞士借贷”,最终导致了危机。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包括:全球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原来的由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消费主导的增长逐渐转变为更多地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动的经济增长;在不断增长的巨额政府债务条件下,全球投资市场过去20多年的低通胀环境
期刊
城市化和土地供给的低弹性,在投资气氛浓厚的环境下预设了地价与房价上涨的预期。      房地产过于浓厚的投资品特性夸大房价上涨压力  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演进的历程,在2005年之前,房地产价格与主要金融变量之间保持了微弱的相关性,表明当时的购房者主要是以消费性的自主需求为主,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总体平稳。但是,从2005年之后,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日益显著,直接成为房地产价格显著上涨的重要推动力。从这个
期刊
我发言的题目是《应该把预防金融危机作为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在我看来,我国现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从世界范围来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金融危机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常态:九十年代初在日本发生了金融危机,1994年发生拉美金融危机,然后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然后是俄罗斯金融危机,再就是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最近是欧洲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在全世界窜来窜去,下一步有可能窜到中
期刊
有个题目,是从我的专业出发,从国际经济专业出发的:“从全球失衡的调整看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内容既涉及到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涉及到稍长的时期,过去两三年、未来两三年这个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  在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也是全球化的。昨天胡主席还在加拿大开20国峰会,一年多开了四次,11月又要在韩国开,这也说明全球经济确实已经成为一体了。这个时候
期刊
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关系非常密切,对于房价的趋势,我认为,上半年下降的幅度很小,即便到下半年也没有太多下降空间。因为去年反危机把房地产商彻底解放,房地产商手上有很充裕的现金流,他们现在并不困难,而且剩下的只是尾盘尾货。  房地产新增的投资从第一季度以后开始出现负增长,新开发楼盘、新开工面积都在下降,未来房地产价格的趋势,我认为是“弹簧机制”,如果不解决土地制度问题、地方政府跟中央政府土地财政问题,不解
期刊
资本市场是很大的概念,包含证券市场;资本市场与其他市场联系的很紧密,例如外汇市场和资产市场。我对下半年资本市场的发展谈几点看法。    下半年资本市场动向  首先,欧元区的动荡以及中国汇率机制的改革,其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  由于希腊的经济不景气导致欧元区的政策调整,会不会影响欧元的货币制度受到冲击?会不会蔓延到其他国家?虽然中国是主动调整汇率制度,但也是在国际压力之下实施的,其中的较量还在变化之
期刊
看待中美经贸关系,始终离不开这样一个基本视角: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双边贸易失衡与资本流动失衡是主动参与全球化、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结果,互补与双赢是两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石,合作与协商是处理两国贸易失衡的正道。     中美是国际经济失衡的主体,双边不平衡的数额也最大,两国间的平衡与再平衡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关于国际经济失衡与危机的原则  国际上有论点把危机的主因归咎于国际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经营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除了承担商业风险,还必然要面临和承担许多国外政治风险。   1979年8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从而拉开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序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并进一步明确要求,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
期刊
农村金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     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族和谐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尤其受到决策层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本文基于北京大学调研组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调研,拟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