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责任。受制于企业的自身需要,学生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理论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试图从当前技工学校德育的现状入手分析,以期引起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有效改进。
【关键词】德育现状;教学内容;对策;评价;提高
德育工作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优化学校德育资源,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职校的德育课不是普通中学的“政治课”。它存在着强烈的操作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近几年来,根据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现状,其发展前景和现存的问题仍旧令人堪忧。为了发挥好德育的教育功能,深入思考该课程的工作思路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正确剖析职校学生现状,从实际出发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白领”高于“蓝领”,“理论”高于“技术”的误区,认为“高中”优于“高职”,上大学才是正规出路。“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职校学生生源递减,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饥不择食”,只要有报名的就被录取,因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职校生主要有以下特点:学习成绩低、领悟能力差、个人品质常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由于初中阶段成为学习上是失败者,逐步沦为中间生和后进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有较强的自卑感,心理感受不良;文化基础较差是进入中职后不会学、不爱学,对各项专业技能课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他们多为独生子,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自律能力、自理能力甚至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提高心理素质,解决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成为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工作。一是加强常规习惯教育,规范日常行为;二是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技巧;三是树立信心,解决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孤僻、惰性的不良心理;四是转变错误观念,有意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设职业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应挫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准确定位,提出有效德育策略,提高工作针对性。
面对这些义务教育学段存在缺失的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加强德育工作,“打补丁”、“回炉”来纠正、强化职校学生的习惯养成。
1、注重养成教育,抓好细节管理。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需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从点滴抓起。所以,学校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着手抓文明行为的养成。德育课也不仅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有实用性和操作性。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是就业和创业,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信心,为将来走进社会打基础。在加强德育的课堂时,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和生存。
2、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职校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之外,在技艺、才华、个性方面并不逊色,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员。中职学生课业宽松,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需要得到释放。所以,学校应该多搞一些能够展现自我的活动,寓教于乐。因而,发掘资源,繁荣校园文化格外重要。例如:校园广播、橱窗、刊物、文化走廊等教育阵地,活动兴趣小组等自我管理组织,开设选修课,建立学生才艺成果、作品、荣誉展示窗口,举办各类主题庆典会、交流会、运动会、文艺节以及知识、技能、文体比武等,组织富有情趣的观赏、旅游、游艺和竞赛等。
三、正本清源,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教育包含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显重要,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树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树干,社会教育就是树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成长中有割不断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发生互动与合作,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结合好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劣。学校教育面向多元化,鼓励学生个性和差异发展,努力挖掘其潜能,发扬强势智慧;学校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激发他们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热情;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关注孩子成长的天然过程,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孩子创造发展特长的机会。
其次,努力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平衡点。父母要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主见。学校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是从学校的衡量角度和标准出发,考试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是不同的。双方要保持相互交流,避免触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 学校应成立“家长参与”实施小组,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配备专、兼职教师,定期为家长讲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的相关知识。学校要组织师资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不定期举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主题报告。学校还要利用好“家长开放日”, 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家长通过听课、参与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以及与学校联欢等形式,增进对学校、老师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校表现。
第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社会是孩子的最终目的。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尽早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使孩子的社会能力与时代的脉搏合拍,使孩子尽早获得社会经验,尽早成熟起来。正确运用网络环境,发挥网络信息的积极作用。
总之,职校面临的德育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职校学生的生源,因材施教。要采取适合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创新,保证特色。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建设者。
【关键词】德育现状;教学内容;对策;评价;提高
德育工作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优化学校德育资源,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职校的德育课不是普通中学的“政治课”。它存在着强烈的操作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近几年来,根据目前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现状,其发展前景和现存的问题仍旧令人堪忧。为了发挥好德育的教育功能,深入思考该课程的工作思路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正确剖析职校学生现状,从实际出发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白领”高于“蓝领”,“理论”高于“技术”的误区,认为“高中”优于“高职”,上大学才是正规出路。“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职校学生生源递减,职业学校为了生存,不得不“饥不择食”,只要有报名的就被录取,因而,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职校生主要有以下特点:学习成绩低、领悟能力差、个人品质常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由于初中阶段成为学习上是失败者,逐步沦为中间生和后进生,自信心受到打击,有较强的自卑感,心理感受不良;文化基础较差是进入中职后不会学、不爱学,对各项专业技能课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他们多为独生子,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自律能力、自理能力甚至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提高心理素质,解决非智力因素的缺陷,成为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工作。一是加强常规习惯教育,规范日常行为;二是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技巧;三是树立信心,解决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逆反、孤僻、惰性的不良心理;四是转变错误观念,有意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设职业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应挫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准确定位,提出有效德育策略,提高工作针对性。
面对这些义务教育学段存在缺失的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加强德育工作,“打补丁”、“回炉”来纠正、强化职校学生的习惯养成。
1、注重养成教育,抓好细节管理。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需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从点滴抓起。所以,学校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着手抓文明行为的养成。德育课也不仅停留在空洞、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有实用性和操作性。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的是就业和创业,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信心,为将来走进社会打基础。在加强德育的课堂时,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和生存。
2、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职校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不理想之外,在技艺、才华、个性方面并不逊色,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要成员。中职学生课业宽松,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需要得到释放。所以,学校应该多搞一些能够展现自我的活动,寓教于乐。因而,发掘资源,繁荣校园文化格外重要。例如:校园广播、橱窗、刊物、文化走廊等教育阵地,活动兴趣小组等自我管理组织,开设选修课,建立学生才艺成果、作品、荣誉展示窗口,举办各类主题庆典会、交流会、运动会、文艺节以及知识、技能、文体比武等,组织富有情趣的观赏、旅游、游艺和竞赛等。
三、正本清源,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教育包含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尤显重要,如果把家庭教育比作树根,那么,学校教育就是树干,社会教育就是树冠。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成长中有割不断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发生互动与合作,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把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结合好呢?
首先,要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劣。学校教育面向多元化,鼓励学生个性和差异发展,努力挖掘其潜能,发扬强势智慧;学校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激发他们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热情;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关注孩子成长的天然过程,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孩子创造发展特长的机会。
其次,努力寻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平衡点。父母要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主见。学校老师给予孩子的评价,是从学校的衡量角度和标准出发,考试成绩仅仅是一个方面。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是不同的。双方要保持相互交流,避免触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 学校应成立“家长参与”实施小组,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配备专、兼职教师,定期为家长讲授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艺术的相关知识。学校要组织师资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不定期举办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主题报告。学校还要利用好“家长开放日”, 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和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家长通过听课、参与主题班会、观摩学生活动以及与学校联欢等形式,增进对学校、老师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校表现。
第三,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向社会是孩子的最终目的。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尽早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使孩子的社会能力与时代的脉搏合拍,使孩子尽早获得社会经验,尽早成熟起来。正确运用网络环境,发挥网络信息的积极作用。
总之,职校面临的德育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广大教师要正确看待职校学生的生源,因材施教。要采取适合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创新,保证特色。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