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同课异构反映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体现教师对课程改革思想的不同理解,同课异构反映教师的课程定位。实践证明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并且促进教师的群体成长,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键词 三维有效整合 创造性使用教材 个性与风格 反思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准确性以及教师自觉调整教学行为的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等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多人“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
一 三维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它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策略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建构注意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的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其建构过程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应该有交流、磋商,并有自我调整和修正。所以,我们认为,在“同课异构”中,“构”是核心,是灵魂;“异”是变化,是发展。进而,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运用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反思并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三维目标得到圆满地解决,呈现出一节近似完美的课。
二 开发课程资源,造性使用教材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同课”之所以能够进行“异构”,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2,学生的学力差异;3,文本价值的丰富性。)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制定要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支撑点,课程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力点,教师在课程资源上,要开发与利用并举,整合与共享结合,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上次去兄弟学校聆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宋陆游的说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位老师都创造性使用了教材。对于古诗开头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师生举了大量古人学习勤奋不余遗力,最后成材的典故(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及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道理。并运用填空辨析的形式区分了“工夫”与“功夫”的区别(a,这个杂技是真(功夫)你怎么一会儿(工夫)就把它读完了。)让学生理解了诗中“工夫”指时间,“功夫”一般指本领。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例举纸上谈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等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其中一位老师在课尾还例举了不少说理名句。(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堂课师生把诗读厚了,学生兴致盎然。
三 彰显教师个性,形成不同风格
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的艺术性,最终也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个性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包括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共性代表了语文课改的方向,个性代表了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知道人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无限的发展潜质,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侧重在知识传授和知识的落实上;有的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场。有的教师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资源,注重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些不同的做法,或者说不同的教学设计,长期坚持下来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这种风格持续影响一批学生也必然在学生身上显露出不同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倾向。有幸听低年级老师上语言活动诗歌《秋叶》,老师们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形式碰撞出了四朵绚丽的火焰。语文教育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情感,这是感动人的部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教育者引发这种情境。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教育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情感品质,那是不可能将教育内容中这一特有的精神状态激发出来。
四 积极主动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本的语言文字都承载一定的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在读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两位老师在执教《七颗钻石》指导朗读时,一位老师在教《七颗钻石》第二自然段“小姑娘喜出望外……跑回家去”一句时,抓住了“抱”和“跑”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感受爱心。另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七颗钻石》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时,她先出示:“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干裂的土地( ),树木( ),各种动物( ),人们( )。”这一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是引导学生联想到与课文开头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总结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引读、朗读句子,自然更能读出惊喜与感动。两位老师都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训练语文技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力度,使学生在读与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课异构活动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使教师走向专业,形成成熟的风格。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的本质,使个体智慧在碰撞中激发,达到资源的共享。一篇篇课后反思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更是撰写论文的真实素材。从一次次课堂实录的分析中,教师学会的是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从一个个交流研究的平台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快速提高。
总之“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次教学理念的交融、教与学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进一步推进了新课程的改革,激励了教师们钻研教材,加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彰显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演绎有效校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新百科》朱小蔓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曹宗琪
3 《辽宁教育》2010.2期
关键词 三维有效整合 创造性使用教材 个性与风格 反思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教师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准确性以及教师自觉调整教学行为的积极性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经验的深浅,教学个性的迥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新组合等种种的因素,必然导致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因此多人“同课异构”成为了一种日渐流行的校本研究形式。
一 三维有效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的教学系列活动。它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策略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带给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建构注意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的信息,建构其意义的过程。其建构过程不是任意的,它具有多向社会性和他人交互性;应该有交流、磋商,并有自我调整和修正。所以,我们认为,在“同课异构”中,“构”是核心,是灵魂;“异”是变化,是发展。进而,我们认为,同课异构实质是一个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教学的科学规律,在同伴的帮助之下,广泛运用各种资源,进行各种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优化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经历一个不断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教学认知建构过程。
在同课异构中,由于教学的不可预测、对所面临的“未来”一无所知,我们可能会不断地尝试错误,通过尝试错误,反思并寻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进行实践,如此周而复始,直至三维目标得到圆满地解决,呈现出一节近似完美的课。
二 开发课程资源,造性使用教材
从教学的本质来看,“异构”是科学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同课”之所以能够进行“异构”,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1、教师的教学个性差异;2,学生的学力差异;3,文本价值的丰富性。)有效教学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出发点,制定要求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支撑点,课程资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着力点,教师在课程资源上,要开发与利用并举,整合与共享结合,引进和自主开发并重。上次去兄弟学校聆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宋陆游的说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两位老师都创造性使用了教材。对于古诗开头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师生举了大量古人学习勤奋不余遗力,最后成材的典故(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及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明白学习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道理。并运用填空辨析的形式区分了“工夫”与“功夫”的区别(a,这个杂技是真(功夫)你怎么一会儿(工夫)就把它读完了。)让学生理解了诗中“工夫”指时间,“功夫”一般指本领。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例举纸上谈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等事例让学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其中一位老师在课尾还例举了不少说理名句。(例: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堂课师生把诗读厚了,学生兴致盎然。
三 彰显教师个性,形成不同风格
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的艺术性,最终也落脚在“教学的个性化”上。个性化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包括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培养。可以说共性代表了语文课改的方向,个性代表了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知道人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人本身具有的无限的发展潜质,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每个教师的发展方向、可以达到的高度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在同课异构中,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几个不同的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如教材的处理、环节的设计、问题的提出等各处,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侧重在知识传授和知识的落实上;有的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场。有的教师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教育资源,注重育人目标的达成。这些不同的做法,或者说不同的教学设计,长期坚持下来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而这种风格持续影响一批学生也必然在学生身上显露出不同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倾向。有幸听低年级老师上语言活动诗歌《秋叶》,老师们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形式碰撞出了四朵绚丽的火焰。语文教育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情感,这是感动人的部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教育者引发这种情境。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教育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情感品质,那是不可能将教育内容中这一特有的精神状态激发出来。
四 积极主动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本的语言文字都承载一定的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在读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道德的、美的熏陶。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有两位老师在执教《七颗钻石》指导朗读时,一位老师在教《七颗钻石》第二自然段“小姑娘喜出望外……跑回家去”一句时,抓住了“抱”和“跑”引导学生体验文本,感受爱心。另一位老师在指导朗读《七颗钻石》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时,她先出示:“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干裂的土地( ),树木( ),各种动物( ),人们( )。”这一设计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是引导学生联想到与课文开头的对比,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总结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引读、朗读句子,自然更能读出惊喜与感动。两位老师都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训练语文技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力度,使学生在读与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同课异构活动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使教师走向专业,形成成熟的风格。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的本质,使个体智慧在碰撞中激发,达到资源的共享。一篇篇课后反思不仅可以促进教师成长,更是撰写论文的真实素材。从一次次课堂实录的分析中,教师学会的是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从一个个交流研究的平台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快速提高。
总之“同课异构”活动是一次次教学理念的交融、教与学的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同”的:进一步推进了新课程的改革,激励了教师们钻研教材,加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彰显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演绎有效校本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师新百科》朱小蔓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曹宗琪
3 《辽宁教育》20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