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大力更新教师的观念。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下大力气更新教师的观念。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就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的五种观念谈谈具体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
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不能叫作教学。这种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更多地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同志式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要从“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混合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学生会做、能做的,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树立现代课程观
树立现代的课程观,就是要把所有的课程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思考到。要实现这一目标,生物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更是基础。重点有二:一方面要把握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努力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方面是要把握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新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树立兴趣为先观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
四、树立课后反思观
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五、树立整体教学观
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在生物知识的呈现上,教师必须关注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讲植物而讲植物、为讲肾脏而讲肾脏,而要将某个生物知识放在整个自然界或者是知识链中进行讲解,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明晰的整体性认知。此举对于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虽然现行教材在整体性安排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显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整体性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些既具有可操作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整体性的学生认知框架,进一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鹏鹰 让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J].当代教育之窗,2010,12。
[2]冯美成 浅析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指导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1,05。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下大力气更新教师的观念。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就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的五种观念谈谈具体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
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互动发生的教学不能叫作教学。这种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更多地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同志式的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要从“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混合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课堂的讲授时间,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的“饥饿感”;学生会做、能做的,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能“越俎代庖”,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树立现代课程观
树立现代的课程观,就是要把所有的课程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思考到。要实现这一目标,生物教师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和体系上、结构上的把握,这是前提,更是基础。重点有二:一方面要把握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努力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方面是要把握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内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创新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树立兴趣为先观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
四、树立课后反思观
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的一个过程,它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实现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五、树立整体教学观
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在生物知识的呈现上,教师必须关注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讲植物而讲植物、为讲肾脏而讲肾脏,而要将某个生物知识放在整个自然界或者是知识链中进行讲解,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明晰的整体性认知。此举对于学生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虽然现行教材在整体性安排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显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整体性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些既具有可操作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整体性的学生认知框架,进一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不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鹏鹰 让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J].当代教育之窗,2010,12。
[2]冯美成 浅析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指导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