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立足生活实践,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的喜悦?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崭新问题,也是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指出的努力方向。一般地,兴趣的激发培养主要通过学校、家庭等途径,采用多条途径综合培养模式,以学校教学为主,同时辅之积极有效的家庭活动。下面就针对学校教学与家庭活动这两条途径来探讨具体的激发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践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在家庭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就应该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孩子知道了长方形后,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家长可问孩子:“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地板砖是正方形的,……”“那怎么样确定地板砖是正方形呢?”“用尺子量。”……在家长和孩子的讨论下,再对新发现的正方形进行测量。再如:孩子知道了米、厘米长度单位后,家长列举牙刷、铅笔盒、床、裤子、冰箱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他先估计出每种物品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几米或几米几厘米,然后再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看实际测量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差距有多大。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巩固在学校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孩子参与处理家务事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智力,还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起计算水费、电费等家庭帐目。让孩子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家长布置给孩子“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家里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孩子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孩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小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在他们生活常识中学习数学,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家长应该常带孩子一起购物,在购物中,问孩子:你对人民币有那些了解?孩子们会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家长可再告诉孩子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各国的钱是不同的,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这不仅使孩子想学、乐学、学会、会学,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结束语:
教师、家长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小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就会发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就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同时,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践学习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实际生活,内容就会显得空洞而乏味。因此应在教学中就尽量缩短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让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抽象难于理解,相反它就存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如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要求学生先估计一下讲台、课桌、黑板各有多长,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实际测量,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数不同,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与1米、1厘米长度有关的物体,如图钉的长约1厘米;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米尺的长是1米……再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身边熟悉的事物,如门、讲桌、铅笔、身高、步长有多长。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实际测量和估测,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二、在家庭生活中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就应该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如:孩子知道了长方形后,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家长可问孩子:“家里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地板砖是正方形的,……”“那怎么样确定地板砖是正方形呢?”“用尺子量。”……在家长和孩子的讨论下,再对新发现的正方形进行测量。再如:孩子知道了米、厘米长度单位后,家长列举牙刷、铅笔盒、床、裤子、冰箱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他先估计出每种物品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几米或几米几厘米,然后再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看实际测量的结果与估计的结果差距有多大。这样,不仅可以逐渐培养孩子估算、估计的能力和测量能力,巩固在学校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引导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孩子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孩子参与处理家务事的过程中,不但能发展智力,还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一起计算水费、电费等家庭帐目。让孩子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家长布置给孩子“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家里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有意识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孩子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孩子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小学生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在他们生活常识中学习数学,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家长应该常带孩子一起购物,在购物中,问孩子:你对人民币有那些了解?孩子们会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家长可再告诉孩子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各国的钱是不同的,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这不仅使孩子想学、乐学、学会、会学,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结束语:
教师、家长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小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就会发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就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同时,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