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淤地坝是榆林市重要的水土保持设施之一,对减少入黄泥沙、控制水土流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多年的建设管理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管理;探索
1、榆林市淤地坝建设概况
榆林市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群众在沟中打坝淤地生产的传统。建国以后,榆林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大力发展和巩固提高四个发展时期,建设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很大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十年代,由国家出钱,群众投劳,在支毛沟上兴建小型淤地坝,同时试办兴建了一批干沟大型淤地坝,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加之坝地经受了大旱之年能高产稳产的考验,激发了群众打坝的积极性,特别是七十年代由于北方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水坠筑坝技术的推广,全市普遍掀起建坝高潮,基本上是村村打坝,人人参战。七十年代榆林市平均每年新建淤地坝达1100多座。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全市共建成淤地坝20555座,其中:大型坝617座,占3%;中型淤地坝4270座,占20.8%;小型淤地坝15668座,占76.2%。共有总库容29亿m3,已拦泥22亿m3,可淤坝地50万亩,已淤坝地45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1611座,占总数的7.8%;六十年代修建6695座,占32.6%;七十年代修建11056座,占53.8%,八十年代后修建1193座,占5.8%。1986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始在榆林开展治沟骨干工程建设项目,在此带动下,榆林市全面加强了坝系的综合配套,着力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小、多、成群无骨干”的问题。
2003年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列为“亮点工程”以来,榆林市淤地坝建设进展迅速。通过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和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水保项目,榆林市有26条小流域坝系列入国家计划,并组织实施。截至目前统计,共下达投资6.1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亿元,建设淤地坝1653座,其中骨干坝324座,中小型坝1329座,可淤地7644.3公顷,可拦泥沙4.08亿立米。
2、淤地坝建设管理中的主要经验
2.1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工程为依托,是配套完善坝系建设的关键。榆林市的淤地坝主要分面于南部丘陵区的沟沟岔岔,不少地方淤地坝已初步形成坝系。但这些工程运行多年,大部分已淤满,防洪能力很低。为了提高沟道坝系抗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十多年来,榆林市以骨干工程建设为契机,始终把流域集中配套作为淤地坝建设的重点来抓,先后编制了《榆林市万座淤地坝建设规划》、《榆林市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韩石畔、榆林沟、白岔、赵石畔典型流域坝系规划。按照规划成功的配套了榆林沟、赵石畔、白岔、沙界沟等二十几条典型坝系,这些骨干工程设计标准高,工程质量好,在小流域坝系建设中起着上拦下保的控制性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原坝系的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坝系的防洪标准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200-300年一遇,解决了坝系防汛能力低的局面,保障了坝系的安全运行;二是使坝系拦沙能力提高到70%以上,有效的拦蓄了泥沙,增加了坝地;三是解决了坝系安全生产问题,使坝系形成了上拦下种,拦排结合等多种利用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坝地的利用率和保收率。
2.2规范淤地坝工程的建设管理,打造精品工程,是淤地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同一般水保措施相比,淤地坝工程,特别是骨干工程,具有投资集中,技术性强,设计标准高的特点。为了切实搞好淤地坝建设,多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求发展”的建设理念,规范建设管理程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一是规范前期工作,通过总结“群众运动”时期淤地坝工程缺乏科学规划设计、工程设施不配套的经验教训,在对全市淤地坝建设现状及建坝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新上项目的可研和初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省、市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进行工程设计的审查审批,避免了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为打造精品工程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规范施工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重点项目上初步推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由县区水利部门或市级水利部门组建项目法人组织招投标,选择有资质和有经验、有业绩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委托有关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改变了过去“行政指挥,群众运动”的施工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施工、水坠筑坝等先进技术,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质量。
2.3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完善筑坝技术。在勘测、规划过程中主要采用“3S”等技术,进行实地勘测,准确掌握坝址下垫面及沟道情况;可研、设计编制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全站仪、绘图仪、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以及CAD软件、水文计算软件、调洪软件、坝体稳定分析计算软件等,提高了设计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施工方法上,碾压法筑坝已由过去的架子车推土,人力夯实转变为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化施工;水坠法筑坝经过长期试验、实践,对泥浆浓度、固结排水和施工进度等环节的控制不断科学合理,建坝技术日臻完善;在放水工程上除采用传统的浆砌石涵洞、竖井外,加大了混凝土预制管的应用。
2.4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淤地坝管护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淤地坝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榆林市在用好国家有限投资的基础上,本着“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解决了淤地坝的管理管护问题,努力使淤地坝建设管理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从1991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水利水保建设的决定》、《关于鼓励和扶持发展民办水利的若干意见》、《“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淤地坝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和经营的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各县(区)迅速配套了有关政策,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使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有了政策保障,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出低谷,走向正规。目前,全市共改制淤地坝10401座,占淤地坝总数的50.6%。其中承包5550座,股份制3476座,租赁1022座,拍卖353座,收到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产权改制,初步建立了基层水利水保建设基金;二是广泛吸引了社会投入,形成了以经营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提高了工程的生产效益,使多年难以耕种的坝地得到充分利用;四是改制后的单坝或坝系防洪能力普遍提高,降低了洪水灾害;五是初步形成了小流域治理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榆林市的淤地坝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运行三、四十年,这些工程虽然在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运行期的增长,淤地坝在规划设计、质量标准、维修管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已建成的各类淤地坝病险严重、设施不配套。据统计,目前共有病险坝14707座,占淤地坝总数的71.5%,其中:大型坝349座,中型坝2918座,小型坝11440座。无排洪泄水设施的坝有16493座,占淤地坝总数的80.2%,其中:大型坝162座,中型坝2209座,小型坝14122座。
二是必要的维修加固经费投入不足,毁坏坝的修复率较低,一些病险工程不能及时得到加固维修,致使工程病损程度逐年增大,因此,每到汛期防汛压力很大,依靠群众,由于受财力的限制,只能是简单的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解决工程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是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良性循环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虽然我市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许多人认为骨干工程高坝大库,可以高枕无忧,没有把管护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抓,加上一些管护人员不能尽职尽责,使得一些工程坝体出现沟渠,放水设施局部损坏,下渗引起坝脚滑塌等问题不能达到及时处理,给工程留下了安全隐患。
4、今后工作思路和措施
淤地坝在榆林市发展潜力巨大,坝地开发前景广阔。榆林市的大部分土地资源分布在丘陵区,建设淤地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目前坝系建设较好的韭园沟、麻地沟、榆林沟等流域进行典型调查,其布坝密度平均为2.7座/km2,而榆林市现有淤地坝的平均密度仅为0.48座/ km2,丘陵区的建设密度为0.82座/ km2,由此推出,榆林市还可修建淤地坝5万余座,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拦泥118.3亿m3,可发展坝地160万亩,加上现有的坝地,可达200万亩以上。按现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可达0.7亩。由此可见,淤地坝在榆林市发展潜力巨大,坝地开发前景广阔。要实现这些目标,技术和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均已具备了,近年来,中央每年投资榆林市小流域坝系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为解决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问题和实现上述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把榆林市淤地坝建设搞好,在今后还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搞好项目前期可研工作。针对淤地坝面广、量大、分散的特点,立足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以流域为单元,以坝系为依托,搞好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小流域坝系的可研工作。
二是抓好现已批复坝系的实施工作,使其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坝系建设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从整体上推进榆林市坝系建设工作。
三是加强淤地坝的管理管护工作,不断完善淤地坝的建设管理机制,将依据《陕西省淤地坝管理办法》搞好淤地坝的建设,坚持“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和“谁占用、谁补偿”的原则,解决淤地坝建、管、用中存在的问题,管好用好淤地坝,使其发挥良好拦泥、生产效益。
四是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实用技术研究,严格工程质量,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把淤地坝建设推向更高层次。
五是积极推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特别是骨干工程要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体制,使淤地坝的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关键词:淤地坝;建设;管理;探索
1、榆林市淤地坝建设概况
榆林市淤地坝建设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群众在沟中打坝淤地生产的传统。建国以后,榆林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试验示范、全面推广、大力发展和巩固提高四个发展时期,建设数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得到很大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十年代,由国家出钱,群众投劳,在支毛沟上兴建小型淤地坝,同时试办兴建了一批干沟大型淤地坝,起到了试验示范作用,加之坝地经受了大旱之年能高产稳产的考验,激发了群众打坝的积极性,特别是七十年代由于北方农业会议精神的鼓舞和水坠筑坝技术的推广,全市普遍掀起建坝高潮,基本上是村村打坝,人人参战。七十年代榆林市平均每年新建淤地坝达1100多座。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全市共建成淤地坝20555座,其中:大型坝617座,占3%;中型淤地坝4270座,占20.8%;小型淤地坝15668座,占76.2%。共有总库容29亿m3,已拦泥22亿m3,可淤坝地50万亩,已淤坝地45万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其中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1611座,占总数的7.8%;六十年代修建6695座,占32.6%;七十年代修建11056座,占53.8%,八十年代后修建1193座,占5.8%。1986年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开始在榆林开展治沟骨干工程建设项目,在此带动下,榆林市全面加强了坝系的综合配套,着力解决过去淤地坝建设“小、多、成群无骨干”的问题。
2003年水利部将淤地坝建设列为“亮点工程”以来,榆林市淤地坝建设进展迅速。通过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和黄河水保生态工程等重点水保项目,榆林市有26条小流域坝系列入国家计划,并组织实施。截至目前统计,共下达投资6.1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亿元,建设淤地坝1653座,其中骨干坝324座,中小型坝1329座,可淤地7644.3公顷,可拦泥沙4.08亿立米。
2、淤地坝建设管理中的主要经验
2.1以流域为单元,以骨干工程为依托,是配套完善坝系建设的关键。榆林市的淤地坝主要分面于南部丘陵区的沟沟岔岔,不少地方淤地坝已初步形成坝系。但这些工程运行多年,大部分已淤满,防洪能力很低。为了提高沟道坝系抗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十多年来,榆林市以骨干工程建设为契机,始终把流域集中配套作为淤地坝建设的重点来抓,先后编制了《榆林市万座淤地坝建设规划》、《榆林市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规划》、韩石畔、榆林沟、白岔、赵石畔典型流域坝系规划。按照规划成功的配套了榆林沟、赵石畔、白岔、沙界沟等二十几条典型坝系,这些骨干工程设计标准高,工程质量好,在小流域坝系建设中起着上拦下保的控制性作用,有效地解决了原坝系的三个突出问题,一是使坝系的防洪标准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200-300年一遇,解决了坝系防汛能力低的局面,保障了坝系的安全运行;二是使坝系拦沙能力提高到70%以上,有效的拦蓄了泥沙,增加了坝地;三是解决了坝系安全生产问题,使坝系形成了上拦下种,拦排结合等多种利用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坝地的利用率和保收率。
2.2规范淤地坝工程的建设管理,打造精品工程,是淤地坝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同一般水保措施相比,淤地坝工程,特别是骨干工程,具有投资集中,技术性强,设计标准高的特点。为了切实搞好淤地坝建设,多年来,榆林市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精品求发展”的建设理念,规范建设管理程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一是规范前期工作,通过总结“群众运动”时期淤地坝工程缺乏科学规划设计、工程设施不配套的经验教训,在对全市淤地坝建设现状及建坝资源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认真搞好新上项目的可研和初设工作。同时,严格按省、市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进行工程设计的审查审批,避免了工程建设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为打造精品工程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规范施工管理,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重点项目上初步推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由县区水利部门或市级水利部门组建项目法人组织招投标,选择有资质和有经验、有业绩的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委托有关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改变了过去“行政指挥,群众运动”的施工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工程质量。三是大力推广应用机械化施工、水坠筑坝等先进技术,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工程质量。
2.3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完善筑坝技术。在勘测、规划过程中主要采用“3S”等技术,进行实地勘测,准确掌握坝址下垫面及沟道情况;可研、设计编制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全站仪、绘图仪、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以及CAD软件、水文计算软件、调洪软件、坝体稳定分析计算软件等,提高了设计的科技含量和工作效率;施工方法上,碾压法筑坝已由过去的架子车推土,人力夯实转变为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化施工;水坠法筑坝经过长期试验、实践,对泥浆浓度、固结排水和施工进度等环节的控制不断科学合理,建坝技术日臻完善;在放水工程上除采用传统的浆砌石涵洞、竖井外,加大了混凝土预制管的应用。
2.4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淤地坝管护工作的重要环节。针对淤地坝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近年来,榆林市在用好国家有限投资的基础上,本着“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解决了淤地坝的管理管护问题,努力使淤地坝建设管理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从1991年以来,地委、行署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水利水保建设的决定》、《关于鼓励和扶持发展民办水利的若干意见》、《“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快淤地坝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和经营的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各县(区)迅速配套了有关政策,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使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有了政策保障,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出低谷,走向正规。目前,全市共改制淤地坝10401座,占淤地坝总数的50.6%。其中承包5550座,股份制3476座,租赁1022座,拍卖353座,收到较好的成效:一是通过产权改制,初步建立了基层水利水保建设基金;二是广泛吸引了社会投入,形成了以经营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提高了工程的生产效益,使多年难以耕种的坝地得到充分利用;四是改制后的单坝或坝系防洪能力普遍提高,降低了洪水灾害;五是初步形成了小流域治理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榆林市的淤地坝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距今已运行三、四十年,这些工程虽然在控制水土流失、拦泥、淤地、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运行期的增长,淤地坝在规划设计、质量标准、维修管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一是已建成的各类淤地坝病险严重、设施不配套。据统计,目前共有病险坝14707座,占淤地坝总数的71.5%,其中:大型坝349座,中型坝2918座,小型坝11440座。无排洪泄水设施的坝有16493座,占淤地坝总数的80.2%,其中:大型坝162座,中型坝2209座,小型坝14122座。
二是必要的维修加固经费投入不足,毁坏坝的修复率较低,一些病险工程不能及时得到加固维修,致使工程病损程度逐年增大,因此,每到汛期防汛压力很大,依靠群众,由于受财力的限制,只能是简单的维修,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解决工程存在的实际问题。
三是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良性循环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虽然我市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发展不均衡,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许多人认为骨干工程高坝大库,可以高枕无忧,没有把管护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抓,加上一些管护人员不能尽职尽责,使得一些工程坝体出现沟渠,放水设施局部损坏,下渗引起坝脚滑塌等问题不能达到及时处理,给工程留下了安全隐患。
4、今后工作思路和措施
淤地坝在榆林市发展潜力巨大,坝地开发前景广阔。榆林市的大部分土地资源分布在丘陵区,建设淤地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目前坝系建设较好的韭园沟、麻地沟、榆林沟等流域进行典型调查,其布坝密度平均为2.7座/km2,而榆林市现有淤地坝的平均密度仅为0.48座/ km2,丘陵区的建设密度为0.82座/ km2,由此推出,榆林市还可修建淤地坝5万余座,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拦泥118.3亿m3,可发展坝地160万亩,加上现有的坝地,可达200万亩以上。按现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可达0.7亩。由此可见,淤地坝在榆林市发展潜力巨大,坝地开发前景广阔。要实现这些目标,技术和工程所需要的材料均已具备了,近年来,中央每年投资榆林市小流域坝系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为解决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问题和实现上述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把榆林市淤地坝建设搞好,在今后还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搞好项目前期可研工作。针对淤地坝面广、量大、分散的特点,立足榆林市的实际情况,以流域为单元,以坝系为依托,搞好淤地坝建设规划和小流域坝系的可研工作。
二是抓好现已批复坝系的实施工作,使其建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坝系建设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从整体上推进榆林市坝系建设工作。
三是加强淤地坝的管理管护工作,不断完善淤地坝的建设管理机制,将依据《陕西省淤地坝管理办法》搞好淤地坝的建设,坚持“谁修建、谁受益、谁管护”和“谁占用、谁补偿”的原则,解决淤地坝建、管、用中存在的问题,管好用好淤地坝,使其发挥良好拦泥、生产效益。
四是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实用技术研究,严格工程质量,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以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把淤地坝建设推向更高层次。
五是积极推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特别是骨干工程要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体制,使淤地坝的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