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师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开发;利用
随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关注课堂生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未来生本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虽然学生们学龄前没有接触到系统的思维训练,但他们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表现形式多样,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如果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将既高效又灵动。让动态生成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所以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教师根据儿童喜好、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课堂内容和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能让儿童获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游戏活动,将游戏安排进课堂教学中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实时开展“击鼓传花”、“找朋友”、“传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练习,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发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訓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认数(一)”时,教师可以安排“28>4×()”、“25>()×4”、“20=4×()”、“16<3×()”这四题,只有“20=4×()”这一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其余3题答案都是开放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态度、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这个人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希格尔斯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是的,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进步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是优秀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教学“8的加减”时,要求学生看一幅主题图,想四道算式,有些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动态的课件,呈现了完整的 情节,将游泳池里小朋友人数的变化过程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学生们较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体验到了思维的快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而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更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比如,在教学“8加几”时,我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松鼠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他摆在柜台上的商品。”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要我们算出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几句话连接起来,说完整,说清楚,得到算式8+4。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加,8+1+1+1+1=12。”有的说:“我是从9开始往后数数的,再数4次,9,10,11,12。”有的说:“我是先从右边拿出一根,与左边的8根捆,一捆单2根就是12。”还有的说:“我把8+4变成8+1+3,得到12。”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张大均先生在《教育心理学》 中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则概括为“教育即生成”,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要合理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轻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 澜著[M].教育科学出版社
[3]《生成课程》尼莫著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著 [M].人民教育出版社
[5]《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3
(作者单位:安塞区镰刀湾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开发;利用
随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关注课堂生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未来生本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虽然学生们学龄前没有接触到系统的思维训练,但他们思维活跃,在课堂上表现形式多样,课堂生成资源丰富。如果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将既高效又灵动。让动态生成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
尼莫认为:虽然课程不应该是“罐装式”和“木乃伊式”的,但也不应该是偶然的、随意的,教师被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课程。生成思想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的目的性。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的要求和儿童长远的发展。所以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练习,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教师根据儿童喜好、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课堂内容和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能让儿童获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体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游戏活动,将游戏安排进课堂教学中是儿童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儿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们可结合教学内容实时开展“击鼓传花”、“找朋友”、“传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性练习,以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开放性习题有利于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发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訓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认数(一)”时,教师可以安排“28>4×()”、“25>()×4”、“20=4×()”、“16<3×()”这四题,只有“20=4×()”这一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其余3题答案都是开放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支配者、控制者、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性格态度、已有经验、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等不一样,个人理解的差异性是必然的,我们在鼓励动态生成的同时,必然产生多种答案。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制了这个人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走向新的成功。美国心理学家希格尔斯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是的,一事成功,事事顺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把握好这种成功的教育思想,要善于运用鼓励、表扬和奖励的力量,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进步的,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是优秀的。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地努力学习,取得更大的成功。如教学“8的加减”时,要求学生看一幅主题图,想四道算式,有些学生感到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动态的课件,呈现了完整的 情节,将游泳池里小朋友人数的变化过程清清楚楚地显示了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学生们较轻松地达到了学习目标,体验到了思维的快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讲解的如何精彩,而重要的是能适时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力量去唤起求知欲望,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所以满足学生想发言的强烈愿望更是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有效途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不一致,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够说出来,新教材针对这一特点,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领悟,学会表达。比如,在教学“8加几”时,我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带入多彩的童话情趣中:“小松鼠开了一个水果店,这是他摆在柜台上的商品。”接着,出示主题图,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议论起图上的内容。我启发学生看一看,图中画了些什么,告诉我们哪些数,要我们算出什么,再引导学生把几句话连接起来,说完整,说清楚,得到算式8+4。然后,让学生借助小棒来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给每个人说话的机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独立解决问题,最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理由就表扬。有的说:“我是一个一个地加,8+1+1+1+1=12。”有的说:“我是从9开始往后数数的,再数4次,9,10,11,12。”有的说:“我是先从右边拿出一根,与左边的8根捆,一捆单2根就是12。”还有的说:“我把8+4变成8+1+3,得到12。”学生们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新策略,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张大均先生在《教育心理学》 中认为“生成性是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指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则概括为“教育即生成”,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育,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可以说,“动态生成”是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要合理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轻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 澜著[M].教育科学出版社
[3]《生成课程》尼莫著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张大均著 [M].人民教育出版社
[5]《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3
(作者单位:安塞区镰刀湾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