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至今,经过多年的探索、调整和改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联系学生最紧密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更新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把握班级管理工作的要点,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教育应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尤其应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文件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教育部曾对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作出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一个只有高技能的毕业生,是不合格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素质教育,能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我们一定要注重素质教育,以便将高職教育及其人才培养领先于经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二、班级管理应加强德育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一)思想品德教育
成才必先成人,很多事实证明: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有用之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体魄才是成才的基础。所以,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首先,应指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和方针,让学生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高尚的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这对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今后的学业、事业乃至整个人生观、事业观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足发展的根本。
(二)心理健康教育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学生工作就是要与学生做好沟通、构建心灵桥梁的工作,所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其中尤其应关注其心理健康。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这个群体,心理压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和前途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纷繁复杂,有个人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
高职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应注意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想方设法对症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状态,是否积极向上、阳光乐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个别谈话、集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打开心结,解决其心理问题。只有真心付出,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才会愿意把心事与你分享,才会有师生间融洽的感情交流。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班级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培养其才能
(一)自主意识
班级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方法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校园、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职生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展示个人风采。素质教育以调动学生自主性为切入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作为素质教育接受者的个体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索时,一切教育才有意义。此时,素质教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宣传和教育,而成功地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求知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行动和想法,以辅助指导为主,积极配合,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和提升。
(二)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换言之,高职院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以培养与社会相应职业领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根据第三方就业调查,许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相关职业操作知识,但是却缺乏合作能力。很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不会与同事相处,缺乏合作观念。在校园里,教育管理者应教育学生建立合作意识,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课题设计等,培养集体合作观念,学会把任务进行分工,大家合作完成。通过这种实际演练的形式,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其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
(三)竞争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在竞争中生存。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种评比活动、参与竞争,为学校、班级、个人争荣誉,并及时地对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磨炼,不断进取。
(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另外,教育者还要不断创新个人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将创新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处,让学生真正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2]彭华安.论教育政策的道德品性[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3]孙中民.效率VS公平: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反思[J].学理论,2009(02).
一、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
高职教育应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尤其应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文件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明确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教育部曾对高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作出明确的界定,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一个只有高技能的毕业生,是不合格的,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素质教育,能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其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我们一定要注重素质教育,以便将高職教育及其人才培养领先于经济、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就业市场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二、班级管理应加强德育教育,注重人文关怀
(一)思想品德教育
成才必先成人,很多事实证明: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有用之才,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体魄才是成才的基础。所以,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首先,应指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和方针,让学生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其次,高尚的道德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加强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这对学生的个人道德品质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今后的学业、事业乃至整个人生观、事业观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立足发展的根本。
(二)心理健康教育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学生工作就是要与学生做好沟通、构建心灵桥梁的工作,所以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管理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其中尤其应关注其心理健康。身体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职学生这个群体,心理压力的来源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和前途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纷繁复杂,有个人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突发性事件所致。
高职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应注意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想方设法对症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关系到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状态,是否积极向上、阳光乐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可有针对性地采取个别谈话、集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打开心结,解决其心理问题。只有真心付出,成为学生的朋友,他们才会愿意把心事与你分享,才会有师生间融洽的感情交流。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班级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培养其才能
(一)自主意识
班级管理者应通过各种方法培养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校园、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高职生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展示个人风采。素质教育以调动学生自主性为切入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作为素质教育接受者的个体主动参与活动、积极探索时,一切教育才有意义。此时,素质教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宣传和教育,而成功地转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求知需要。教育管理者应该尊重学生的行动和想法,以辅助指导为主,积极配合,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和提升。
(二)合作意识
高职院校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技能型人才。换言之,高职院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以培养与社会相应职业领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根据第三方就业调查,许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相关职业操作知识,但是却缺乏合作能力。很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不会与同事相处,缺乏合作观念。在校园里,教育管理者应教育学生建立合作意识,通过各种班级活动、课题设计等,培养集体合作观念,学会把任务进行分工,大家合作完成。通过这种实际演练的形式,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其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
(三)竞争能力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建设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在竞争中生存。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学校组织的各种评比活动、参与竞争,为学校、班级、个人争荣誉,并及时地对优胜者予以表彰。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磨炼,不断进取。
(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职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另外,教育者还要不断创新个人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将创新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处,让学生真正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峰,张乐天.新时期我国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3).
[2]彭华安.论教育政策的道德品性[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3]孙中民.效率VS公平:我国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反思[J].学理论,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