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课改的大潮,“以学定教”融入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传统教学往往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然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我们更需要对“有价值的生成”予以关注。当然,语文课堂的生成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从是否有利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出发,以“以学定教”为策略,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实现动态的生成,从而不断去追求语文课堂生命内在的丰厚与完美。
【关键词】以学定教;预习;动态
叶澜教授对什么是“课堂教学”曾有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观点既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又暗斥了现在语文课堂的诟病。语文课堂虽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但仍存在着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课堂也缺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语文课堂的生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语文课堂的生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体,而是在教化熏陶之下不断情感化和灵魂化的生命,是含咀着汉语言文字的养料和经典文本的精华而不断发育,日益提升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满堂灌”、“机械操练”我们应给予抨击,更多的该是我们去追求语文课堂生命内在的丰厚与完美。
本文浅谈如何以“以学定教”为策略,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实现动态生成,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之花。
一、关注预习,寻找生成切入点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来讲,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关注学生预习就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亦是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此,关注预习,确定教学起点,寻找生成切入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
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人文关怀,开启生成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情感来接触文本,所以说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养成为目的。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裸读”,拓宽生成空间
“裸”字的基本字义是“露出,没有遮盖”。 学生在预习时需要“裸读”,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学习,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可以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采用“裸读”的方式解读文本,摒弃任何的背景资料,完全不借助外力,尽量用原生态的状态去品读文本。
当然,学生“裸读”后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期待等教师,而教师更需要学生的问题,掌握学情,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展开教学过程,期待更多的动态生成。
正所谓多种观点的碰撞能促进个体反思,从而对文本解读做进一步省察。“裸读”后,教师可以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适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有效生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省察文本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顺学而导,激荡生命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地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的处理思路才是值得追求的。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在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设计出能促进生成深度或厚度的追问,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披荆斩棘。如老师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已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再次追问:“既然范进终于中举了,终于推開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了,他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吴敬梓还要设计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呢?”
生1:吴敬梓就是想通过这一巴掌来进一步丑化范进。生2:打出了范进的丑态,打出了胡屠户的丑态,打出了周围人的丑态,打出了整个社会的丑态。生3:这一巴掌,与其说是打给范进的,不如说是打给科举制度的,打给这个趋炎附势的人群的,打给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的。
课堂上,老师是向导,引导学生开拓佳境,以至心智顿开,豁然开朗, 在课中学会了应变善变,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显然,机智地在课中追问敲打,催生出的是最绚丽的课堂之花,芬芳语文教师平凡而美丽的生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可能的变化。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生成,适时调整,立足以学定教的理念,注重动态生成,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地释放。
【关键词】以学定教;预习;动态
叶澜教授对什么是“课堂教学”曾有这样的观点:“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他的观点既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历程,又暗斥了现在语文课堂的诟病。语文课堂虽经历了新课程的改革,但仍存在着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课堂也缺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那么,语文课堂的生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语文课堂的生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命体,而是在教化熏陶之下不断情感化和灵魂化的生命,是含咀着汉语言文字的养料和经典文本的精华而不断发育,日益提升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满堂灌”、“机械操练”我们应给予抨击,更多的该是我们去追求语文课堂生命内在的丰厚与完美。
本文浅谈如何以“以学定教”为策略,在言语和文化的来回碰撞中实现动态生成,绽放语文课堂的生命之花。
一、关注预习,寻找生成切入点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来讲,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关注学生预习就可以以“学生课前自学”的“成果”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亦是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此,关注预习,确定教学起点,寻找生成切入点,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或更新的一个重要观念。
动态生成性课堂需要的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关注学生预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揽全局,从学生的疑惑中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人文关怀,开启生成之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阅历和情感来接触文本,所以说语文的人文性强调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养成为目的。
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裸读”,拓宽生成空间
“裸”字的基本字义是“露出,没有遮盖”。 学生在预习时需要“裸读”,直接面对教科书文本学习,可以借助工具书,但不可以接触教参,要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理解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而教师在备课时,也应该采用“裸读”的方式解读文本,摒弃任何的背景资料,完全不借助外力,尽量用原生态的状态去品读文本。
当然,学生“裸读”后是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期待等教师,而教师更需要学生的问题,掌握学情,从学生与文本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展开教学过程,期待更多的动态生成。
正所谓多种观点的碰撞能促进个体反思,从而对文本解读做进一步省察。“裸读”后,教师可以参照名家解读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甄选,适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广度,促进有效生成。这样,学生可以在省察文本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观点,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现自己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偏颇,进而修正和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四、顺学而导,激荡生命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时往往比较注意“顺学”,这无疑是可取的教学思维方向。但身处灵动课堂环境的教师更应依据学生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巧妙地“导学”,将课堂生成的问题巧妙地与教学目标结合,有机实现“顺学”与“导学”的相融,这样的处理思路才是值得追求的。换句话说,教师需要学会应变、善变,机智地整合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教学目标、变换教学节奏,做到“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在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设计出能促进生成深度或厚度的追问,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披荆斩棘。如老师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已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之后,再次追问:“既然范进终于中举了,终于推開了人生的另一道大门了,他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天,但是为什么吴敬梓还要设计胡屠户给范进一巴掌呢?”
生1:吴敬梓就是想通过这一巴掌来进一步丑化范进。生2:打出了范进的丑态,打出了胡屠户的丑态,打出了周围人的丑态,打出了整个社会的丑态。生3:这一巴掌,与其说是打给范进的,不如说是打给科举制度的,打给这个趋炎附势的人群的,打给这个以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的。
课堂上,老师是向导,引导学生开拓佳境,以至心智顿开,豁然开朗, 在课中学会了应变善变,抓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对话,对话中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隐含的深意。文本挖掘得深,教学就显得有力度,厚重,主体间有效对话促使学生深度解读。显然,机智地在课中追问敲打,催生出的是最绚丽的课堂之花,芬芳语文教师平凡而美丽的生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可能的变化。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生成,适时调整,立足以学定教的理念,注重动态生成,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