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渊明的出现改变了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玄言诗的主导地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歌,为诗歌艺术增添了许多充满生机的因素。本文探讨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并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角度对《桃花源诗并记》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桃花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6-01
东晋建立后的一百年间,玄言诗几乎占据着诗坛的主导地位,由于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其过度膨胀中断了诗歌艺术的正常发展。直到陶渊明的出现,才将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续上,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里,所以一向被视为隐士。因为不满所处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食,或托古寓志,追慕往昔;或寓言寄怀,憧憬桃源。但终就不能进入,唯有田园才是生活的真实。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主要有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主要是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和躬耕自食的甘苦,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通过描写风景秀美的田园景物和恬淡朴实的田园生活,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
作者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即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心远”,只要保持恬淡的心境,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的干扰。后四句写他闲暇之时来到宅旁的篱笆下采菊花,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夕阳余晖映射下的暮色中,鸟儿们结伴返回山林中的巢穴。面对如此美妙的图景,作者如痴如醉。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所带来的喜悦,与其中所蕴藏的人生真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二、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诗人参加农业劳作的切身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也有类似的题材,但那是农夫们一边劳作一边唱的歌。而士大夫亲自躬耕,并以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切身体验,陶渊明是第一位。在长期的躬耕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其次,他从实践层面体验到躬耕之苦。“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真切的表现了一个辞官躬耕的士大夫的特殊感受。
三、部分书写生活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徘徊丘陇间,依依惜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人虽辛勤耕作,仍常常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再加上遭受风雨等自然灾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谈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并记》。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主体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并且是因为避难而聚居在那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非凡本领的神仙。《记》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核心意象的桃花源,其主要特征有三:1.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压迫。2.民风淳朴,人人自食其力,和睦相处。3.栖居地环境优美。这三点正是陶渊明田园诗一贯的审美追求。当然,作者明白桃花源式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结尾太守和刘子骥先后寻访都以未果告终。桃花源的理想就像封建社会慢慢长夜里的一盏明灯,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正是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陶渊明以他的诗赋创作,以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个性为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些都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华杰.田园的守望与个性的张扬——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和谐之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蒋寅.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J].求是学刊,2009(5).
[4]何蓓.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简介:
童晓燕(1981-),女,江苏苏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 桃花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6-01
东晋建立后的一百年间,玄言诗几乎占据着诗坛的主导地位,由于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其过度膨胀中断了诗歌艺术的正常发展。直到陶渊明的出现,才将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续上,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陶渊明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里,所以一向被视为隐士。因为不满所处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最终选择辞官归隐,躬耕自食,或托古寓志,追慕往昔;或寓言寄怀,憧憬桃源。但终就不能进入,唯有田园才是生活的真实。
陶渊明诗歌的题材主要有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和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主要是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和躬耕自食的甘苦,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三类:
一、通过描写风景秀美的田园景物和恬淡朴实的田园生活,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体验。
作者在《饮酒》其五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即主观感受和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心远”,只要保持恬淡的心境,无论身在何处,都不会受外界环境的的干扰。后四句写他闲暇之时来到宅旁的篱笆下采菊花,偶一抬头,秀逸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夕阳余晖映射下的暮色中,鸟儿们结伴返回山林中的巢穴。面对如此美妙的图景,作者如痴如醉。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所带来的喜悦,与其中所蕴藏的人生真谛,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二、诗歌中有不少描写诗人参加农业劳作的切身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也有类似的题材,但那是农夫们一边劳作一边唱的歌。而士大夫亲自躬耕,并以诗歌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切身体验,陶渊明是第一位。在长期的躬耕实践中,他逐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担石不储,饥寒交至。”其次,他从实践层面体验到躬耕之苦。“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真切的表现了一个辞官躬耕的士大夫的特殊感受。
三、部分书写生活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
如“徘徊丘陇间,依依惜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人虽辛勤耕作,仍常常陷入缺衣少食的困境,再加上遭受风雨等自然灾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谈到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名作《桃花源诗并记》。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主体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并且是因为避难而聚居在那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非凡本领的神仙。《记》云:“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为核心意象的桃花源,其主要特征有三:1.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压迫。2.民风淳朴,人人自食其力,和睦相处。3.栖居地环境优美。这三点正是陶渊明田园诗一贯的审美追求。当然,作者明白桃花源式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结尾太守和刘子骥先后寻访都以未果告终。桃花源的理想就像封建社会慢慢长夜里的一盏明灯,激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正是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在。
陶渊明以他的诗赋创作,以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个性为后世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家园,这些都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参考文献:
[1]王华杰.田园的守望与个性的张扬——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和谐之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秦丽辉.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农耕文明气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蒋寅.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J].求是学刊,2009(5).
[4]何蓓.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作者简介:
童晓燕(1981-),女,江苏苏州人,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