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内涵与误区,在此基础上,以浙教版《科学》“物质的溶解”一节为例,详细阐述了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最后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科学探究教学法进行了经验归纳和反思。
关键词:科学探究 理论与实践 溶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合作探究→完成建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常见误区
(一)科学探究泛化
现在很多老师都清楚科学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不知如何选择科学探究的教学内容,出现不论问题的大小和难易,一律都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实际上,常识性的知识和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就不需要进行探究,如“物质在水中溶解”一节中的“硝酸钾是否溶于水”这类知识就不需要探究,因为这是生活常识。“海水暴晒有盐析出”这类知识也不需要探究,因为这是同学们熟悉的知识。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内容选择应该以科学教学中的核心、重点和难点知识为选择的标准和尺度。
(二)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陷入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的局面,教师的主要心思放在如何使探究过程趣味化和生动化,但是经过一番热闹之后,究竟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却未曾仔细琢磨,这种只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和目的,探究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探究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探究结果能成下一次探究的开始,如“溶解度”教学中通过物质溶解于水而探究出来的结果,是下一步探究溶解度的开端。
(三)忽视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指导作用
有许多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法了解不多,甚至还不知道何为科学探究教学法,更不用说了解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已经概括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过程八个方面。
(四)不能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探究结论
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时,事先设置了结论,一味地指令学生向教师认为的“正确”的结论引导,而不能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分析,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偏离“正确”结论的学生论断重视不够,草草放过,这样极容易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看法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
(一)创设情境
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实验情境、多媒体课件情境等。设计的情境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提前熟知探究学习的方向。
“物质的溶解”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笔者对本节选用了科学探究教学法,首先向同学们展示熟知的生活中固体物质溶解于溶剂的实物图(见图1),这些图片紧贴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兴趣。
(二)明确问题
一般来说,问题贯彻于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始终,科学探究教学法简单地讲,就是需要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又提出新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物质的溶解”这一节中,教师可以进行蔗糖和熟石灰溶于水的对比试验,即取10克蔗糖溶于10毫升水中,可以发现10毫升水中能继续溶解,即溶液远未达到饱和状态;0.2克熟石灰也溶于10毫升,却发现10毫升只能溶解部分熟石灰,即熟石灰溶于水,很快能达到饱和状态。根据这种实验结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相同条件下蔗糖和熟石灰哪种溶质更易溶于水;紧接着,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后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明溶解能力而没有涉及具体数值的比较称为定性比较,从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设计一个具体实验得出数值来定量比较固体溶质的溶解能力。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指的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探究问题而采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师生合作方式是师生共同探究一个问题的合作方式,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生生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共同提高;小组之间的合作往往是由一个大的探究问题平行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小的问题给每一个小组进行探究,先由每个小组解决后,再汇总解决整个大问题。例如在本节“物质的溶解”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有限以及溶解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比较理想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教师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达到饱和,说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是有限度的,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然后,让学生充分探究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提出固体物质溶于水的数量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等。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共同对每一个小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以及评价。
(四)完成构建
学生经过“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知识脉络有了自己的体会,但可能所学的知识还处于碎片化、静态化状态之中,学生不会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与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新学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老师应该在学生完成探究得出结论后,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指明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如何把所学知识向实际转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了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总而言之,归纳总结知识,评价和反思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采用探究教学法学完本节“物质的溶解”后,老师也应该及时对本节探究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理解“溶解度概念”;了解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的因素;会分析和应用“溶解曲线图”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充分肯定学生探究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并向学生说明本节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际运用,最终真正完成探究教学过程。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笔者多年的初中科学科学探究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学习的平衡
科学探究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平衡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学习,在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惟主体化”趋向,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惟主体化”,一味地任由学生选择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方式,而是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师主导性为前提,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齐头并进,达到平衡。
(二)讲授法与科学探究法的要适度结合
《课程标准》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科学探究教学法,显示出科学探究法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提倡在初中科学中使用科学探究教学法,并不是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笔者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是不多的,在有限的科学教学时间内,要求堂堂课、课课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这是不明智的。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将初中科学学科中核心和基础的概念和原理采用科学探究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主干型知识。而对枝叶型知识可以采用教授法,以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要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科学探究教学法强调过程与方法,但并不代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并不重要,应该将三者齐头推进和实现。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是载体,科学探究过程的前提,没有知识作为前提,科学探究怎能起步?“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情感与态度的途径;“情感与态度”是价值观升华,只有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教育部.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刘儒德.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谢垂河. “溶解度”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溶解” [J]. 化学教与学,2011(05).
责任编辑:一 禾
关键词:科学探究 理论与实践 溶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笔者认为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合作探究→完成建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常见误区
(一)科学探究泛化
现在很多老师都清楚科学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不知如何选择科学探究的教学内容,出现不论问题的大小和难易,一律都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实际上,常识性的知识和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就不需要进行探究,如“物质在水中溶解”一节中的“硝酸钾是否溶于水”这类知识就不需要探究,因为这是生活常识。“海水暴晒有盐析出”这类知识也不需要探究,因为这是同学们熟悉的知识。笔者认为,科学探究的内容选择应该以科学教学中的核心、重点和难点知识为选择的标准和尺度。
(二)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陷入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的局面,教师的主要心思放在如何使探究过程趣味化和生动化,但是经过一番热闹之后,究竟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却未曾仔细琢磨,这种只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和目的,探究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探究结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次探究结果能成下一次探究的开始,如“溶解度”教学中通过物质溶解于水而探究出来的结果,是下一步探究溶解度的开端。
(三)忽视教师在科学探究中的指导作用
有许多教师对科学探究教学法了解不多,甚至还不知道何为科学探究教学法,更不用说了解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实际上《课程标准》中已经概括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过程八个方面。
(四)不能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探究结论
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过程时,事先设置了结论,一味地指令学生向教师认为的“正确”的结论引导,而不能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分析,在探究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偏离“正确”结论的学生论断重视不够,草草放过,这样极容易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同,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看法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探究,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步骤和程序
(一)创设情境
为了完成科学探究教学,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情境、实物情境、实验情境、多媒体课件情境等。设计的情境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提前熟知探究学习的方向。
“物质的溶解”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笔者对本节选用了科学探究教学法,首先向同学们展示熟知的生活中固体物质溶解于溶剂的实物图(见图1),这些图片紧贴同学们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地激发同学们主动学习兴趣。
(二)明确问题
一般来说,问题贯彻于科学探究教学法的始终,科学探究教学法简单地讲,就是需要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又提出新的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物质的溶解”这一节中,教师可以进行蔗糖和熟石灰溶于水的对比试验,即取10克蔗糖溶于10毫升水中,可以发现10毫升水中能继续溶解,即溶液远未达到饱和状态;0.2克熟石灰也溶于10毫升,却发现10毫升只能溶解部分熟石灰,即熟石灰溶于水,很快能达到饱和状态。根据这种实验结果,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相同条件下蔗糖和熟石灰哪种溶质更易溶于水;紧接着,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科学探究后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明溶解能力而没有涉及具体数值的比较称为定性比较,从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设计一个具体实验得出数值来定量比较固体溶质的溶解能力。
(三)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指的是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探究问题而采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师生合作方式是师生共同探究一个问题的合作方式,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合作方式;生生合作是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共同提高;小组之间的合作往往是由一个大的探究问题平行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小的问题给每一个小组进行探究,先由每个小组解决后,再汇总解决整个大问题。例如在本节“物质的溶解”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有限以及溶解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比较理想的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教师先向学生抛出问题: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达到饱和,说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是有限度的,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然后,让学生充分探究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提出固体物质溶于水的数量受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等。最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共同对每一个小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以及评价。
(四)完成构建
学生经过“做中学”和“学中做”的科学探究过程,对知识脉络有了自己的体会,但可能所学的知识还处于碎片化、静态化状态之中,学生不会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与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新学的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老师应该在学生完成探究得出结论后,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指明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如何把所学知识向实际转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了知识,提高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总而言之,归纳总结知识,评价和反思探究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在学生采用探究教学法学完本节“物质的溶解”后,老师也应该及时对本节探究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理解“溶解度概念”;了解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量的因素;会分析和应用“溶解曲线图”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在充分肯定学生探究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并向学生说明本节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际运用,最终真正完成探究教学过程。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笔者多年的初中科学科学探究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取得了一些成效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反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学习的平衡
科学探究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平衡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体学习,在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惟主体化”趋向,即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惟主体化”,一味地任由学生选择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方式,而是应该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实现教师主导性为前提,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齐头并进,达到平衡。
(二)讲授法与科学探究法的要适度结合
《课程标准》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科学探究教学法,显示出科学探究法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提倡在初中科学中使用科学探究教学法,并不是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笔者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是不多的,在有限的科学教学时间内,要求堂堂课、课课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这是不明智的。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将初中科学学科中核心和基础的概念和原理采用科学探究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主干型知识。而对枝叶型知识可以采用教授法,以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
(三)要把握好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科学探究教学法强调过程与方法,但并不代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并不重要,应该将三者齐头推进和实现。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是载体,科学探究过程的前提,没有知识作为前提,科学探究怎能起步?“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是为了实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情感与态度的途径;“情感与态度”是价值观升华,只有在教学中融入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教育部.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刘儒德. 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谢垂河. “溶解度”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溶解” [J]. 化学教与学,2011(05).
责任编辑:一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