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中的“兴趣”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教学过程中,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探求、研究。那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化为持久的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是语文教师应着力探讨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导激趣,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入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成功的导入恰似一幕喜剧的前奏曲,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不管是故事形式导入,还是创设问题导入;不管是奇闻趣事导入,还是生动画面导入;不管是音乐谜语导入,还是激情演示导入……教师只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就能激起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譬如,我在执教施耐庵的《水浒传》导入时,就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主题曲《好汉歌》,使学生体会梁山好汉的义薄云天,迅速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可见,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如挂图、音乐、多媒体等设置情景,还可以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心智愉悦,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驱使学生在激情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此这般,只要我们善思苦学,就一定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春》一课时,朗读课文时配以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和上愉悦的音乐,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之情,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春天的美妙意境中。
  三、課堂质疑,启迪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金钥匙。“疑”设得好、设得巧、设得精,设到点子上,就能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课堂质疑是开启学生心智,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仅要敢问、好问、而且要会问、善问,并且要敢于标新立异。
  语文的文本内容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而学生智力活动本身能够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的掺入可以使学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的。课文中的悬念或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可疑之处质疑。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教师可这样设疑: 在“那缥缈的空中里”“美丽的街市”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说“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了许多新奇而又切合文章主题的答案。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溪水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就会拨动学生心弦,鼓起快速学习的风帆,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机会,体验快乐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好语文”“乐语文”,学习效率一定会提高。乐学是爱学心态的充分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中,有乐学的精神才有探索的驱动力。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吸收才能被其接受。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感受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能够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特别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上课时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由于这种情感障碍,还何谈上课产生兴趣?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擅于把握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以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情感交流,激发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过程,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关心爱护学生,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使学生尊敬你、信任你,喜欢你所教的这门课,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实事证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所以,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对学生要百问不厌,诲人不倦。授课时要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不能麻木不仁,对学生的要求置若罔闻。要尽量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情愉快的接受教育。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敏捷,学习效果也一定是最佳的。要建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如其分。让学生在老师的真诚热情的鼓励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多表扬,少批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再者,语文教学是爱的艺术,是一切高尚情操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并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引导、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清晰美观的板书等。在语文课文的许多篇目里,到处洋溢着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文关怀。语文教师可用自身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渐形成和加深。
  “教无定法,而贵乎得法”。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正视学生的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就一定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相信这样,定能借助“兴趣”的东风,引领学生畅游语文的美好境界!
其他文献
所谓学校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的学生。学校特殊群体不仅包含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同时还包含一部分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障碍或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充满不确定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分数表示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难点:将“不可能”“可能”“一定能”等描述肯能性语言转化为数据表示,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
期刊
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能提出问题学习才具有动力。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使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问题的麻木习惯,这样不但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有趣的化学实验和现象经常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与空间  知识不是教会的,无论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能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无法开展,因
期刊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用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自身,促进学生扬善驱恶,求美贬丑,激情奋进。美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语言美,又能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教材中品悟意境,激发情感,教材、老师、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其中,品悟意境、激发情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运用语文教学从事美育。不仅有其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有其独特的效果,使人不知
期刊
一、教学内容  认识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79页。  二、理论依据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数学课上积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以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图形的相关经验。新课标对学习方法上指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基本数学方法:分类思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能方法。  (二)数学知识本身特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了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说明数学课不仅是学数学,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一、以图形美,提高小学生的兴趣  美,具有形象性,尤其是形式美,可以引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坚定从小学好数学的决心。例如笔者在《美丽的图形》一课的教学中,把轴对称这个数学名词改变成一个优美的短语“美丽的图形”,并将这几个字用幼圆字体打印出来,然后分别添上不同的颜
期刊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语言,是我们从婴儿期就开始接触并自然习得或主动地去学习的一种语言。我们熟知它的各种用法和习惯,它是一个人学习其他的知识文化的基础。  而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教育学家提出了另一个词——迁移。  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人们常常强调
期刊
一、整合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是进行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理论依据。  系统论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功能不仅取决于它内部的要素,更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具有良好结构的系统,往往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现行数学教材是用演绎法编写的,在内容的编排上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和连贯性。如果孤立地看,每一部分内容都是重要的,是环环相扣的,似乎都是缺一不可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却有主次之分、枝干之别。因
期刊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的难点,其原因就是小学生贪玩、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方法存在误区等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策略,与大家学习和探究。  一、把好“四”关  (一)把好数学兴趣关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只有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学习的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