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益提高的现代社会,教育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更应该具有开拓、创新、自主、独立的个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既要教会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思考,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因此,我们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自信,提高能力,主动参与,独立创新,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发挥鼓励性评价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班的学生因生活背景和个人因素的影响,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每个班中都会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层作业,对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多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一个自信的理由。当学生看到自己作业本上的“旗”、“☆”,或得到老师简短的批注“你真棒!”“好方法!”、“计算很巧妙哦!”时,学生品尝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评价时,教师要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肯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要及时给予赞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如果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不仅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还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习就会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将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发展的强大支点。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课前我让每个学生用纸随意剪一个三角形。上课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再把三个角拼在一起,他们惊奇地发现所拼成的角竟然是一个平角!自然而然,学生归纳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领悟、归纳,在参与中建构知识,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又如:我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我首先出示一道比较大小的题,既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比较,又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从实际出发,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从而认识到像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有时化成分数比较方便,有时化成小数比较简单。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通过讨论评价,学生们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设障置疑,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不仅在学习上,做任何一件事,单凭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能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
  数学教学过程正是培养学生毅力的好时候。学生在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表现出他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反之,学习中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知难而退就表现出缺乏毅力的品质。比如有的学生小有成功就自满,有的一但失败就灰心,有的出现”冷热病”等,这些都是学生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教学中,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抓住适当时机,创设情景,设障置疑,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小学中高年级,解决实际问题占很大比重。我们正好可以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景,设障置疑,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踏实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在问题面前,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弄清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理顺解题思路,就能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持之以恒,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又如,从二年级起,我们开始让学生尝试写数学日记,虽说当时有一定的难度的任务,但坚持至今,学生已经由当初的怕写到现在的喜欢,不仅数学知识丰富了,语言功力深厚了,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培养是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教师不需要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许多硬性规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想方法克服困难,有意识的磨练学生的意志,鼓励他们不畏困难,用坚强的意志去排除不良的情绪干扰,提高学习质量,这是逐步培养学生良好意志的有效途径。
  总之,小学教育要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小学生虽然远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个性,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产生久远的影响,这是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志宏等,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
  [2]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几何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数和形联系起来,缺乏良好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画板》避免了抽象的说教,非常好地把数和形结合了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一、树立"数与形"的观念  教授在谈数学时曾经说过"学数学学通了一定要把数和形都打通了。"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及其相互关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主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上好小学数学课的几点体会作如下阐述: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激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对初中学生,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图、新设计、新做法,就称得上创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上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下面试结合本人这几年的实践加以阐述。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愉悦的心理是课堂创新的有机土壤。教师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中后进生。他们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学习的热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较差,知识遗漏多,学习上懒散,不认真,抄袭或不完成作业,叛逆心理强,不守纪律,不服从管教,心理上自卑,失去上进心。对他们进行教育,收获与付出的劳动是很难成正比例的。对此,是弃之不顾,让其自生自灭还是积极探求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化的方法呢?  作为
期刊
一、根据班级学情,制定计划表  1、分析学生的知识情况。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特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情况,根据情况制定策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举我班级的例子:我的两个班级共有88人参加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135分以上的学生有15人;120分-135分有25人;105分-120分有16人;90分-105分有18人;90分以下有14人,其中有8人是72分以下,4人是40分以下的低分学生。通过以上数据可知
本文认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高发频发,其根本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链条存在“断裂带”。即在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级政府部门、食品相关企业以及食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问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观察发现,上课能主动的提出问题的学生只有13.8%左右
我国著名学者钱学森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提问在我国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在我国各大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界对自身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积极改进的同时,我们的中低等教育机构、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界也应该积极探索发现教育改革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数学教育是被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公认的主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已由传统的教师单独传授和示范教学,发展到今天的声、光、像、电等多位一体,同时从各方面触发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让形式全方位地接收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立体式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对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学生思维启动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