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去浙江省调研采访,我们的内心是激动的、期盼的。
出发之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召集几大媒体调研采访组开了协调会。他在会上指出,这是自治区宣传部多年来首次组织的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没有可借鉴和参考的先例和经验。
“希望各媒体各施所长、各显神通、各尽所能,采写出代表本媒体最高水平的作品,冲刺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争当自治区新闻单位践行‘四力’的先进,为各自媒体争光出彩”。
同时,白玉刚部长强调,既然是去学习浙江经验,就要打开眼力、开动脑力、迈开脚力、发挥笔力,把浙江可学习的好经验、好作法采回来、写出来、宣传好;一定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放低身段,踏踏實实深入到乡野、社区、企业中去,融入基层,两脚沾满泥土;写出的文章要让人眼前一亮,做到观点要鲜明、要充满思辩性,文笔要优美有文采,每一篇稿件都要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用实际行动写出践行“四力”的优秀典范之作。
领跑者、先行者,这些词汇常与浙江相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大潮涌动,有着怎样动人心魄的景观?浪头高起,有着怎样鲜活生动的故事?涛声阵阵,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回答?
迈开双脚 探寻时代脉搏
5月14日,我们急切地踏上了那片土地。
从“最多跑一次”的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启航于章太炎故里的梦想小镇到被称为世界地理界“达沃斯”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从“两山”理论发源地余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黑马鲁家村到“枫桥经验”发源地之一的枫源村,我们躬身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采访历时整整11天,足迹遍布半个浙江省。
我们深知,要想讲好“浙江故事”、学好“浙江经验”,只有走向广阔的战斗天地,才能挖掘出最壮阔的变革、最深刻的故事,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所以,一到浙江,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采访现场。
在淅沥的小雨中,我们走河堤、问河长、求解法;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我们进企业、访专家、寻诀窍;在炎炎烈日下,我们下乡村、入农家、找亮点……“一身汗、两腿泥”,才有沉甸甸的收获。
一天一个市区、两至三个采访点的安排,行程十分紧张。早晨迎着朝阳出发,晚上伴着夕阳归来,匆匆结束晚餐后,还需创作新媒体稿件,工作至午夜乃是常态。
尽管如此忙碌,当听闻前来学习考察的包头市党政代表团也在杭州,且第二天就要返程时,我们当天晚上9点打车赶往他们所在的酒店进行采访。就这样,两个小时,他们一行三人热乎乎的感触被我们真切地记录下来。
当得知浙江省生态资源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中午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接受采访时,刚长途跋涉两个小时的我们顾不得进旅店休息一下,就毫不犹豫地前往约定地点。
当收到浙江内蒙古商会会长恰从内蒙古来到杭州的消息,在采访大部队已经返程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多留一天,要去听听家乡人的心里话。果然,这次采访我们收获颇丰。
在这11天的采访中,我们把时间当成海绵里的水, 只要跟选题相关的采访,我们就“挤”出时间去“赴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浙江走得越多,我们的感触就越深,我们就越受鼓舞!浙江省的种种先进经验,非常值得内蒙古借鉴与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内蒙古未来的样子。
独具慧眼 捕捉生动故事
我们来到浙江这个“富矿”,就是寻找“宝贝”的探矿者。而眼力,就是我们探矿的瞄准器。我们不光要看得清,还要看得透,更要看得深。
行走于青山绿水间,我们不仅看到了浙江发展的欣欣向荣之景,更着力于探寻其背后的体制机制与精神内涵。“最多跑一次”打通的是哪些体制壁垒,治水如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源泉又是什么?
练就一双慧眼和“毒眼”,才能捕捉到“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才能穿透重重迷雾找到华山一条道。一路走来,我们洞察幽微,做到了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未见——
在高效流畅的办事流程背后,我们深知是数据洪流在快速奔跑;
在水清岸绿的河湖风光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聚焦转型发展的绿色行动;
在生机勃勃的贸易生态背后,我们发现是不断创新的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
清能明辨、透能慎思、深则能悟理。在本次调研采访中,我们察百态、辨是非,见微知著、滴水藏海,不断提高自身的眼力。
深度思考 提炼关键要素
行走浙江大地间,绿韵为裳,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诗画江南,描摹了美丽中国样板地和模范生态的独特魅力。
这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我们应该选取哪几个选题重点着墨,在创作时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远,纷繁的素材又该如何筛选?
一篇具有强烈针对性、严格逻辑性和缜密思辨性的好作品,绝不是唾手可得,往往是寻寻觅觅、绞尽脑汁后的“柳暗花明”。
犹记得本次调研采访的唯一一次夜宵,大家自始至终的话题都是本次采访的选题该如何设定。
“如果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写一篇的话,恐怕既写不全也写不深,不如切口再小一些?”
“说起浙江,我感觉民营经济、浙商精神是绕不开的。”
“特色小镇意义特殊,崛起的县域经济跟它密不可分,这个可以单独成篇。”
……
以至于事后我们回忆起这次夜宵,大家一致称其是“最失败的一次夜宵”。然而,也就是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最终敲定了7篇稿件的选题。
在11天的调研采访和将近半个月写稿过程中,头脑风暴从未停止过。走路、乘车、就餐,面对面、打电话、微信群,我们几乎都在热烈讨论。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以“脑力”审慎思考,才能守正创新,引领舆论导向。 磨炼笔力 写就出彩文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创作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报道里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道理,要有鲜活生动的细节描述和平实而充沛的情感表达,让人读起顿生亲切、流畅、动心、共情之感。
要想一組报道生发出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需要记者具备非凡的笔力。
笔力是记者履职本领的集中体现,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文风问题。更确切地说,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
当我们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之时,所呈现出来的报道必然是颇具神采的。
同时,我们还坚信,善作不如善改。每一篇稿子成形后,都要经历数次集体“开炮”和逐字校对,一直修改到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为止。在此过程中,大家的思路越辩越明、语言越改越精。浙江行的每篇稿件,大抵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就这样,经过多次碰稿、研磨、雕琢,7篇稿件才得以见诸报端。见报后,在全区上下反响热烈,都称赞这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采访报道,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本次报道中,《内蒙古日报》微信端、客户端、网端与报端同时发声,7天连续推出重磅报道,为推动我区“大学习大讨论”走向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上记录本、拿起笔、背上相机,记者的荣光,莫过于参与和记录社会的变迁,以及变迁中的点点滴滴。
此次浙江行,收获是巨大的。一路途中边采边写,共刊发新媒体产品26篇,回来后大家又多次热烈讨论、观点碰撞、互相激励、同心协力,含辛茹苦,昼夜笔耕,反复修改,终于拿出7篇优秀新闻作品和两个整版文图精美特刊、9个新媒体产品。
这次刊发、播发的融媒体产品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高度评价和点赞,7篇大通讯同步在全区12盟市14家党报全系列转发,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制作成“大学习大讨论”专册,发放到自治区、盟市厅局领导,供学习时参考,社会反响强烈。
近日,这组报道还得到了中宣部有关领导在全国相关宣传工作会上的点名表扬,并被中宣部新闻阅评组专题点评,给予了表扬肯定。
践行“四力”,就是要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增强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此次浙江行,对我们是实验田,也是试金石,是一次对标找差距的解放思想之旅,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锤炼“四力”之旅。
作为党报媒体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作者简介:相恒义,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蔡冬梅,《内蒙古日报》汉文报工商部副主任、主任记者;施佳丽,《内蒙古日报》汉文报农牧部编辑
编辑:长 青
出发之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召集几大媒体调研采访组开了协调会。他在会上指出,这是自治区宣传部多年来首次组织的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没有可借鉴和参考的先例和经验。
“希望各媒体各施所长、各显神通、各尽所能,采写出代表本媒体最高水平的作品,冲刺2019年度中国新闻奖,争当自治区新闻单位践行‘四力’的先进,为各自媒体争光出彩”。
同时,白玉刚部长强调,既然是去学习浙江经验,就要打开眼力、开动脑力、迈开脚力、发挥笔力,把浙江可学习的好经验、好作法采回来、写出来、宣传好;一定要把握好度,掌握好分寸,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放低身段,踏踏實实深入到乡野、社区、企业中去,融入基层,两脚沾满泥土;写出的文章要让人眼前一亮,做到观点要鲜明、要充满思辩性,文笔要优美有文采,每一篇稿件都要有深度、有内涵、有温度,用实际行动写出践行“四力”的优秀典范之作。
领跑者、先行者,这些词汇常与浙江相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大潮涌动,有着怎样动人心魄的景观?浪头高起,有着怎样鲜活生动的故事?涛声阵阵,又将给予我们怎样的回答?
迈开双脚 探寻时代脉搏
5月14日,我们急切地踏上了那片土地。
从“最多跑一次”的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启航于章太炎故里的梦想小镇到被称为世界地理界“达沃斯”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从“两山”理论发源地余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大黑马鲁家村到“枫桥经验”发源地之一的枫源村,我们躬身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采访历时整整11天,足迹遍布半个浙江省。
我们深知,要想讲好“浙江故事”、学好“浙江经验”,只有走向广阔的战斗天地,才能挖掘出最壮阔的变革、最深刻的故事,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所以,一到浙江,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奔赴采访现场。
在淅沥的小雨中,我们走河堤、问河长、求解法;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我们进企业、访专家、寻诀窍;在炎炎烈日下,我们下乡村、入农家、找亮点……“一身汗、两腿泥”,才有沉甸甸的收获。
一天一个市区、两至三个采访点的安排,行程十分紧张。早晨迎着朝阳出发,晚上伴着夕阳归来,匆匆结束晚餐后,还需创作新媒体稿件,工作至午夜乃是常态。
尽管如此忙碌,当听闻前来学习考察的包头市党政代表团也在杭州,且第二天就要返程时,我们当天晚上9点打车赶往他们所在的酒店进行采访。就这样,两个小时,他们一行三人热乎乎的感触被我们真切地记录下来。
当得知浙江省生态资源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中午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接受采访时,刚长途跋涉两个小时的我们顾不得进旅店休息一下,就毫不犹豫地前往约定地点。
当收到浙江内蒙古商会会长恰从内蒙古来到杭州的消息,在采访大部队已经返程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多留一天,要去听听家乡人的心里话。果然,这次采访我们收获颇丰。
在这11天的采访中,我们把时间当成海绵里的水, 只要跟选题相关的采访,我们就“挤”出时间去“赴约”。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浙江走得越多,我们的感触就越深,我们就越受鼓舞!浙江省的种种先进经验,非常值得内蒙古借鉴与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内蒙古未来的样子。
独具慧眼 捕捉生动故事
我们来到浙江这个“富矿”,就是寻找“宝贝”的探矿者。而眼力,就是我们探矿的瞄准器。我们不光要看得清,还要看得透,更要看得深。
行走于青山绿水间,我们不仅看到了浙江发展的欣欣向荣之景,更着力于探寻其背后的体制机制与精神内涵。“最多跑一次”打通的是哪些体制壁垒,治水如何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源泉又是什么?
练就一双慧眼和“毒眼”,才能捕捉到“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才能穿透重重迷雾找到华山一条道。一路走来,我们洞察幽微,做到了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未见——
在高效流畅的办事流程背后,我们深知是数据洪流在快速奔跑;
在水清岸绿的河湖风光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场聚焦转型发展的绿色行动;
在生机勃勃的贸易生态背后,我们发现是不断创新的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
清能明辨、透能慎思、深则能悟理。在本次调研采访中,我们察百态、辨是非,见微知著、滴水藏海,不断提高自身的眼力。
深度思考 提炼关键要素
行走浙江大地间,绿韵为裳,映照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山水塑形,见证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诗画江南,描摹了美丽中国样板地和模范生态的独特魅力。
这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他们是怎么走出来的,我们应该选取哪几个选题重点着墨,在创作时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深远,纷繁的素材又该如何筛选?
一篇具有强烈针对性、严格逻辑性和缜密思辨性的好作品,绝不是唾手可得,往往是寻寻觅觅、绞尽脑汁后的“柳暗花明”。
犹记得本次调研采访的唯一一次夜宵,大家自始至终的话题都是本次采访的选题该如何设定。
“如果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写一篇的话,恐怕既写不全也写不深,不如切口再小一些?”
“说起浙江,我感觉民营经济、浙商精神是绕不开的。”
“特色小镇意义特殊,崛起的县域经济跟它密不可分,这个可以单独成篇。”
……
以至于事后我们回忆起这次夜宵,大家一致称其是“最失败的一次夜宵”。然而,也就是在这次讨论中,我们最终敲定了7篇稿件的选题。
在11天的调研采访和将近半个月写稿过程中,头脑风暴从未停止过。走路、乘车、就餐,面对面、打电话、微信群,我们几乎都在热烈讨论。
学而不思则罔。只有以“脑力”审慎思考,才能守正创新,引领舆论导向。 磨炼笔力 写就出彩文章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创作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一个原则:报道里不能只有空洞的说教和抽象的道理,要有鲜活生动的细节描述和平实而充沛的情感表达,让人读起顿生亲切、流畅、动心、共情之感。
要想一組报道生发出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就需要记者具备非凡的笔力。
笔力是记者履职本领的集中体现,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文风问题。更确切地说,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
当我们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之时,所呈现出来的报道必然是颇具神采的。
同时,我们还坚信,善作不如善改。每一篇稿子成形后,都要经历数次集体“开炮”和逐字校对,一直修改到所有人都挑不出毛病为止。在此过程中,大家的思路越辩越明、语言越改越精。浙江行的每篇稿件,大抵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就这样,经过多次碰稿、研磨、雕琢,7篇稿件才得以见诸报端。见报后,在全区上下反响热烈,都称赞这是一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采访报道,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本次报道中,《内蒙古日报》微信端、客户端、网端与报端同时发声,7天连续推出重磅报道,为推动我区“大学习大讨论”走向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上记录本、拿起笔、背上相机,记者的荣光,莫过于参与和记录社会的变迁,以及变迁中的点点滴滴。
此次浙江行,收获是巨大的。一路途中边采边写,共刊发新媒体产品26篇,回来后大家又多次热烈讨论、观点碰撞、互相激励、同心协力,含辛茹苦,昼夜笔耕,反复修改,终于拿出7篇优秀新闻作品和两个整版文图精美特刊、9个新媒体产品。
这次刊发、播发的融媒体产品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高度评价和点赞,7篇大通讯同步在全区12盟市14家党报全系列转发,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制作成“大学习大讨论”专册,发放到自治区、盟市厅局领导,供学习时参考,社会反响强烈。
近日,这组报道还得到了中宣部有关领导在全国相关宣传工作会上的点名表扬,并被中宣部新闻阅评组专题点评,给予了表扬肯定。
践行“四力”,就是要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增强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
此次浙江行,对我们是实验田,也是试金石,是一次对标找差距的解放思想之旅,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锤炼“四力”之旅。
作为党报媒体人,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作者简介:相恒义,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蔡冬梅,《内蒙古日报》汉文报工商部副主任、主任记者;施佳丽,《内蒙古日报》汉文报农牧部编辑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