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就在“说话句”中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写作文,一大问题就是干巴巴的不具体,原因之一是事件中的人物都是“哑巴”,“哑巴”怎么可能让读者有鲜明的语言印象呢?因此,如何写好说话句就成为丰富文章内容和彰显人物特点的关键措施。
  一、说话句让文中的人物“能言会道”
  [片段]:有一次,我病了,妈妈正在上班,爸爸也在上班,只有爷爷在家。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带我去了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
  “爷爷得知我发烧后,打电话给妈妈”,爷爷怎么得知“我”病的?是“我”告诉爷爷,还是爷爷发现我不对劲,询问我的?“告诉”,“询问”,都有话呀。爷爷打电话给妈妈,肯定有话;孩子是妈的心头肉,妈妈肯定会问个明白,电话里的话,有多少呀。
  “爷爷带我去了医院”,去医院,爷爷总要和我说一声吧,不可能无声无息地拉着“我”上医院。“随后,妈妈也过来了,到了我的身边,我仿佛听到了她急促的呼吸声”,妈妈来了,除了“急促的呼吸声”,一定还有急切的询问声呀。
  一些同学的作文里的“人”,不是哑巴,却也是半个哑巴,“惜字如金”,不肯多“说”半句。有同学写“一节有趣的语文课”,要写四五百字,想来想去,难。——难什么难?一节课,老师会说多少话,同学会说多少话,作文中,你让“老师”开口说话,让“同学”开口说话,哪还用为“字数”发愁?
  人会说话,动物也有语言,也会说话,只是我们还没办法破译。童话不就是让动物开口说话吗?好多学生写作文,都不让人说话,将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写成了哑巴。
  二、说话句的几种形式要灵活运用
  认识了写说话的重要性,那怎么写好说话句呢?写“人”的说话,不能光写那“说的话”,还要配“提示语”,让读的人明白,那话是谁说的。一句说话句,往往由“说的话”和“谁说的”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组合,又构成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头,如:已经到了门前,马小跳停下脚步:“我数一二三,我们一起冲进去!”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头,如:“还有多远?”没走几步,唐飞就吃不消了。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如:“我叫马小跳。”马小跳把唐飞、毛超和张达往巨人跟前推,“他是企鹅唐飞,他是猿猴毛超,他是河马张达。”
  “提示语”和“说的话”,一般连在一起,像上面的例句。也有“提示语”、“说的话”各独立为一节的,这,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说的话”为一节,在前;“提示语”为一节,在后。如:
  “杜真子,就算我求你了,你去吧!”
  马小跳果然上当,在电话里死皮白脸地求杜真子。
  第二种,“提示语”为一节,在前;“说的话”为一节,在后。
  马小跳瞪了他一眼:
  “你不能去!”
  第二种,也有“提示语”后,不用冒号,改用句号的。如:
  马小跳早就看唐飞不顺眼了。
  “唐飞,我看你今天有点不正常。”
  杜真子早就看马小跳不顺眼了。
  “马小跳,我看你才不正常。人家唐飞、毛超和张达见到我都很高兴,就你不高兴,你什么意思呀?你是不是不愿意我去?”
  认识了说话句的形式,请学生看课文,找一找,课文上有哪几种形式。同时,拿出课外书,从课外书里找。一找,更多,更新鲜。让学生从自己找出来的句子里,背上两三个不同形式的说话句,只有借例子“背”下来,印象有了形象垫底,才起作用。
  认识了提示语的不同形式,还要学会灵活运用,这就需要了解五种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作用:
  第一种,提示语在前,一般强调提示语。
  第二种,提示语在后,一般突出说话的内容。
  第三种,提示语在中间,一般突出前面的说话的人,说话中间有停顿,既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有意思上的停顿。
  第四种,省略提示语,突出每一句内容,说话者不需要交待,表达对话的快速、急切等。
  第五种,提示语和说话内容各自独立为一节,既强调了提示语,也突出了说话的内容。
  写作中,几种形式是交替使用的,只有交替使用,读起来才会觉得“语气”很顺。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感受其中的人物对话特点。
  三、说话句的提示语要精彩纷呈
  同样一个词、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可以完全不同。如:他真挚地夸道:“这件事,你做得好!”的确,做得好,出自他的肺腑之言。
  他咬牙切齿地吼道:“这件事,你做得好!”真的好吗?可能马上要面临暴风骤雨了。
  可见,写好说话句,不能只注意“说的话”,写说话句最重要的是提示语,精彩就藏在提示语里。
  在学生的作文中,“说”这个词在说话句中出现的频率最高。除了“说”,难道没有别的表示说的词语了吗?当然不是。只是,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学生们不太习惯用,没有“说”这个字来得最顺手、最笼统。这就需要一个语言的积累,来个“词语大比拼”吧,给学生一个舞台,一个字的、两个字的、四个字的……原来代表“说”字的词真是不少。
  总结出来了,就需要一个记诵的过程,让学生牢牢地把各种关于“说”的词记在脑海里。一个物资丰富的仓库,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补给。在大量增加词汇量的基础上,再来写好说话句,人物的对话内容才会丰满。
  好的说话句,不只能“听”到声音,还能“看”到动作、表情、肢体上的语言,使人身临其境感。人的表情很丰富。喜、怒、哀、乐、惊、平静、慌张等等;人的动作更多。就单单一个下肢动作就有:走、跑、跳、跺脚、一蹦三尺……
  只要有人物的故事,就会有说话句的出现。要想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就必须把说话句写好;要想把说话句写精彩,就要思考提示语怎么写,能不能不用“说”字,能不能用人的动作、表情、神态。这样的说话句,才会有生气、有灵气、有生命感。
  四、说话的内容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说话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其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性格、文化修养、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人生经历等特点。我们平时作文中出现的人物大多为普通人物,生活中他们怎么说,作文中就要怎么写,力求语言的通俗生动,与人物身份相吻合。因此,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如:
  “我好好喜欢哦!”
  “我超级喜欢的!”
  “我也喜欢。”
  一般来说,7岁的孩子会说第一句。17岁的少年会说第二句。70岁的老人会说第三句。
  又如:
  “这年头,钱越来越难挣了。”
  “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很多行业受到冲击。”
  上面两句,哪一句是农民说的话,哪一句是经济学家说的,学生一定能分辨出来,凭什么判断?——凭说话的内容要和人物的学识、身份相吻合。
  “说话的内容”也有讲究,但人的耳朵不是录音机,人的眼睛也不是摄像机,不可能将“人”说的话“搬”到作文中来,谁有这样的记性?写的时候,肯定会凭印象,将“人”说的话做适当的调整、改动和改编。不过,由于文中的“人”,真说过了类似的话,只要写的人,忠实于那“人”的原意,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将现实中的“人”说的话,写到文字里去,最要注意的是“说话的简洁”。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平时说话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掺进一些语病或废话。因此,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对话,要善于选择和提炼,应该作适当的加工调整,写得简短、明快,避免冗长、拖沓,读起来觉得明白、畅快。
  一般生理、心理正常的人,一睁开眼睛,就离不开语言,让学生学会用耳朵聆听、用眼睛关注,说话无时不在我们的身边。写好说话句,充分挖掘说话句中的精彩,我们的作文才会有语言的灵动性,才会有生活的气息。
其他文献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余音未了,出现“上不完”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探究内容过多过繁、探究材料喧宾夺主、探究方法欠缺指导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围绕探究内容、探究材料、探究引领、探究延伸等4方面提出建义,让“上不完”的探究课成为不用“再探究”的探究课,从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
时间:2012年3月27日、4月10日  地点:四(4)班、四(1)班教室  一、观察缘起  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學生学得很痛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广大数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知道我们的同行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音乐课堂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以下的几个画面:  画面一:老师正在讲着黑板上的乐理知识,学生们有的很认真,可是有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从他们空洞的的眼神里,其实我们心里最清楚,此刻他们的思绪早已飞出九霄云外……  画面二:老师正在弹奏某首歌曲时,有的学生在听在唱,有的却以音乐书做盾牌,进行着自己的小游戏,上演着“掩耳盗铃”的故事……  画面三:像是搞地下站似的,音乐书下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情感维系着兴趣,没有情感的培养,便没有兴趣的存在,缺乏兴趣,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教学将难以成功。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进入数学教学创设的情境之中,才能尽心去体味,领悟教学内容,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下面就多年的教学教研实践,浅谈一些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热爱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做到爱学、想学、会学、乐学?。  一、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爱学”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在教与学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师生之间只有关
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2011年版里增加了下面一段话,“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课标增加的这段话,提倡自然朗读重在一个“自然”上,就像说话那样自然
什么是数学,它应该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数学课堂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使得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思维交流少了,能力提高少了。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  一、华丽情境少一
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新《纲要》也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是很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大力开展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的技能和水平。   根据自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话交流,对所提的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真知,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而目前现行的课堂对话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大多是从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出发去传“说”给学生,在主动“说”缺失的同时也缺失了学生自主参与建构认知的环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一种让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活性状态下的对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