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据重要的位置。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所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谊;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诉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
【酒史长河】
悠悠酒文化
早在史前时代,原始人类采集野果,长期储存后发霉,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发现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汁液也很好喝,就开始了“酿酒”文化。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人们十分重视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
商代已经有了成套酿酒经验。当时饮酒风气很盛,纣王造酒池可行船,他整日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形成“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是屡禁不止。
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加深,酒的用途也在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功能。
三国时期,酒风剽悍。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开,允许私人酿酒,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政来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
宋朝酒文化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
明代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酒域文化”的产生。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们的饮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酒趣洋溢】
绿蚁新醅酒
董茂慧
入冬,客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着蒸酒了。在所有年货的准备过程中,蒸酒是最大的工程。巨大的饭甑架在灶上,雪白的糯米倾倒入甑,成堆的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焰,半小时功夫浓郁的米香便在冬日清晨的阳光里弥漫开。孩子们闻香而至,端着碗眼巴巴地盯着冒着热气的饭甑,女人们宠溺地盛出半盆糯米,拌白糖或炒香菇做成“酒饭”打发走小馋虫。蒸熟的糯米晶莹透亮,一桶桶泉水浇下去,雾气升腾,包裹住忙碌的女人,若隐若现像极了国画里的写意。冷却的糯米均匀拌入酒饼(酵母)密封好,一个小时后打开酒坛,仿佛能听见糯米发酵时的欢唱,酒浆奔涌而出。讲究的人家会挑选上好的山泉水添酒,要说绿色纯天然,无外乎如此了吧!
蒸米酒,传统客家女子的拿手家务,在很长的岁月中,是衡量家庭主妇是否勤劳能干的标准之一。听老人闲谈,说有些人的手是沾不得糯米的,无论怎么努力蒸出来的酒都是酸的,年节里便只能四处求邻居告亲戚帮忙蒸酒,成为终身的遗憾。乳白色的原浆被客家人称为“酒子”,黏糯甜稠,用它蒸蛋煮鸡,催乳效果极好,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必备的营养品。“酒子”滤去米粒称为“酒娘”,入口甜滑后劲十足。“酒子”添上山泉水,过滤沉淀的过程叫“割酒脚”,割干净的米酒上锅煮开,冷却后用酒坛封存好,一家人全年待客自饮就在其中了。更有灵巧的主妇把酒坛用点燃的稻草堆埋起来,守着时辰熏煨,酒色由米黄变成琥珀红,透着油亮的光泽。熏煨过的米酒入口更顺滑浓稠,存放时间长,埋入地下多年不坏,是为“隔冬酒”。
客家人的日子离不开米酒,祭祖民俗待客三餐。祭祀或民俗活动时,装满米酒的锡壶一排排摆放在祠堂供桌上,数量的多少既代表着这个家族人丁兴旺与否,也彰显着财富与荣耀。鞭炮响起,淳朴的祈祷随着米酒浇入土地,热腾腾的希望与万物一起生长。正月里是客家人最热闹的时光,络绎不绝的客人、流水的宴席,猜拳劝酒声此起彼伏。男人们要“老酒”,女人们和外地客人要“甜酒”,一壶见底脸就赤红起来。疲惫或激情释放在酒香中,家长里短、亲情友情、回顾展望在觥筹交错中渐渐变得厚重。“酒淡,多喝些。”女人们从厨房里出来,带着羞涩的微笑劝酒,客人们就会热烈地回应:菜好吃,酒好喝,我们又饱又醉啦!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诗酒年华】
酒唯诗里见
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酒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
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影响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写酒的诗作繁多,从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歌中酒的别称丰富多样,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醋”,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酿造材料不同,酒名也不同,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樽、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卮、盏、钟、觞和碗等。
唐诗中不仅酒与酒器名称多样,其饮酒场合也十分丰富。
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都会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再次,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最后,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見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游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总之,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据重要的位置。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所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谊;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诉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
【酒史长河】
悠悠酒文化
早在史前时代,原始人类采集野果,长期储存后发霉,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发现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汁液也很好喝,就开始了“酿酒”文化。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人们十分重视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
商代已经有了成套酿酒经验。当时饮酒风气很盛,纣王造酒池可行船,他整日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形成“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是屡禁不止。
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加深,酒的用途也在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功能。
三国时期,酒风剽悍。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开,允许私人酿酒,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政来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朝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
宋朝酒文化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
明代烽烟不断,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处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酒域文化”的产生。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们的饮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酒趣洋溢】
绿蚁新醅酒
董茂慧
入冬,客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碌着蒸酒了。在所有年货的准备过程中,蒸酒是最大的工程。巨大的饭甑架在灶上,雪白的糯米倾倒入甑,成堆的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焰,半小时功夫浓郁的米香便在冬日清晨的阳光里弥漫开。孩子们闻香而至,端着碗眼巴巴地盯着冒着热气的饭甑,女人们宠溺地盛出半盆糯米,拌白糖或炒香菇做成“酒饭”打发走小馋虫。蒸熟的糯米晶莹透亮,一桶桶泉水浇下去,雾气升腾,包裹住忙碌的女人,若隐若现像极了国画里的写意。冷却的糯米均匀拌入酒饼(酵母)密封好,一个小时后打开酒坛,仿佛能听见糯米发酵时的欢唱,酒浆奔涌而出。讲究的人家会挑选上好的山泉水添酒,要说绿色纯天然,无外乎如此了吧!
蒸米酒,传统客家女子的拿手家务,在很长的岁月中,是衡量家庭主妇是否勤劳能干的标准之一。听老人闲谈,说有些人的手是沾不得糯米的,无论怎么努力蒸出来的酒都是酸的,年节里便只能四处求邻居告亲戚帮忙蒸酒,成为终身的遗憾。乳白色的原浆被客家人称为“酒子”,黏糯甜稠,用它蒸蛋煮鸡,催乳效果极好,是客家女人坐月子必备的营养品。“酒子”滤去米粒称为“酒娘”,入口甜滑后劲十足。“酒子”添上山泉水,过滤沉淀的过程叫“割酒脚”,割干净的米酒上锅煮开,冷却后用酒坛封存好,一家人全年待客自饮就在其中了。更有灵巧的主妇把酒坛用点燃的稻草堆埋起来,守着时辰熏煨,酒色由米黄变成琥珀红,透着油亮的光泽。熏煨过的米酒入口更顺滑浓稠,存放时间长,埋入地下多年不坏,是为“隔冬酒”。
客家人的日子离不开米酒,祭祖民俗待客三餐。祭祀或民俗活动时,装满米酒的锡壶一排排摆放在祠堂供桌上,数量的多少既代表着这个家族人丁兴旺与否,也彰显着财富与荣耀。鞭炮响起,淳朴的祈祷随着米酒浇入土地,热腾腾的希望与万物一起生长。正月里是客家人最热闹的时光,络绎不绝的客人、流水的宴席,猜拳劝酒声此起彼伏。男人们要“老酒”,女人们和外地客人要“甜酒”,一壶见底脸就赤红起来。疲惫或激情释放在酒香中,家长里短、亲情友情、回顾展望在觥筹交错中渐渐变得厚重。“酒淡,多喝些。”女人们从厨房里出来,带着羞涩的微笑劝酒,客人们就会热烈地回应:菜好吃,酒好喝,我们又饱又醉啦!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诗酒年华】
酒唯诗里见
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酒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有时就同影与形一样不离。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
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影响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写酒的诗作繁多,从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歌中酒的别称丰富多样,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醋”,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酿造材料不同,酒名也不同,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樽、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卮、盏、钟、觞和碗等。
唐诗中不仅酒与酒器名称多样,其饮酒场合也十分丰富。
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情。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都会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再次,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最后,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見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游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总之,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