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不少教育理念與教学方法横空出世,探索新型师生关系的问题导学法也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其能够很好地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平衡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逻辑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对问题导学法的教育意义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加快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迁移能力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研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问题和导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法主张学生在课上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与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相符合,同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合理设计问题,摆脱了以往针对性不强的课堂问题设计,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科学设计导学问题
为从根本上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教师需要正视问题导学法实施中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教师须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与认知规律,在保证问题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具有疑问的问题,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之间的运算,在此时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好导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运算的思考方式。首先,在课上为学生设置探究活动,并设计好导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探究活动展开合理的分析与探究。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教师大概在教室长度为中点的位置站定,并画好原点位置。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前走三步,站定后让学生分析教师运动的结果是什么。规定向前为正,向后为负。随后,教师在原点站定,先向后走三步,再向后走一步。这时,让学生在课上探究教师运动的结果问题。从单纯的正有理数加法变为负有理数之间的加法,以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同时利用循序渐进的导学问题,让学生探究有理数两个负数相加的和。
二、适时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不强调把结论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得出答案。同时,在学生产生矛盾或产生争论时,设计出数学问题,供学生探讨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有些问题在学生探究之后,可以再适当追问,利用追问引发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探究。
教师展示已知条件,让学生结合地图的特点以及之前学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教师:“王毅出校门向西走1000米,向南走200米,向东走1500米即可到家;李晓出校门向东走500米,向北走1300米即可到家。根据条件试着画一个示意图,并指出两人家的位置。”学生要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首先就要分析和确定原点的位置,确定x、y轴的方向,随后选定坐标系中的单位,根据数值绘制即可。在学生画出示意图后,教师可根据示意图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二次探究。教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画好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且以学校为原点,如果王毅家突然搬家,其向南移动了1500米,那么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确定王毅同学的家,他回家的路线可以重新规划吗?”将简单的画图问题转变为坐标系中点的移动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
三、问题的迁移与应用
数学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上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与讨论,需要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学会总结与反思,并能够利用知识的总结与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在课上设计的问题可广泛联系实际,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上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所学知识的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最后,再将知识迁移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成功将课内的知识拓展至课外。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为增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产生学习与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内近视人数较多的情况为学生出示近视眼镜的问题。根据近视眼镜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例,将学生习得的反比例函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得出视眼镜的度数与焦距的函数关系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反比例函数,随后再出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总之,问题导学法作为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思考、探究、总结与迁移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并明确数学问题探究的本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清泉.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6(09):225+244.
[2]邹金贵. 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4):109.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迁移能力
所谓问题导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研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问题和导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导学法主张学生在课上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与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相符合,同时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与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合理设计问题,摆脱了以往针对性不强的课堂问题设计,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科学设计导学问题
为从根本上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教师需要正视问题导学法实施中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教师须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与认知规律,在保证问题设计科学性、合理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具有疑问的问题,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保证问题的针对性,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之间的运算,在此时做好教学设计,设计好导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运算的思考方式。首先,在课上为学生设置探究活动,并设计好导学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探究活动展开合理的分析与探究。教室的长为8米,宽为6米,教师大概在教室长度为中点的位置站定,并画好原点位置。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前走三步,站定后让学生分析教师运动的结果是什么。规定向前为正,向后为负。随后,教师在原点站定,先向后走三步,再向后走一步。这时,让学生在课上探究教师运动的结果问题。从单纯的正有理数加法变为负有理数之间的加法,以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同时利用循序渐进的导学问题,让学生探究有理数两个负数相加的和。
二、适时引导学生探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不强调把结论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得出答案。同时,在学生产生矛盾或产生争论时,设计出数学问题,供学生探讨并得出最终的结论。另外,有些问题在学生探究之后,可以再适当追问,利用追问引发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探究。
教师展示已知条件,让学生结合地图的特点以及之前学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尝试着解决问题。教师:“王毅出校门向西走1000米,向南走200米,向东走1500米即可到家;李晓出校门向东走500米,向北走1300米即可到家。根据条件试着画一个示意图,并指出两人家的位置。”学生要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首先就要分析和确定原点的位置,确定x、y轴的方向,随后选定坐标系中的单位,根据数值绘制即可。在学生画出示意图后,教师可根据示意图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二次探究。教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画好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且以学校为原点,如果王毅家突然搬家,其向南移动了1500米,那么如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确定王毅同学的家,他回家的路线可以重新规划吗?”将简单的画图问题转变为坐标系中点的移动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
三、问题的迁移与应用
数学的学习绝不仅限于课上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与讨论,需要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学会总结与反思,并能够利用知识的总结与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在课上设计的问题可广泛联系实际,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上利用数学问题进行所学知识的总结,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最后,再将知识迁移至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成功将课内的知识拓展至课外。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为增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产生学习与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内近视人数较多的情况为学生出示近视眼镜的问题。根据近视眼镜的度数与焦距成反比例,将学生习得的反比例函数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鼓励学生得出视眼镜的度数与焦距的函数关系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反比例函数,随后再出示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总之,问题导学法作为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分析、思考、探究、总结与迁移能力具有积极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计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并明确数学问题探究的本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清泉.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浅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设计,2017,6(09):225+244.
[2]邹金贵. 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