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自然浓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18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黄鹤楼送别》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在教学中,切实地用心灵去感受文本,文本与心灵的感染,心灵与文本的交流,让学生达到情到深处自然浓的效果。
  一、音乐渲染气氛,引起情感共鸣
  音乐的特殊功能是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如果能通过音乐的旋律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使他们感受美的形象,体会美的意境,那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长亭送别》,在悠扬的旋律中,回忆生活中离开故土,离别亲人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思乡思念亲人和朋友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的讲述了与亲人分别时的伤心与不舍,有的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也能联系平时看到的电视中,军人离家,家人送别时的不舍,甚至有的同学在回忆中红了自己的眼眶。切身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在恰到好处的音乐中产生了共鸣,奠定本堂课的情感基调,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二、与文本对话,体悟深厚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情感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它是蕴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入教材,以饱满的情感对文字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渲染出情意盎然的氛围。只有教师先投入情感,才能吸引学生步入佳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凝思静想,心驰神往,甚至潸然泪下。读文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触及到作品情感的深处,与课文进行对话。本文中很多地方虽然没有直白離别之情,但字里行间处处都将这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结合课文体会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通过借助李白的《赠孟浩然》对孟浩然人品的了解,对孟浩然的诗歌的背诵和拓展,感受他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和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质,并且对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朋友情、师生情、兄长情,学生能透过文字的表面去体悟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有了文字背后人物资料的丰厚,学生自然而然对孟浩然肃然起敬,又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起来。与文中的李白达到了情感的共鸣,那么朗读文字表达情感就不难做到。这个情感的唤醒对结合课文体会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有很大的帮助。学生所找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这些文字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汉字,而是有浓郁的情感释放。李白和孟浩然沉浸在离别的情感中,人有情,物也有情。杨柳岸,依依的杨柳随风漫舞,好像在为友人踏歌送行,又像是挥别的手臂。点点沙鸥,盘旋左右,带着朋友挚爱之心……
  三、再现送别场景,角色情感升华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设计冲击学生视觉、听觉的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文字感受惜别之情后,并不能够达到情感上的体验,伴随了音乐,利用多媒体跨越千年的时空,演示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此时,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李白目送好友远去的依恋、惆怅、孤独、向往……一系列复杂情感,学生也能抓住“依然伫立、凝视远方”,并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去,早已把自己当作那站在岸边久久不愿离去,久久地看着船远去方向的李白了,心中自然涌起对朋友的不舍,对与朋友一起饮酒做诗的怀念,对朋友未来生活的祝福,真是千般滋味在心头。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情要叙,已不是老师要我说,而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情到深处自然浓,从学生的表述中,流露出的情感真真切切地与文中的李白融为了一体。在最后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时,教师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朗诵、齐声诵读、感情背诵这首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眼前是长江边,繁华似景,烟雾迷蒙,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渐渐远去的帆船;脑中浮现的一对好朋友话别的场面;心中更感受到的是诗人与朋友浓浓的友情,依依的别意,这一切又一次撞击学生的心灵。至此,古诗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已是水到渠成。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运用音乐、画面冲击孩子的感官,让孩子将这些融合于主人公的情中,让文中的情促发孩子的情,借孩子丰富的情感来再现文中的情感,整个课堂情意浓浓。
其他文献
去年,我有幸欣赏了首都北京小学李洁玲老师的一堂课《小蝌蚪找妈妈》,还听取了她对当天教研活动所有课的评价。至今回忆起来,感触还非常多。尤其是李老师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关注,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呵护学生的心理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突然换个无比宽阔的上课场所,有时发言还要用话筒说话,突然后面增加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注视着自己,心里肯定会有些畏惧。然而,仅凭老师的几句“孩子们要大胆,不要怕”,就可以真正
期刊
【摘 要】素材是写作的关键,小学生经常因为素材的缺乏而无话可写。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小学生有话可说,继而爱上习作,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加入随文练笔,让小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挖掘写作元素,积累写作素材。本文主要四个方面阐述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练笔,帮助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从而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随文练笔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检验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纵观多年来的作文教学状况,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几年下来,一让学生写作,仍是望题兴叹,难以下笔。何也?肚里无货。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惟有广博的阅
期刊
一、问题呈现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从小就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陶冶其情操,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加以渗透,就能激发小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伴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施行,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底蕴,成为核心素养的第一大内容。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言:“只有
期刊
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不健康则成为了人们身体亚健康最主要的一方面,并且从社会蔓延到了学校。来自于学习、升学的压力以及家庭的影响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一线的教师,班级管理者,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接触到个别学生反常言行事例最有切肤之感。  基本情况  上学期本班新转进一个叫潘昱彤的男生,刚开始几天表现还不错,上课能积极发言,坐姿也很端正,注意力也能
期刊
课外阅读指导课对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读书效率,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节精彩而实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会让学生受益无穷。作为老师,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指导课,从而真正实现语文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指导形式多种多样,有读物推荐课、读书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交流课等,但无论哪种形式的课,都必须遵循儿童课外阅读的规律,在设计与实施时,应从儿童角度出发,明确课外阅
期刊
【摘 要】作为农村小学,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花园小学秉承“让每朵花蕾都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以“品诗意,悟花语,启心智,润人生”为主线,确立了“花品”文化教育,采取多种策略开展大阅读活动,统筹规划让大阅读轻车上路,评价导引让大阅读落地生根,课堂展示让大阅读智慧共享,活动建构让大阅读有声有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读书 智慧 实践经验  读书是美好的,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能增长很多知识,还能
期刊
【摘 要】在幼儿早期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普遍采取的是绘本阅读的方式。然而,由于绘本阅读大多为静态,而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其普遍无法长久保持注意力集中,故面对这种静态的阅读方式,时间一久便容易令其感到枯燥,故难以维持其长久的阅读兴趣。基于以上现象,若幼儿小班教师,其在组织幼儿开展绘本阅读期间,能巧妙地将艺术、角色表演、体育等多样化的游戏方式融入绘本阅读,则势必能极大增添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继而感受绘本本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关键的信息中,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课前预习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预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体现。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乃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前提。  【关键词】课堂 预习 有效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也就是说在老师还没有正式讲授之前,就借助已有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已屡见不鲜。微写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方式,开始在中学中应用,很快便受到了重视。更有甚者,在一些省市的中考题中也能看到微写作内容。微写作发源于微博,现已成为一种精粹、形式自由、反映生活的文体。鉴于其在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长。  【关键词】微写作 初中语文 教学 途径  写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