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理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和教学,加上农村家长的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支持和发挥,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完全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简单理解当中,这就给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一、新课改下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体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以“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及课题,从而发挥美术教育的社会功用和价值!
二、山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非升考科目”观念根深蒂固
初中美术属非统考、非升考科目,美术教师既没有竭尽全力为学生挣“分数”的动机,也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压力,更不用去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学成绩过度关注而产生“高山压顶之势”的心理负担。而对美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缺乏正确的理解,必然产生对美术教学工作的误区。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在实行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学校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还依然存在,对音体美等一些非统考科目不重视,甚至认为这些科目可开可不开,自然对一些教学器材配备就不放在心上,有部分领导在大小教育工作会上几乎从未提到与音体美科目有关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三)社会观念影响
美术教师在农村初中似乎只是“配角”,美术课也就成了对学生的“赠品”,还没有到期末,就有很多老师在“盯”着“要课”,大家都认为美术课不重要,美术教师也就很随意,甚至主动把自己的课让给其他科目的老师,只求一身轻松。
(四)自身条件制约
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学生相比,他们见识浅,参加活动少,甚至连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都很少。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就更不用提了,加之老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错误地认为美术不是主科,与升学无关,认为美术无非就是学画几张画而已,仅仅把美术课堂当成是一个减轻学习压力、放松自我的场所,没有积极学习的兴趣。
三、在美术教学中得几点做法
(一)消除“懈怠”思想是前提
“懈怠是失败的祸根”。要消除美术教师的懈怠思想我认为可以按下列学习法一试:
抽部分学生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学生其对美术教师授课态度、方法的评价;与美术教师倾心交谈,听一听他们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确定他们是否存在“懈怠”的心理。
分析教师存在“懈怠”心理的原因,是因为“非中考”观念的影响、“社会评论”冲击、领导不重视,还是其他原因呢?然后对症下药。
(二)搭建艺术平台是动力
经常听到一些农村美术教师埋怨:“农村学校要什么没什么,艺术活动难于开展,学生学了到哪里展示呢?学生当然不想学了。”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指出:“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开展本土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美术课本里的知识,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生活、自然界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所以农村美术教师应当将课本与本土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艺术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上完一节课,致使课堂僵化,效率降低。如何才能体现“灵活”二字呢?略举笔者认为重中之重的三点。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兴趣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又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生物,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美术兴趣。
2.信手拈来,创设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了好的课堂情境,就等于上好了一节课。但情境的创设绝不是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作”出来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地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抓住一切机会,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将课堂与自然融合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无艺术可谈。艺术本身就是对生活和自然的一种再现和创新。所以,教师不能将生活与艺术隔离开来。课堂教学并非要在教室上,完全可以灵活安排,实现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所以我们美术教师不应该完全在学生身上找借口,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因地制宜,将艺术与生活、自然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心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尽情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
一、新课改下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进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新体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以“接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及课题,从而发挥美术教育的社会功用和价值!
二、山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非升考科目”观念根深蒂固
初中美术属非统考、非升考科目,美术教师既没有竭尽全力为学生挣“分数”的动机,也没有“被淘汰出局”的压力,更不用去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学成绩过度关注而产生“高山压顶之势”的心理负担。而对美术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缺乏正确的理解,必然产生对美术教学工作的误区。
(二)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在实行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相当一部分学校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还依然存在,对音体美等一些非统考科目不重视,甚至认为这些科目可开可不开,自然对一些教学器材配备就不放在心上,有部分领导在大小教育工作会上几乎从未提到与音体美科目有关的问题,完全处于被冷落的地位。
(三)社会观念影响
美术教师在农村初中似乎只是“配角”,美术课也就成了对学生的“赠品”,还没有到期末,就有很多老师在“盯”着“要课”,大家都认为美术课不重要,美术教师也就很随意,甚至主动把自己的课让给其他科目的老师,只求一身轻松。
(四)自身条件制约
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学生相比,他们见识浅,参加活动少,甚至连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都很少。从电影、电视、展览中接受美学教育的机会就更不用提了,加之老师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生错误地认为美术不是主科,与升学无关,认为美术无非就是学画几张画而已,仅仅把美术课堂当成是一个减轻学习压力、放松自我的场所,没有积极学习的兴趣。
三、在美术教学中得几点做法
(一)消除“懈怠”思想是前提
“懈怠是失败的祸根”。要消除美术教师的懈怠思想我认为可以按下列学习法一试:
抽部分学生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倾听学生其对美术教师授课态度、方法的评价;与美术教师倾心交谈,听一听他们对农村美术教学的态度和看法,确定他们是否存在“懈怠”的心理。
分析教师存在“懈怠”心理的原因,是因为“非中考”观念的影响、“社会评论”冲击、领导不重视,还是其他原因呢?然后对症下药。
(二)搭建艺术平台是动力
经常听到一些农村美术教师埋怨:“农村学校要什么没什么,艺术活动难于开展,学生学了到哪里展示呢?学生当然不想学了。”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指出:“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开展本土教学和校本、班本教学”
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学会美术课本里的知识,而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地从生活、自然界中发现美,并创造美。所以农村美术教师应当将课本与本土资源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艺术平台,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机会。
(三)灵活驾驭课堂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关键。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较深的教师,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一本教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上完一节课,致使课堂僵化,效率降低。如何才能体现“灵活”二字呢?略举笔者认为重中之重的三点。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兴趣
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又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生物,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美术兴趣。
2.信手拈来,创设情境
课堂情境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创设了好的课堂情境,就等于上好了一节课。但情境的创设绝不是靠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造作”出来的,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地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抓住一切机会,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3.将课堂与自然融合起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无艺术可谈。艺术本身就是对生活和自然的一种再现和创新。所以,教师不能将生活与艺术隔离开来。课堂教学并非要在教室上,完全可以灵活安排,实现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目标。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所以我们美术教师不应该完全在学生身上找借口,尤其是山区农村的美术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充分利用校本、班本资源,因地制宜,将艺术与生活、自然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心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让山区农村的孩子也能尽情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