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诱发思考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最近听一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间隔排列”时,教师围绕主题图,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孩子们通过说一说、数一数、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从而发现规律,一节课顺利完成,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可仔细品味,却发觉缺失了什么。课下与学生交流:是不是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有的孩子说:去数一数呀!有的孩子说:可以摆一摆或者画一画的;还有的孩子犹豫不语……看来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大多停留在规律的表象, 对规律及规律的变式理解不够深刻,缺乏深入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不爱思考。其实不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班级里的孩子,听课中会皱着眉、会歪着头、会咬着手指,都若有所思,而老师却急着去兑现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可见,孩子们缺乏充足的思考时空。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有问题才有思考。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想一想、再想一想,这样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深度,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基于此思考,我做了一次“间隔排列”的尝试教学。
  课前思考: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接触过,但一般不会特别关注研究它,尤其是对于间隔排列兩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对于规律的变式了解不够透彻,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规律的表象。本节课,笔者觉得需要抓住两个关键词“找”和“想”!“找”是指学生找出规律,“想”是指学生想明白规律。“找” 可以通过看、数、比等学习活动来完成,“想”则需要教师预设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因此,本节课我设计三大“问”:一问:什么是间隔排列?二问: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的两种物体数量为什么相差1?三问: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吗?
  教学思路:
  一问:什么是间隔排列?——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初步感知规律
  1.课件演示课本第78页场景图,学生观察。
  问:兔子乐园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呢?
  学生:兔子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夹子与手帕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与篱笆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2.想一想: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点?全班交流。
  3.指出:两种物体都是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课始便问:“兔子乐园里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接着追问:“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点?”引领学生把画面里的物体分成三组,避免了一些非数学信息的干扰,指定学生应重点观察每组两种物体的排列特点,先一组一组地说,从而总结出三组物体的排列特点,学生初步形成一一间隔排列的表象。
  二问: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的两种物体的数量为什么相差1?——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规律
  1.说一说。
  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问:你发现什么?
  生:兔子与蘑菇的数量相差1。
  追问:夹子和手帕呢?(学生数后汇报交流。)
  再问:你有什么发现?是这样的吗?
  2.数一数。
  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同学之间相互说说,个别学生汇报,我适时提示:两端物体相同。
  3.想一想: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的两种物体数量为什么相差1?
  生1:因为一个兔子对着一个蘑菇,七个兔子对着七个蘑菇,最后一只兔子(也就是第八只兔子)没有蘑菇了,所以兔子比蘑菇多1……
  生2: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因为最后一个物体(也就是与最左端物体相同的物体)没得对应了,所以就会多1。
  生3:所以,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全班学生热烈地交流着……
  4.小结: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物体相同)的数量相差1。
  5.及时练。
  (1)“20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设计意图:当学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圈一圈,找出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后,启发学生思考:相差1个是不是规律?为什么相差1?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本环节我通过一问再问,启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由表及里地,深层次思考间隔排列(两端相同)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及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寻找多1的原因。最后通过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相差1个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6.抽象归纳规律。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这个规律吗?(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
  三问: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吗?——开放性问题,拓展深化规律
  1.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学生相互交流。
  2.摆一摆:
  3.想一想:为什么的个数会不同?
  4.比一比:分别比较这三种情况的个数与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一种是比多1个,一种是和的个数相同,一种是比少1个。
  5.小结:三种情况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种图形相差1个,一类是两种图形个数相等。前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同一种图形,后一类整排图形的两端是不同的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开放性习题,同时提出具有挑战性问题:“怎样摆,个数最少?”“怎样摆,个数最多?”其中的个数是规定的,的个数是不确定的。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手脑并用,达到有效训练学生的操作思维,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两种物体的一一间隔排列也有变化:一行物体的两端,是同一种物体,还是两种不同物体。通过摆图片、找规律、想原因,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学生的经验里,既有比较充分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
  课后思考: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用适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维进行深度碰撞。本节课,笔者紧紧围绕三大“问”展开教学。每个大问题下面,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小问题。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思考的需求和欲望。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间隔排列(两端相同)的两种物体数量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发现规律。最后,通过问题: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吗?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理解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整节课动静结合,全体学生学中思、思中学,积极参与“找”规律与“想”规律的过程之中,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思考,发现规律,并且深刻理解和掌握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到普洱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茶坊店主,她出身于一个世代做茶的家族。交流间,我发现她对茶千百年来的历史、茶道和茶艺等都很熟悉。听着她的介绍,我仿佛乘上了一叶扁舟,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划曳而来,深深地陶醉其中。我从未想到,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正当我被她的讲述深深吸引的时候,她忽然说:“我专心研究茶17年,但是越研究越发现自己不懂得茶。”  这句话似乎叩响了我心中的某一根弦,如果不是真的研究过,真的体会到了茶
期刊
上课伊始,刘力教授就为我们提出了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一流学校该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校长应该有怎样的哲学眼光和办学思想?”……这些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也触动了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校长,应该加强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思想
期刊
每次期末考试结束,改卷任务分下来之后,我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参考答案拿来没有?我们钟爱参考答案,这是有目共睹的,拿着它,就仿佛手握一柄尚方宝剑,判起卷子来,底气十足。然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又岂是一个参考答案能囊括得了的?于是,问题来了。  案例一:把“小鳥在树枝上叫”这句话改为拟人句。一个学生改成“小鸟在树上伤心地叫着”。阅卷教师判为错,理由是参考答案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拟人,《现
期刊
2003年7月,禄丰这座小城异常热闹,酷暑阻挡不了我们这群求职者奔波的步伐,街上的冷饮摊被我们挤得火爆,尽管吃着冷饮,但身上的汗水还是不停地往下滴。我期盼已久的“三尺讲台”之梦啊,“想说爱你”不容易,尤其是面对我县历史上首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真不知该如何去做好下一步的复习准备?正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对新课程中一些主要的教育理念完全陌生,那些在校所学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理
期刊
2016年隆阳区提出“田园教育”理念,在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倡导一种师法自然田园、注重精神成长、强调劳动教育、着眼于新时期最佳发展的区域性教育发展范式。  永昌中心学校从田园教育理念出发,确立了美丽田园的办学品牌,坚持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发展之路。辖区内各小学凸显了“春雨田园”“尚美田园”“农耕田园”等思想体系,并相继开展了田园环境、田园课堂、田园校本课程等系列化校本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
期刊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春天为主题编排的,有古诗,有童话,有人物故事。“春风暖暖的,春雨细细的。我们来读读春天的诗篇,听听春天的故事吧。”其中《找春天》一课是儿童文学作家经绍珍写的一篇语言优美、充满童趣的散文,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寻找春天的兴奋情景。  一、文本特点  1.寻找的过程,充满情趣。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课题中一个“找”字,说明春天的景象尚没有完全显
期刊
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的一条线索是按游览顺序,先后写了路上风光、外洞、孔隙和内洞,最后写出洞;而另一条线索是作者多次写到的溪流。文章段落分明,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凸显了游记的特点。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实真
期刊
云南教育·小學教2018年7、8期合刊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把“数学思考”作为课程总目标具体阐述的四个方面之一。并明确指出:数学思考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而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载体,是教与学的凭借。因此,着眼数学思考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拓展和挖掘教材所蕴涵的数学本质和思考元素,引导学生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展开数学思考,促
期刊
“第一句就被迷住了,这文笔仿佛诗人。”2018年春季学期开学不久,浙江宁波一个六年级学生的作文《第一次奋进》手写稿就在网上飞速传播,很多成年人都被这份纯真的感情打动,有人陷入深深的回忆:“想起了初中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看着那个女生,她的身上仿佛也带着光。”还有操心的叔叔阿姨们呼吁:“把他的座位调回去吧。”当然,更多的人是自愧不如……  如果这篇作文的著作权和真实性不存在任何问题,那么,在感叹其文笔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