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标准答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期末考试结束,改卷任务分下来之后,我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参考答案拿来没有?我们钟爱参考答案,这是有目共睹的,拿着它,就仿佛手握一柄尚方宝剑,判起卷子来,底气十足。然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又岂是一个参考答案能囊括得了的?于是,问题来了。
  案例一:把“小鳥在树枝上叫”这句话改为拟人句。一个学生改成“小鸟在树上伤心地叫着”。阅卷教师判为错,理由是参考答案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拟人,《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例如,童话里的动物能说话。课堂上,我跟我的学生说:“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动作神态的一种修辞手法。”唱歌是人的动作,伤心是人的情感,那么,为什么唱歌就对,伤心就错了呢?
  案例二:看拼音写词语中出现“ɡǔ lì”一词,学生填“谷粒”,阅卷教师判为错,理由是参考答案为“鼓励”。汉字中的同音字多如牛毛,看拼音写词语这道题并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因为标准答案上没有,你就能说“谷粒”不是“ɡǔ lì”吗?
  案例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金吉娅本来想买____________送给___________”。参考答案是“金吉娅本来想买一些漂亮的礼物送给妈妈、哥哥、姐姐”。一个学生答成“金吉娅本来想买一些漂亮的礼物送给家人”。阅卷教师判为错误,并且义正词严地解释道:“家人”是包括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的,而短文中只出现了妈妈、哥哥、姐姐,并没有出现爸爸这个人物,所以答成“家人”是肯定不对的。那些照着短文把妈妈、哥哥、姐姐抄下来的学生得了一个大红钩钩,而那个把妈妈、哥哥、姐姐归纳成家人的学生就得了一个大红叉叉。如果这个孩子看到考卷上刺眼的红叉,仰起小脸用困惑的眼神望着老师,怯生生地问道:“老师,那妈妈、哥哥、姐姐算不算我的家人?”我们该怎样回答?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参考答案,意思就是这个答案仅供参考,还可以有别的答法。那么,为什么只要不同于参考答案的就判为错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从拿到参考答案的那一刻起,就在心里把“参考”换成了“标准”。
  关于“标准答案”,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口诛笔伐。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大概要算“雪化了是什么?”。雪化了是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答出雪化了是春天的那个孩子,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多么富有想象力、多么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可是,老师一个冰冷的红叉,让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戛然而止。我们一方面感叹我们的学生不及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想象力、有创造力,一方面又亲手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张扬个性的地方,不是批量生产零件的地方。对于学生,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引导、帮助,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轮船、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如果因为我们自身的局限性对所有不同于标准答案的答法统统格杀勿论,那我们的红笔会扼杀多少个瓦特、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每个孩子的心里都藏着许多新奇的想法,我们应该像呵护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来呵护这些想法,哪怕它是荒谬的,甚至是错误的,都值得我们用心呵护。因为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把这个命题再往前推一步,就成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张卷子就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代表着学校,代表着阅卷教师的水平,当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看到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答法时,是不是应该慎重地考虑后再落下手中的红笔?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本篇课文是作者郭风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文章记录的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
期刊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白杨》一文写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期刊
近年来,衍生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其更了解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并广泛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该模式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描述教师所搭建的支架,让学生在支架帮助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构建起整体概念,穿越“最近发展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搭建的支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
期刊
“一课多磨”对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查阅相关材料易知用“磨”组词可以有数十种之多,本文仅从“研磨”“磨炼”和“磨合”三个方面简要叙述“磨课”活动的价值。就此内容,在《云南教育》2018年第9期“基于‘一课多Mo’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一)”一文中已初略介绍,在这里将对其内涵及价值试图详细说明。  一、关于“一课多磨”  1.“研磨”一词的本意主要有两个,一是指“用工具研成粉末”;还可
期刊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在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品德课教学中的活动普遍存在着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有的活动没有明
期刊
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泉水涌动的特点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
期刊
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不但能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
期刊
读书看到一则故事,说幸福其实是一种心境,我深以为然。  25年前,我刚好初中毕业,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师范,当一名教师。当我接到梦寐以求的师范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的激动无以言表,感到无比幸福。  22年前,我踏上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最记得第一次到任教学校报到的情景:那是一所年久失修的破旧学校,东面是学校大门,西、南、北面均有房屋,北边的房屋最大,也最破旧。走进房间,我看到这
期刊
到普洱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茶坊店主,她出身于一个世代做茶的家族。交流间,我发现她对茶千百年来的历史、茶道和茶艺等都很熟悉。听着她的介绍,我仿佛乘上了一叶扁舟,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划曳而来,深深地陶醉其中。我从未想到,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正当我被她的讲述深深吸引的时候,她忽然说:“我专心研究茶17年,但是越研究越发现自己不懂得茶。”  这句话似乎叩响了我心中的某一根弦,如果不是真的研究过,真的体会到了茶
期刊
上课伊始,刘力教授就为我们提出了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一流学校该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校长应该有怎样的哲学眼光和办学思想?”……这些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也触动了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校长,应该加强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