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云南教育》一同成长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lic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禄丰这座小城异常热闹,酷暑阻挡不了我们这群求职者奔波的步伐,街上的冷饮摊被我们挤得火爆,尽管吃着冷饮,但身上的汗水还是不停地往下滴。我期盼已久的“三尺讲台”之梦啊,“想说爱你”不容易,尤其是面对我县历史上首次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真不知该如何去做好下一步的复习准备?正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对新课程中一些主要的教育理念完全陌生,那些在校所学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理念早已被这股改革之风吹散了,也就在那时,父亲介绍我认识了《云南教育》这本杂志,它成了我参加招考时主要的复习资料,里面不仅有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解读,还有各学科经典的教学设计及优秀的教学案例。2004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教师队伍,是《云南教育》圆了我“教师梦”的第一步。
  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禄丰县的一所高寒山区学校任教,当时学校各种条件都比较艰苦,连教室都紧缺,哪有什么教师宿舍,男教师们用硬纸板在教室后面隔一块仅能摆下一张床的位置住在教室里,因为学校只有我一位女教师,我的待遇还不错,可以寄住在村委会的宿舍里。虽然小,但也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小书桌上那一摞不同期数的《云南教育》是我每天的精神食粮。虽然学校每年只能订一套《云南教育》,但学校老教师比较多,他们有其他乐趣,一般不会与我争这一本仅有的杂志。由于才参加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尤其是面对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一些,要想上好一节课得下很大功夫,不过有了《云南教育》的指导,很多困惑都会迎刃而解。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翻阅多期《云南教育》,看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是怎样设计的,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一堂堂好課就这样磨出来了,我在代表学校去参加乡、县级课赛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带班级每年成绩优异,得到了家长、同行及领导们的肯定。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云南教育》是我的良师益友。
  2007年,《云南教育》的编辑徐桥老师到禄丰的妥安小学给我们做讲座,她给我们讲了许多《云南教育》的趣事,还教我们要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章。徐桥老师讲得很全面,从最简单的选题开始给我们做指导。2009年,徐桥老师再次莅临禄丰路溪小学做指导,我当年刚好从妥安小学调到路溪小学,很荣幸再次听了徐桥老师的讲座。在徐桥老师的两次精心指导下,我开始学写作。最先学写作时,我先写一些简单的教学反思,每上完一节课,把这节课中的优点与不足作简单的记录,平时以日记的形式记记教学中的一些小故事。记得多了,思考也就多了,我再把其中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几篇随笔进行整理投到《禄丰教育》《中国民族教育》等刊物。2012年,我的一篇随笔《灯光》在《中国民族教育》上发表,还有两篇记录我与学生之间的随笔也在《禄丰教育》上发表,我的写作之路开始起步。感谢《云南教育》,感谢徐桥老师开启了我写作的大门。
  真正走进《云南教育》是在2013年。几篇随笔发表以后,更加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我尝试着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并一次次给我心目中最权威的刊物——《云南教育》(小学教师)投稿。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接到了徐新亮老师给我的电话,徐新亮老师让我把教学设计《圆锥体积》再认真改改,他还给提出了一些他的想法和建议,让我加入一些新的教学观点。在徐新亮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第一篇教学设计《圆锥的体积》终于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发表了。2013年7月,徐新亮老师邀请了我参加《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的组稿会,在那次会议上,几位资深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云南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也明确了今后教学与写作中该努力的方向。感谢徐新亮老师给我这珍贵的机会,让我与《云南教育》更近一步。
  回到学校后,我比以前更认真地思考每一节课,除了思考自己的课,在平时各级各类的课赛或优质课的评比中,我及时记录自己每节课中的所思所想,尤其是那些比较成功的课例,我听完课马上写评课报告或教学评析,然后按《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的组稿计划,把比较优秀的课例投到《云南教育》,五年来,有几篇教学反思和教学建议分别在《云南教育》(小学教师)上发表。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我的教学技能也在不断地提升,是《云南教育》给予我的这个平台,让我更加成熟。
  15年的教育生涯,从遥望“三尺讲台”到以“三尺讲台”为生,《云南教育》不仅伴我走过了孤独,让我不断成长,逐渐实现了自我,它还见证了我15年来的成长足迹。今后的路,我与《云南教育》一同成长……
其他文献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白杨》一文写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期刊
近年来,衍生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其更了解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教学、促进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兴趣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并广泛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该模式借助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描述教师所搭建的支架,让学生在支架帮助下,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构建起整体概念,穿越“最近发展区”,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搭建的支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帮助他们消除畏难情
期刊
“一课多磨”对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来说再熟悉不过,查阅相关材料易知用“磨”组词可以有数十种之多,本文仅从“研磨”“磨炼”和“磨合”三个方面简要叙述“磨课”活动的价值。就此内容,在《云南教育》2018年第9期“基于‘一课多Mo’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一)”一文中已初略介绍,在这里将对其内涵及价值试图详细说明。  一、关于“一课多磨”  1.“研磨”一词的本意主要有两个,一是指“用工具研成粉末”;还可
期刊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程。品德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在品德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品德课教学中的活动普遍存在着活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有的活动没有明
期刊
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的景观,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文是按珍珠泉的所在位置、潭水的四周、泉水涌动的特点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
期刊
文言文语言精练典雅,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不但能提高学生掌握与运用汉语基础知识的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
期刊
读书看到一则故事,说幸福其实是一种心境,我深以为然。  25年前,我刚好初中毕业,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考上师范,当一名教师。当我接到梦寐以求的师范录取通知书时,心里的激动无以言表,感到无比幸福。  22年前,我踏上了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成了一名真正的教师。最记得第一次到任教学校报到的情景:那是一所年久失修的破旧学校,东面是学校大门,西、南、北面均有房屋,北边的房屋最大,也最破旧。走进房间,我看到这
期刊
到普洱出差途中,遇到了一个茶坊店主,她出身于一个世代做茶的家族。交流间,我发现她对茶千百年来的历史、茶道和茶艺等都很熟悉。听着她的介绍,我仿佛乘上了一叶扁舟,从唐宋元明清一直划曳而来,深深地陶醉其中。我从未想到,茶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正当我被她的讲述深深吸引的时候,她忽然说:“我专心研究茶17年,但是越研究越发现自己不懂得茶。”  这句话似乎叩响了我心中的某一根弦,如果不是真的研究过,真的体会到了茶
期刊
上课伊始,刘力教授就为我们提出了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一系列问题:“校长应该是怎样的人?”“一流学校该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校长应该有怎样的哲学眼光和办学思想?”……这些问题一下子吸引了我,也触动了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校长,应该加强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思想
期刊
每次期末考试结束,改卷任务分下来之后,我们总会习惯性地问一句:参考答案拿来没有?我们钟爱参考答案,这是有目共睹的,拿着它,就仿佛手握一柄尚方宝剑,判起卷子来,底气十足。然而,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学科,又岂是一个参考答案能囊括得了的?于是,问题来了。  案例一:把“小鳥在树枝上叫”这句话改为拟人句。一个学生改成“小鸟在树上伤心地叫着”。阅卷教师判为错,理由是参考答案为“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拟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