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服饰边饰为出发点,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汉族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对汉族传统服饰边饰中的特色工艺表现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实例分析,对镶嵌、堆绫、挖云、盘金、彩绘、综合装饰等特色边饰工艺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传统服饰边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传统服饰 边饰艺术 特色工艺
边饰,指器物边缘的装饰,也指对服饰边缘进行修整装饰的意思。传统服饰边饰多指用狭窄的布条、皮边包裹、镶沿在衣服领口、袖口、大襟、两裾、底摆等边缘,增加服饰边的牢固度,同时达到美化目的的条带状装饰及其制作工艺。汉族传统服饰边饰的制作工艺种类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折边、绲边、镶边、嵌边、刺绣、堆绫、挖云、彩绘、编织、绗缝、印花、染色、织绣等。折、绲、镶边工艺因其操作相对简便、装饰效果明显,成为边饰制作中最基础常见的工艺技法。镶嵌、刺绣、堆绫、挖云等特色工艺与折、绲、镶工艺相结合,使得边饰装饰效果更加富有变化。1975年福州黄异墓出土南宋褐黄色罗镶印金彩绘花边广袖女衫上就用到了印金彩绘花纹镶边。同一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手绘花纹的衣边,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在特色边饰运用上的创新与智慧。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传统服饰千余件套,其中多有边饰精美的服装服饰,其工艺制作繁复多样、严谨细致,令人惊叹。本文仅从馆藏精品服饰中挑选数例特色边饰工艺进行研究如下。
一、镶嵌边饰工艺
镶嵌边,指将嵌条夹缝在两片面料之间,形成细条状边饰后再镶缝于服饰边缘的工艺。根据使用嵌条数量不同,可分为单线嵌、双线嵌、多线嵌和夹线嵌等。单线、双线和多线嵌指在两块布片间夹嵌不同数量的嵌条,嵌条外露宽窄不限,以细、匀为佳。夹线嵌指在嵌条内夹有粗滚线,缝合后呈现嵌线立体、圆滚的效果。为增加嵌条的硬挺度和拉伸度,预先将使用的布料上浆、刮浆、阴晾,而后斜丝绺裁剪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考虑到面料叠加厚度及缝制工艺的难度,一般采用绸、缎等较轻薄的面料制作。
馆藏晚清民国时期的粉色提花绸镶嵌边阑干裙的裙边使用了三色嵌边装饰(见图1)。粉、宝蓝、白三色缎条依次错位层叠后均匀细致地嵌缝在黑素缎镶边之间,各外露0.1厘米的如发丝状细嵌边。缝合交叠处有九层面料叠加,却依然呈现出极其平服贴合、整齐划一的外观,制作难度及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三色狭细嵌线与大面积黑缎边结合,一宽一窄,一亮一暗,既凸显了嵌线工艺的精细,又将大块面的黑色进行分割,打破了黑素缎边饰的沉闷与严肃。马面嵌边的直线造型与两侧裙胁黑色阑干呼应,有利于视觉的纵向延伸,更显下身修长。简洁干净的边饰完美演绎了“多色多线嵌”特色工艺,与裙身繁复热闹的花边对比,也印证了“少即是多”“简更胜繁”的装饰道理。
二、堆绫边饰工艺
堆绫,主要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贴补绣等,是用绫或其他丝织品按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绫片,通过堆、钉、贴、叠等工艺组合成多层次图案,后贴钉于绣底之上的装饰工艺。为方便制作及突出图案立体感,通常会在绫片下面垫衬托纸、棉花等厚的织物,使图案具有浮雕效果。堆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色堆绫、彩色堆绫、嵌物堆绫、综合堆绫等。
馆藏清中晚期红色暗花绸堆绫盘金绣饰边马面裙的边饰是堆绫与盘金绣装饰工艺的经典结合(见图2)。堆绫边饰纹样中的莲荷、桃花、对蝶戏牡丹等纹样分别用大小不一的绫片单层堆叠、贴、钉而成,花瓣的层次靠盘金线分隔而成。从工艺上来看,绫片经过刮浆处理后先粘贴于垫纸上,再用淡彩手绘技法进行渐变晕染,具有很强的写实感和装饰意味。因颜料设色薄透,今肉眼仍可见绫片织物纹理。在绫片的外沿处盘起金线既掩盖了绫片的毛边,又起到固定绫片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挖云边饰工艺
挖云,又称“挖镶”“镂空”,是指在布帛上镂刻出花纹,并在花纹边缘镶嵌绲边。花纹底部常衬以同色或异色绸缎,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因常用云纹造型较多,故称“挖云”,其所用面料以紧密结实不散边为佳。为使挖云造型稳定、操作方便,常预先将面料进行刮浆熨烫后再裁剪,裁剪时需下剪精准干脆,力求纹样边缘干净利索。挖云图案形式以单独纹样为多,图案内部细节越繁复,制作难度越高,装饰效果也更为立体、出色。制作时常在绲条中嵌入细铜丝,利用铜丝的弹性窝转图案的转角造型,并结合刺绣同时使用,将刺绣工艺的精致细腻、丰富配色与挖云工艺的简洁干脆完美结合。
馆藏晚清时期五彩暗花绸挖云饰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的黑缎边上就有做工精良的“蝶恋花”挖云刺绣装饰(见图3)。在制作工艺上,黑素缎织物平滑光洁、细密厚实,易做挖云处理,将预先设计好的蝴蝶、梅枝、桃花、圆月等纹样造型挖空,露出铺垫在下方的黄、粉色底布,用湖蓝缎边做0.2厘米宽细香绲线,内夹细铜丝绲在挖云图案的边缘处,绲边弧线造型圆润顺滑,折角造型规整准确。配合垫布绣、亮片绣等刺绣针法缝缀花蕊及蝴蝶翅膀、平绣及盘金绣花卉枝脉,八组纹样挖云工艺干净利落,刺绣精致规整,令人赞佩。
四、盘金边饰工艺
盘金绣,是将金箔粘贴于羊皮或纸面后切成细缕,缠裹于丝、棉线之外使之成为金线,后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形盘曲、并以极细的丝线缝缀固定于底布之上的传统刺绣工艺。盘金绣适用的面料种类较多,其装饰成本较高,唐代以后多用于贵族衣物,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馆藏清代深蓝色暗花缎镶云肩盘金边饰女袄是盘金刺绣边饰应用的典范(见图4)。衣身白素缎镶边上用金箔包裹后的丝线细密盘绕在刺绣图案的留白处,并用针脚固定。块面状的盘金绣与散点状的刺绣形成粗犷与精致、细密与疏朗的对比,盘金色块与衣身暗花缎形成色彩、肌理、明暗的对比,视觉上呈现出平衡感,盘金绣的光泽也更突显服饰的富丽尊贵。盘金边饰上留白有葫芦、叶片、扇面、钟形等造型的“窗口”,内绣窈窕淑女、绿植花卉、亭台楼阁等纹样,留白的应用既丰富了边饰的装饰风格,同时又缩减了盘金线绣的刺绣面积,将古人“敬天惜物、勤俭节约”的观念和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彩绘边饰工艺
绘,又称“缋”,指在衣物上描画或刺绣图文,绘绣二事,古时统言设色之工。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服装中就有用画笔描绘花纹的实例,1975年福建宋墓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描绘花纹的衣边。古人使用的颜料多以矿物质材料与粘合剂混合后制成,但其附着能力不及印染或刺绣的纹饰牢固,故通常要选用如绸缎、棉布类平服、光滑、易着色、固色的面料做底,在装饰位置上,通长衣身主体装饰较少,边缘装饰居多。
馆藏晚清时期紫色榨蚕丝彩绘袖边女棉袄袖口背面黑棉布镶边上的花鸟纹样即是用毛笔彩绘而成(见图5)。纹样中上两只练鹊于树枝上相互探望,练鹊上下绘黄色菊花三组:绿叶枝脉用墨绿色单色绘制;花卉用黄、紫、蓝色层叠铺就;禽鸟用黄色铺底,浅绿、浅粉渐变晕染,黑色点睛并勾画出翅膀、尾部的轮廓和肌理,非常生动。彩绘所用颜料细腻均匀,色彩层次干净分明,线条圆润流畅,笔触精致有力。精巧、细致、明亮的袖口彩绘装饰与衣身面料的粗犷、质朴、沉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绘制者深厚的绘画功底。
六、综合边饰工艺
通过实物观察,我们常在传统衣服上看到镶折、镶绲、镶嵌、嵌绲、镶嵌绲、镶边问饰刺绣等多种缝制工艺相结合的情况:镶嵌绲条的宽窄不同、颜色各异;使用布条花色有纯有素;材质上还有面料本料和成品花边、蕾丝组合使用的;刺绣方法有平绣、打籽、盘金、珠绣等,以此来成就服饰绚丽多姿的面貌。
馆藏清末民初汉族浅绿提花绸镶珠绣绦边女衫,其领口及袖口边饰之繁复、工艺之多样实属夸张精彩、令人惊叹(见图6)。衣身边饰由内至外依次是深竹月色素缎绲边、宝蓝缎“梅花间竹”珠绣镶边、盘金细绦带、粉底织“蝶恋花”纹宽绦边、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等共计6层。袖口边饰由内至外依次为藕荷色盘回纹绦边、深竹月色素缎绲边、宝蓝缎珠绣镶边、盘金细绦带、粉底织蝶恋花宽绦边、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黑色盘荷花纹细绦带、竹月色素缎绲边等共计9层。工艺制作方法有绲边、镶边、珠绣、盘金绣、盘带绣等;边饰材料有素缎边、机织绦边、绦带、编金绦带、镂空蕾丝花边、黑色细花带、料珠、仿钻、亮片等。深蓝缎镶边上用红、蓝、黑及透明小圆珠、银底亮片刺绣梅花、牡丹、竹叶等花卉植物,图案造型逼真立体,是“加法”装饰;而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袖口黑色盘花卉纹细绦带则通过盘绕与镂空,使浅绿底布与边饰纹样的颜色相应显现,是“减法”装饰,一加一减之法集中应用到一件服饰之中,造就了繁复多样的边饰装饰,给人一种美中含美、画中有画的感觉,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与追求。
七、小结
边饰是汉族传统服饰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丰富多样,有的服饰仅用一种工艺,风格简洁素雅,有的服饰工艺则变化多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风貌,这与服饰所处年代、服饰款式、着装者身份地位等因素有关。从服饰年代来看,明代之前服饰的装饰工艺相对简洁,多以一种或两种工艺装饰,清代之后装饰则崇尚繁复,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成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日十八镶。”边饰的制作工艺也繁杂起来:镶、嵌、绲、绣、印、染等常常见于一件服饰的边饰装饰。从服装款式上来看,内衣、常服、男子服装的边饰装饰、工艺相对简单,而外衣、礼仪服饰、女子服饰多边饰繁复、工艺繁杂;从身份地位上来看,富贵人家服饰边饰常材料丰富、工艺多样,并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普通百姓的服饰边饰则材料单一、工艺简单,注重加固耐磨等实用性。
边饰工艺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在变化,边饰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再由繁化简的过程。特别是从清晚期到民国初期这段时间,边饰的装饰由繁杂变简洁,制作工艺由难转易、装饰作用由重要到边缘化,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息息相关并相互映射,同时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大众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定位与变化。我国传统服饰中很多边饰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传统的制作工艺渐渐被人们遗忘,很多手工技艺面临或已经失传。如何留住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与宝贵技艺,做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是我们这代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关键词]传统服饰 边饰艺术 特色工艺
边饰,指器物边缘的装饰,也指对服饰边缘进行修整装饰的意思。传统服饰边饰多指用狭窄的布条、皮边包裹、镶沿在衣服领口、袖口、大襟、两裾、底摆等边缘,增加服饰边的牢固度,同时达到美化目的的条带状装饰及其制作工艺。汉族传统服饰边饰的制作工艺种类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折边、绲边、镶边、嵌边、刺绣、堆绫、挖云、彩绘、编织、绗缝、印花、染色、织绣等。折、绲、镶边工艺因其操作相对简便、装饰效果明显,成为边饰制作中最基础常见的工艺技法。镶嵌、刺绣、堆绫、挖云等特色工艺与折、绲、镶工艺相结合,使得边饰装饰效果更加富有变化。1975年福州黄异墓出土南宋褐黄色罗镶印金彩绘花边广袖女衫上就用到了印金彩绘花纹镶边。同一墓中还出土了大量手绘花纹的衣边,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在特色边饰运用上的创新与智慧。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清代至民国时期汉族传统服饰千余件套,其中多有边饰精美的服装服饰,其工艺制作繁复多样、严谨细致,令人惊叹。本文仅从馆藏精品服饰中挑选数例特色边饰工艺进行研究如下。
一、镶嵌边饰工艺
镶嵌边,指将嵌条夹缝在两片面料之间,形成细条状边饰后再镶缝于服饰边缘的工艺。根据使用嵌条数量不同,可分为单线嵌、双线嵌、多线嵌和夹线嵌等。单线、双线和多线嵌指在两块布片间夹嵌不同数量的嵌条,嵌条外露宽窄不限,以细、匀为佳。夹线嵌指在嵌条内夹有粗滚线,缝合后呈现嵌线立体、圆滚的效果。为增加嵌条的硬挺度和拉伸度,预先将使用的布料上浆、刮浆、阴晾,而后斜丝绺裁剪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考虑到面料叠加厚度及缝制工艺的难度,一般采用绸、缎等较轻薄的面料制作。
馆藏晚清民国时期的粉色提花绸镶嵌边阑干裙的裙边使用了三色嵌边装饰(见图1)。粉、宝蓝、白三色缎条依次错位层叠后均匀细致地嵌缝在黑素缎镶边之间,各外露0.1厘米的如发丝状细嵌边。缝合交叠处有九层面料叠加,却依然呈现出极其平服贴合、整齐划一的外观,制作难度及工艺水平令人惊叹。三色狭细嵌线与大面积黑缎边结合,一宽一窄,一亮一暗,既凸显了嵌线工艺的精细,又将大块面的黑色进行分割,打破了黑素缎边饰的沉闷与严肃。马面嵌边的直线造型与两侧裙胁黑色阑干呼应,有利于视觉的纵向延伸,更显下身修长。简洁干净的边饰完美演绎了“多色多线嵌”特色工艺,与裙身繁复热闹的花边对比,也印证了“少即是多”“简更胜繁”的装饰道理。
二、堆绫边饰工艺
堆绫,主要包括堆绫、钉绫、贴绫、堆纱、贴补绣等,是用绫或其他丝织品按预先设计的花样裁剪出各式绫片,通过堆、钉、贴、叠等工艺组合成多层次图案,后贴钉于绣底之上的装饰工艺。为方便制作及突出图案立体感,通常会在绫片下面垫衬托纸、棉花等厚的织物,使图案具有浮雕效果。堆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色堆绫、彩色堆绫、嵌物堆绫、综合堆绫等。
馆藏清中晚期红色暗花绸堆绫盘金绣饰边马面裙的边饰是堆绫与盘金绣装饰工艺的经典结合(见图2)。堆绫边饰纹样中的莲荷、桃花、对蝶戏牡丹等纹样分别用大小不一的绫片单层堆叠、贴、钉而成,花瓣的层次靠盘金线分隔而成。从工艺上来看,绫片经过刮浆处理后先粘贴于垫纸上,再用淡彩手绘技法进行渐变晕染,具有很强的写实感和装饰意味。因颜料设色薄透,今肉眼仍可见绫片织物纹理。在绫片的外沿处盘起金线既掩盖了绫片的毛边,又起到固定绫片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三、挖云边饰工艺
挖云,又称“挖镶”“镂空”,是指在布帛上镂刻出花纹,并在花纹边缘镶嵌绲边。花纹底部常衬以同色或异色绸缎,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因常用云纹造型较多,故称“挖云”,其所用面料以紧密结实不散边为佳。为使挖云造型稳定、操作方便,常预先将面料进行刮浆熨烫后再裁剪,裁剪时需下剪精准干脆,力求纹样边缘干净利索。挖云图案形式以单独纹样为多,图案内部细节越繁复,制作难度越高,装饰效果也更为立体、出色。制作时常在绲条中嵌入细铜丝,利用铜丝的弹性窝转图案的转角造型,并结合刺绣同时使用,将刺绣工艺的精致细腻、丰富配色与挖云工艺的简洁干脆完美结合。
馆藏晚清时期五彩暗花绸挖云饰边鱼鳞褶月华马面裙的黑缎边上就有做工精良的“蝶恋花”挖云刺绣装饰(见图3)。在制作工艺上,黑素缎织物平滑光洁、细密厚实,易做挖云处理,将预先设计好的蝴蝶、梅枝、桃花、圆月等纹样造型挖空,露出铺垫在下方的黄、粉色底布,用湖蓝缎边做0.2厘米宽细香绲线,内夹细铜丝绲在挖云图案的边缘处,绲边弧线造型圆润顺滑,折角造型规整准确。配合垫布绣、亮片绣等刺绣针法缝缀花蕊及蝴蝶翅膀、平绣及盘金绣花卉枝脉,八组纹样挖云工艺干净利落,刺绣精致规整,令人赞佩。
四、盘金边饰工艺
盘金绣,是将金箔粘贴于羊皮或纸面后切成细缕,缠裹于丝、棉线之外使之成为金线,后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图形盘曲、并以极细的丝线缝缀固定于底布之上的传统刺绣工艺。盘金绣适用的面料种类较多,其装饰成本较高,唐代以后多用于贵族衣物,明清时期尤为盛行。
馆藏清代深蓝色暗花缎镶云肩盘金边饰女袄是盘金刺绣边饰应用的典范(见图4)。衣身白素缎镶边上用金箔包裹后的丝线细密盘绕在刺绣图案的留白处,并用针脚固定。块面状的盘金绣与散点状的刺绣形成粗犷与精致、细密与疏朗的对比,盘金色块与衣身暗花缎形成色彩、肌理、明暗的对比,视觉上呈现出平衡感,盘金绣的光泽也更突显服饰的富丽尊贵。盘金边饰上留白有葫芦、叶片、扇面、钟形等造型的“窗口”,内绣窈窕淑女、绿植花卉、亭台楼阁等纹样,留白的应用既丰富了边饰的装饰风格,同时又缩减了盘金线绣的刺绣面积,将古人“敬天惜物、勤俭节约”的观念和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彩绘边饰工艺
绘,又称“缋”,指在衣物上描画或刺绣图文,绘绣二事,古时统言设色之工。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服装中就有用画笔描绘花纹的实例,1975年福建宋墓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描绘花纹的衣边。古人使用的颜料多以矿物质材料与粘合剂混合后制成,但其附着能力不及印染或刺绣的纹饰牢固,故通常要选用如绸缎、棉布类平服、光滑、易着色、固色的面料做底,在装饰位置上,通长衣身主体装饰较少,边缘装饰居多。
馆藏晚清时期紫色榨蚕丝彩绘袖边女棉袄袖口背面黑棉布镶边上的花鸟纹样即是用毛笔彩绘而成(见图5)。纹样中上两只练鹊于树枝上相互探望,练鹊上下绘黄色菊花三组:绿叶枝脉用墨绿色单色绘制;花卉用黄、紫、蓝色层叠铺就;禽鸟用黄色铺底,浅绿、浅粉渐变晕染,黑色点睛并勾画出翅膀、尾部的轮廓和肌理,非常生动。彩绘所用颜料细腻均匀,色彩层次干净分明,线条圆润流畅,笔触精致有力。精巧、细致、明亮的袖口彩绘装饰与衣身面料的粗犷、质朴、沉稳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绘制者深厚的绘画功底。
六、综合边饰工艺
通过实物观察,我们常在传统衣服上看到镶折、镶绲、镶嵌、嵌绲、镶嵌绲、镶边问饰刺绣等多种缝制工艺相结合的情况:镶嵌绲条的宽窄不同、颜色各异;使用布条花色有纯有素;材质上还有面料本料和成品花边、蕾丝组合使用的;刺绣方法有平绣、打籽、盘金、珠绣等,以此来成就服饰绚丽多姿的面貌。
馆藏清末民初汉族浅绿提花绸镶珠绣绦边女衫,其领口及袖口边饰之繁复、工艺之多样实属夸张精彩、令人惊叹(见图6)。衣身边饰由内至外依次是深竹月色素缎绲边、宝蓝缎“梅花间竹”珠绣镶边、盘金细绦带、粉底织“蝶恋花”纹宽绦边、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等共计6层。袖口边饰由内至外依次为藕荷色盘回纹绦边、深竹月色素缎绲边、宝蓝缎珠绣镶边、盘金细绦带、粉底织蝶恋花宽绦边、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黑色盘荷花纹细绦带、竹月色素缎绲边等共计9层。工艺制作方法有绲边、镶边、珠绣、盘金绣、盘带绣等;边饰材料有素缎边、机织绦边、绦带、编金绦带、镂空蕾丝花边、黑色细花带、料珠、仿钻、亮片等。深蓝缎镶边上用红、蓝、黑及透明小圆珠、银底亮片刺绣梅花、牡丹、竹叶等花卉植物,图案造型逼真立体,是“加法”装饰;而靛青色盘卍字纹绦边、黑色小花蕾丝镶边、袖口黑色盘花卉纹细绦带则通过盘绕与镂空,使浅绿底布与边饰纹样的颜色相应显现,是“减法”装饰,一加一减之法集中应用到一件服饰之中,造就了繁复多样的边饰装饰,给人一种美中含美、画中有画的感觉,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与追求。
七、小结
边饰是汉族传统服饰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丰富多样,有的服饰仅用一种工艺,风格简洁素雅,有的服饰工艺则变化多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风貌,这与服饰所处年代、服饰款式、着装者身份地位等因素有关。从服饰年代来看,明代之前服饰的装饰工艺相对简洁,多以一种或两种工艺装饰,清代之后装饰则崇尚繁复,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成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日十八镶。”边饰的制作工艺也繁杂起来:镶、嵌、绲、绣、印、染等常常见于一件服饰的边饰装饰。从服装款式上来看,内衣、常服、男子服装的边饰装饰、工艺相对简单,而外衣、礼仪服饰、女子服饰多边饰繁复、工艺繁杂;从身份地位上来看,富贵人家服饰边饰常材料丰富、工艺多样,并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普通百姓的服饰边饰则材料单一、工艺简单,注重加固耐磨等实用性。
边饰工艺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在变化,边饰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再由繁化简的过程。特别是从清晚期到民国初期这段时间,边饰的装饰由繁杂变简洁,制作工艺由难转易、装饰作用由重要到边缘化,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息息相关并相互映射,同时也反映了这段时期大众对服饰审美情趣的定位与变化。我国传统服饰中很多边饰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传统的制作工艺渐渐被人们遗忘,很多手工技艺面临或已经失传。如何留住民族文化的璀璨精华与宝贵技艺,做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是我们这代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