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本文中笔者通过分析数学思维能力,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培养思维能力的措施:要确保数学老师对思维能力要有充足的认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使小学生思维灵活变通。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二是会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三是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四是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有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去,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但是小学生年龄小, 数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有点差,而数学教学的内容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之一。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日常教学中关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第一,要确保数学老师对思维能力要有充足的认识
在教学中有许多的数学老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不够,尽管教学大纲中有要求,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数学老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思考,去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关于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判断,但他们不能自觉调节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我们要不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向深远的思维空间慢慢发展。
第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另外,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第四,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使小学生思维灵活变通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应用缺乏真实性。一些应用情境是教师人为“设计”、想当然“加工”的。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有的教师提供标有长、宽的长方形客厅平面图,要求学生计算出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方砖才能将客厅铺设得既整齐又美观且都是整块数,全然不顾及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从最小公倍数角度去选择地砖的可能。二是应用的目标定位失当。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由此,一些教师把应用的价值和作用放大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很少去思考应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目的并不在应用本身,而依然是数学学习,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这也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小学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今后更要牢牢把握这项目标要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学生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乐学、善学,学有所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 思维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二是会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三是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四是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有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去,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但是小学生年龄小, 数的概念非常的模糊,抽象思维能力通常有点差,而数学教学的内容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意识,加强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之一。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日常教学中关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做出哪些努力呢?
第一,要确保数学老师对思维能力要有充足的认识
在教学中有许多的数学老师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认识不够,尽管教学大纲中有要求,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数学老师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思考,去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关于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判断,但他们不能自觉调节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不能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我们要不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解决,引导学生向深远的思维空间慢慢发展。
第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提高学生对教师们的信任度。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学生就对老师肃然起敬,就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一般具有“向师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认真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仔细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绝不能挖苦、打击,甚至体罚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欢乐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如在讲乘法口诀时,教师可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数卡片”的活动情景,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景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在不断探索中理解和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关运用。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首先,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 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另外,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第四,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使小学生思维灵活变通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但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应用缺乏真实性。一些应用情境是教师人为“设计”、想当然“加工”的。如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有的教师提供标有长、宽的长方形客厅平面图,要求学生计算出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方砖才能将客厅铺设得既整齐又美观且都是整块数,全然不顾及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从最小公倍数角度去选择地砖的可能。二是应用的目标定位失当。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由此,一些教师把应用的价值和作用放大到了不切实际的程度,很少去思考应用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小学生来说,把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目的并不在应用本身,而依然是数学学习,因为应用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这也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数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小学开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今后更要牢牢把握这项目标要求,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学生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乐学、善学,学有所得,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