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气四溢、制作精美的佳肴常令食者胃口大开,食后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同理,要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也要“烹制”的味道十足,让学生课前就垂涎三尺,课中能唇齿生香,课后任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在大语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无“味道”,最关键的是:做老师的语文视野要开阔,语文视角要独特,语文理念要先进;要尽量让小学语文课堂既满溢语文味,又要散发出艺术味和科学味。
一、满溢“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语文课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饱含激情,煽出“情味”
语文课要煽出“情味”,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要像热爱亲人一样热爱你所教的每一篇课文。其次,语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学生和教法,还要备情感,要找到连结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情感点的桥梁。
(1)导语“煽情”。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普遍有上好课的内动力,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式教学情绪。这种情绪既强烈,又短暂,语文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设计出一个精彩的序幕,往往能“煽”出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导语设计上,要力求做到:或导出重点,或导出新意,或导出情趣;语言简短精悍,力避喧宾夺主。导语设计得当,可收到引“生”入胜的效果。
(2)点拨“煽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提问,那将是一潭死水。点拨问题不仅为师生双边活动提供了条件,还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无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但点拨问题不能流于形式,提问的角度要巧妙,不能过于平直,要问在疑处,点在惑处,可以引起层层波澜,激活课堂气氛。点拨须在课文重点难点处,关键字、词、句处。这样的点拨会“煽”起学生的活跃思维,比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的分析效果更好。
(3)错误“煽情”。所谓错误,是有意给学生以错误的思路、答案,从而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
2.培养语感,读出“意味”
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最深刻的语感体验,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乐源。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会使语文教学的“语”味无穷。
3.揣摩品鉴,悟出“言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抓住“语言”不放。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离开了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赏析便成为无本之木;舍弃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的感悟就显得失之依附。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要学会揣摩和品鉴语言,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如教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体会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抽”在句子中的韵味,再引导学生把“抽”字换成“长”、“生”或“发”等字进行对比,揣摩品鉴,悟出“言味”,切身体会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学习用品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的动态过程。经过反复揣摩和细细品味,学生就能品鉴出“抽”字运用的妙处,就会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用心体悟作者遣词的准确、新颖和造句的简洁、生动,并在作文时加以仿效。
二、散发“艺术味”
语文作品本来就是艺术的结晶,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爱憎褒贬,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而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纯粹的正音释词、析层解意的教条课,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的气息。
1.创设情境
创设艺术情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使语文课堂津津有味。比如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用多媒体引生入“境”等。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上古筝音乐朗诵全诗,同时多媒体出示一些古人赏月的画面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领略诗人的旷达情怀。
2.加强审美体验
要使课堂充满“艺术味”,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充满艺术的语言贯穿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的语音枯燥、乏味,那么,诗歌、散文必将意味全无。因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饱含感情,形象凝练,力求富有韵味,学生才能收到“艺术”的熏陶、感染。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让学生用表演(包括学生读课文表演,动作表演及分角色表演等)体验作品内容,从而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人类家园。”
三、体现“科学味”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并不只有盎然的趣味,并非游离科学之外,在“大语文”的教学环境下,语文课堂仍是讲究科学的课堂。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科学性,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力求新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部分传统教学的科学性。比如,我上古诗两首时,在用充分艺术感染力的语言赏析后,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当堂成诵。可没想到,我让学生默写时,一学生竟写出6个错别字,所以字词教学也不能完全忽视。同时,每堂课的教学,它的“语文味”、“艺术味”,只有经过科学的设计、组织,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当然,课堂上的熱烈讨论、激烈争辩等,也是“科学味”的体现。很多文章并不是纯文学的,它往往是很多知识融合的“大语文”,或多或少的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补充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科学味与语文味、艺术味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赵春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2]刘海燕,张丽娜.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创新[J].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4,11.
一、满溢“语文味”
究竟什么是语文味?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间的有机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语文课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饱含激情,煽出“情味”
语文课要煽出“情味”,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要像热爱亲人一样热爱你所教的每一篇课文。其次,语文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学生和教法,还要备情感,要找到连结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情感点的桥梁。
(1)导语“煽情”。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普遍有上好课的内动力,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式教学情绪。这种情绪既强烈,又短暂,语文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设计出一个精彩的序幕,往往能“煽”出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在导语设计上,要力求做到:或导出重点,或导出新意,或导出情趣;语言简短精悍,力避喧宾夺主。导语设计得当,可收到引“生”入胜的效果。
(2)点拨“煽情”。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提问,那将是一潭死水。点拨问题不仅为师生双边活动提供了条件,还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无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但点拨问题不能流于形式,提问的角度要巧妙,不能过于平直,要问在疑处,点在惑处,可以引起层层波澜,激活课堂气氛。点拨须在课文重点难点处,关键字、词、句处。这样的点拨会“煽”起学生的活跃思维,比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的分析效果更好。
(3)错误“煽情”。所谓错误,是有意给学生以错误的思路、答案,从而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
2.培养语感,读出“意味”
语言艺术的魅力,是最深刻的语感体验,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乐源。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会使语文教学的“语”味无穷。
3.揣摩品鉴,悟出“言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抓住“语言”不放。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离开了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赏析便成为无本之木;舍弃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的感悟就显得失之依附。对课文中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要学会揣摩和品鉴语言,离开这一点,就无法保证语文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如教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体会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抽”在句子中的韵味,再引导学生把“抽”字换成“长”、“生”或“发”等字进行对比,揣摩品鉴,悟出“言味”,切身体会用“抽”不仅可以表明枝条是细长的,而且能使人联想到从笔筒里抽出铅笔之类学习用品的情景,让人觉得枝条似乎早已藏在树干内,现在只是“抽”了出来,所以眨眼间就伸长了一大截的动态过程。经过反复揣摩和细细品味,学生就能品鉴出“抽”字运用的妙处,就会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用心体悟作者遣词的准确、新颖和造句的简洁、生动,并在作文时加以仿效。
二、散发“艺术味”
语文作品本来就是艺术的结晶,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爱憎褒贬,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因而不能把语文课堂变成纯粹的正音释词、析层解意的教条课,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的气息。
1.创设情境
创设艺术情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使语文课堂津津有味。比如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用多媒体引生入“境”等。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配上古筝音乐朗诵全诗,同时多媒体出示一些古人赏月的画面就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的美妙意境,领略诗人的旷达情怀。
2.加强审美体验
要使课堂充满“艺术味”,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充满艺术的语言贯穿课堂教学。如果教师的语音枯燥、乏味,那么,诗歌、散文必将意味全无。因此,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饱含感情,形象凝练,力求富有韵味,学生才能收到“艺术”的熏陶、感染。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让学生用表演(包括学生读课文表演,动作表演及分角色表演等)体验作品内容,从而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人类家园。”
三、体现“科学味”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并不只有盎然的趣味,并非游离科学之外,在“大语文”的教学环境下,语文课堂仍是讲究科学的课堂。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科学性,但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力求新方法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部分传统教学的科学性。比如,我上古诗两首时,在用充分艺术感染力的语言赏析后,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当堂成诵。可没想到,我让学生默写时,一学生竟写出6个错别字,所以字词教学也不能完全忽视。同时,每堂课的教学,它的“语文味”、“艺术味”,只有经过科学的设计、组织,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达到其预期效果。当然,课堂上的熱烈讨论、激烈争辩等,也是“科学味”的体现。很多文章并不是纯文学的,它往往是很多知识融合的“大语文”,或多或少的渗透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补充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科学味与语文味、艺术味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马永华,赵春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
[2]刘海燕,张丽娜.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创新[J].中国科教研究杂志,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