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被看成是全知全能者。而现代社会教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系统和多元,尤其是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师学科知识可尝试自我反思、广博阅读以及团队合作的途径。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途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一个新的境界,真正走向"世外桃源",我们更多的需要教育者--语文教师的自觉,只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即专业技能,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新的天地。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个体,其知识结构与个性特征、气质等方面与其他人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而非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学实践是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若不反思就不了解自己,那么就不可能了解学生,也就无法理解他们所教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反思,发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备课、知识的转化、提问、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要怎样改进,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学记》中也强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都说明自我反思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说:"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投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把他们教好。在我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理解我所教的学科--不能出神入化地从体现个人的意义上最深层地吃透学科。"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一句是"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在这里,这个"床"字在文中的注释为坐具。我在讲课时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并未做深入的讲解。课后,我无意中看到这句,便想这里的床是坐具的意思,跟我们现在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么古文中的床字是不是都是这个意思呢?比如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这个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理解为我们平时睡觉的卧具,但若放到诗句中来看似乎不可信。诗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月亮呢?以前的窗户是纸窗,是不透明的,不像现在的是玻璃窗,月光无法透过窗户照到床前,除非诗人开了天窗。而且以我们现代人家具摆放的常识来看,床是不能对着窗户的。那么诗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其实不是诗人错了,是我们错了。这里的床不是我们现在的卧具,而是井栏的意思。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于井边上,举头遥望明月,顿生思乡之情则合情合理。查阅古诗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床在很多版本中都解释为"井栏"。对一个"床"字的思考便引出许多,可见"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不可取,也足见反思带来的功效。
二、广博阅读
从名师的经历来看,他们都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广博的基底为学生呈现一碗水的精彩。除了广阅"杂书"之外,他们还都阅读专业类期刊,如《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优秀的期刊。对我来说,阅读专业类期刊的确大有裨益。我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呢?"由此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从全文和时代背景我们又可以总结出作者由于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那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我借鉴了福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黄永俊老师的一篇文章,题为《陶渊明为什么要回家--〈读归去来兮辞〉有感》。黄老师认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有三点:(1)家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也就是说他的归隐有"祖传"的基因,既然如此也就赖不得别人。(2)不惑之后对生命的倍感珍惜。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陶渊明这时已经41岁了,人生已进入不惑,这时的他什么都看得透放得下,于是为了享受这短暂的生命只有"归去来兮"吧!(3)摆脱纠结之后的质性自然即小序中所交代的。这样讲授不仅使作者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而且也丰富了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团队合作
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老师是一个"杂家",这也需要语文老师不能囿于狭小的圈子内孤芳自赏,而应与同伴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品味甘甜与收获。同伴合作有多种形式,如教师间的互相观摩,公开课,备课组等。此外,观摩名师课堂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如2012年秋,我有幸旁听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的国培计划,聆听了方智范、韩军、张学青、斳健等几位名师的公开课和讲座,可以说受益匪浅。以韩军老师讲授的《背影》为例,韩老师从生命的角度来对本文进行解读,抓住"四次流泪"、阐释不同人物的"生命链条",让学生体味时光匆匆、生命短暂的道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禁感叹,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真有"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当然,对于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高的途径,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在这里,笔者只是列举一二。但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对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层次,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对中小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解决眼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晓民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吴洪华同伴合作,让教学活动走向完美[J].中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 途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一个新的境界,真正走向"世外桃源",我们更多的需要教育者--语文教师的自觉,只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即专业技能,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新的天地。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个体,其知识结构与个性特征、气质等方面与其他人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而非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自我反思对教学实践是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若不反思就不了解自己,那么就不可能了解学生,也就无法理解他们所教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进行反思,发现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备课、知识的转化、提问、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与不足,要怎样改进,从而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学记》中也强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都说明自我反思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说:"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投过重重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把他们教好。在我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理解我所教的学科--不能出神入化地从体现个人的意义上最深层地吃透学科。"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文中有一句是"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在这里,这个"床"字在文中的注释为坐具。我在讲课时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并未做深入的讲解。课后,我无意中看到这句,便想这里的床是坐具的意思,跟我们现在床的意义完全不一样,那么古文中的床字是不是都是这个意思呢?比如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但这个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理解为我们平时睡觉的卧具,但若放到诗句中来看似乎不可信。诗人躺在床上怎么可以透过窗户看到月亮呢?以前的窗户是纸窗,是不透明的,不像现在的是玻璃窗,月光无法透过窗户照到床前,除非诗人开了天窗。而且以我们现代人家具摆放的常识来看,床是不能对着窗户的。那么诗人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其实不是诗人错了,是我们错了。这里的床不是我们现在的卧具,而是井栏的意思。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于井边上,举头遥望明月,顿生思乡之情则合情合理。查阅古诗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里的床在很多版本中都解释为"井栏"。对一个"床"字的思考便引出许多,可见"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不可取,也足见反思带来的功效。
二、广博阅读
从名师的经历来看,他们都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用广博的基底为学生呈现一碗水的精彩。除了广阅"杂书"之外,他们还都阅读专业类期刊,如《语文建设》、《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优秀的期刊。对我来说,阅读专业类期刊的确大有裨益。我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问学生"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呢?"由此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从全文和时代背景我们又可以总结出作者由于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那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我借鉴了福建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黄永俊老师的一篇文章,题为《陶渊明为什么要回家--〈读归去来兮辞〉有感》。黄老师认为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有三点:(1)家风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也就是说他的归隐有"祖传"的基因,既然如此也就赖不得别人。(2)不惑之后对生命的倍感珍惜。孔子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陶渊明这时已经41岁了,人生已进入不惑,这时的他什么都看得透放得下,于是为了享受这短暂的生命只有"归去来兮"吧!(3)摆脱纠结之后的质性自然即小序中所交代的。这样讲授不仅使作者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而且也丰富了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团队合作
我们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老师是一个"杂家",这也需要语文老师不能囿于狭小的圈子内孤芳自赏,而应与同伴进行合作,在合作中品味甘甜与收获。同伴合作有多种形式,如教师间的互相观摩,公开课,备课组等。此外,观摩名师课堂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如2012年秋,我有幸旁听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的国培计划,聆听了方智范、韩军、张学青、斳健等几位名师的公开课和讲座,可以说受益匪浅。以韩军老师讲授的《背影》为例,韩老师从生命的角度来对本文进行解读,抓住"四次流泪"、阐释不同人物的"生命链条",让学生体味时光匆匆、生命短暂的道理,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不禁感叹,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真有"听君一节课,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当然,对于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高的途径,不仅限于此,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在这里,笔者只是列举一二。但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对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理论层次,促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对中小学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能力,解决眼前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晓民语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吴洪华同伴合作,让教学活动走向完美[J].中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