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遴选出一些半坡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进行重点解读,分析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半坡遗址;文物;价值;意义
  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后,原始先民告别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蛮荒岁月,开始了农耕定居的新生活。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原始先民原有的渔猎习惯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有条件创造愈加争奇斗艳的原始文明。
  生活在渭水之滨、浐河之畔的“半坡”原始人类,他们就是灿若群星的原始人类的重要一支。在距今大约6000年的岁月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原始文明,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史前聚落遗址——半坡遗址。它是中国文化遗产从洪荒走向文明阶段的启明星,也是黄河流域一座不可多得的文化富矿。
  为充分展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的魅力,我们以最新科研成果为基础,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遴选出一些半坡遗址出土的典型器物进行重点解读和宣传,使今天的人们通过一孔之隙,看半坡文化的远古与深邃。
  1.石破洪荒
  石器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半坡原始人类使用的工具主要以磨制石器为主,这是新石器时代的显著标志,它不同于旧石器时代以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最初阶段。
  磨制石器就是经打制成形和琢磨加工而成的石器。多以质地较软、便于研磨的火成岩、沉淀岩和变质岩为原料。磨制石器工具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选料、打制、钻孔、磨制、装柄、捆绑等几个阶段。为了便于装柄,常常加工成带肩、有段和穿孔等形式。用途一般是木作、农耕或渔猎。
  在半坡遗址就出土了较多表面光滑、制作精细的磨制石斧。此类工具的出现,减轻了原始人类的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工具史上点燃了工具革命的火炬,开启了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新篇章。
  2.弓钩善战
  渔猎是人类获取食物的最古老的方式,也是半坡先民物质生活资料来源的补充手段。6000年前,半坡聚落南依终南山,东接白鹿原,古木参天,森林茂密,禽兽出没,资源丰富,是捕杀野兽、从事狩猎的好地方。同时,半坡聚落又前临浐河,水量丰沛,鱼虾肥美,也是从事捕鱼生计的理想场所。
  半坡人使用的狩猎工具中以弓箭最具杀伤力。半坡人用韧性较好的树枝或藤条做弓,用兽筋做弦,用木质坚实的树枝制成箭杆,用小石片或骨片磨制成锋利规整的箭头,把箭头固定在箭杆上,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狩猎工具。弓箭的使用增强了人类抗争自然的生存能力,是当时最有效、最便捷、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在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弓箭成为古代社会重要的作战兵器,是我国兵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弓箭已成为竞技体育比赛的重要项目,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弓箭文化。
  捕鱼也是半坡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半坡遗址还发现了27枚鱼钩,它用动物骨头磨制而成,制作纤巧细致,美观实用,可与今天的金属鱼钩相媲美。鱼钩的发明,凝聚着半坡先民的心血和智慧,开创了人类6000年钓竿颤抖的闲适生活。
  3.陶土铸魂
  陶器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它的诞生和劳动生产是分不开的。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经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泥土和水后有可塑性,经太阳晒干后可以成型。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在藤条编的篮筐上涂满泥土,用这样的篮筐打来水并且放在火上烧,经火烧烤后藤条脱落,只留下一个坚硬的外壳。这个从偶然到成型的过程就是陶器诞生的过程。半坡人制陶技艺精湛娴熟,制作的器物精美绝伦。陶甑和尖底瓶是陶器中的光辉典范,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蕴含着深邃丰富的文化信息。
  陶甑是半坡人用来加工食物的炊具。它的底部有方形或圆形的若干规则小孔,孔眼的作用如同当今的笼箅。陶甑与陶盖、陶罐配套使用,形成三连套,缺一不可。在加工食物时,将陶甑配装在盛有水的陶罐上,盖上陶盖,然后在陶罐底部烧火加热,当水沸腾时,蒸汽便通过小孔进入陶甑,使陶甑中的食物变熟。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蒸笼的雏形,也是人类无意识的对蒸汽原理的最早利用。甑的发明,它使生食变成了熟食,使流食变成了干饭,不仅改善了饮食结构,而且还增强了体质,这是饮食结构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质的飞跃。当18世纪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联动机而成人类工业革命丰碑的时候,我们半坡先民已于6000年前对蒸汽原理就加以利用,这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感到无尚的荣耀和自豪。
  尖底瓶作为一种水器,小口细颈、斜肩鼓腹、瘦长体尖底、腹部有对称双耳,外观造型圆润,线条流畅,口径光滑,外饰绳纹,给它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上绳子,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水汲满后,它便自动竖立,这种自动汲水的奇特现象使人津津乐道、啧啧称奇。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感叹:“半坡人用尖底瓶汲水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学的重心原理”。
  陶器是人类利用土与火交融产生的新物质,也是与大自然斗争的一项重要发明,更是人类蒙昧时代结束,野蛮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4.磨针纺歌
  在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不仅吃的有一定的做法,用具有了一定的形制,而且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式和习俗的原始服饰。
  半坡时期,衣服主要是用兽皮和植物纤维编织成布做原料的。在半坡遗址出土了281枚骨针,针身长短不一,最长的超过160毫米,最细的直径不到2毫米,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光滑圆润,制作精巧,针孔约0.5毫米,能缝制出质地较为粗糙的衣服,以作冬季御寒之用。
  骨针的出现和发明,开启了人类美化自己,美化生活的新开端,吹响了向蒙昧洪荒开战的进军号,打响了纺织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纺织革命前夜的序幕。它的精灵,针针见血的叙述着几千年人们不易走来的心路历程,给人类走向文明的时代注射了一支强心剂,使人类有条件谱写出无数可歌可泣的纺织文明的交响乐章。
  5.艺术神姿   绘画艺术源远流长,追溯到人类童年时代,远古先民就在岩壁上作画抒怀,记录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记忆。这一蒙昧时期的原始技艺,由文明前的曙光逐步发展到汉唐时期的旭日东升再到今日的光芒四射,充分体现了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人类对美的追求。半坡先民在距今6000年左右,在绘画艺术的殿堂上就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原始艺术,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彩陶文明。
  鱼纹在半坡彩陶纹饰中占主导地位,其数量之多,形式之新颖,已远远超出其他纹饰图案。鱼纹从写实到写意,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半坡彩陶艺术由简单到复杂,由仿照摹拟到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人面鱼纹盆就是这一发展过程中艺术概括能力日臻成熟的艺术精品,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追求意境格调的基础。
  人面鱼纹盆作为埋葬夭亡婴儿的瓮棺的盖子,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耐人寻味,让人深思。两个相对的人面,都是一样的圆圆的脸形,头上戴着高高的、尖尖的圣诞帽样的冠,双眼眯成一条缝,倒丁字形的鼻子。嘴里衔着两条大鱼,耳朵两侧还各有一条小鱼。面对如此神秘的图案,多年来,专家们一直锲而不舍的进行解读,出现了20多种众说纷纭的文化断想。有的主张“图腾说”,认为“人面鱼纹”是半坡先民崇拜的图腾;有的主张“权力象征说”,认为“人面鱼纹”中的鱼饰,后来演化为象征权力的角和帽;有的主张“巫师作法说”,认为“人面鱼纹”可能是巫师的面孔……这些难以破解的文化密码,穿越6000年的时空隧道,以它特有的文化神韵,显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肌体上,成为“福娃”艺术创作的精魂。从上个世纪六十年起,人鱼纹图案就已载入中学历史教课书中,成为中小学生必读的历史知识。
  6.建筑遗韵
  半坡氏族聚落以一条大围沟为界,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三部分,布局严谨,井然有序,反映了氏族团结观念和规划观念的初步形成。
  居住区共发现房屋遗迹46座,最中心是一座160平方米的大房子,它是老人、儿童和氏族首领居住的地方,也是氏族举行集体集会,商讨和决定事务的权利机构,被喻为六千年前的“大会堂”。大房子前面还有一片开阔的中心广场。而这些氏族成员居住的小房子有圆形和方形两种。用木头和泥巴垒起来主体,在顶上覆盖着割来的柴草。虽说比不上雕梁画栋的木屋华美,也不及钢筋混凝土的大楼坚固,但也足以遮风挡雨,抵御猛兽的袭击。这种中国传统的“人”字形房屋建筑风格和“木骨泥墙”构筑方式,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华章,启发了人们建构高墙城域、摩天大厦的聪慧灵性,成为历朝历代建筑思想的主旋律。在居住区房屋外面的空地上还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窖穴200多个,这是集体储藏设施和食物的公共“仓库”,他们把农业收获的粮食、猎获的野兽、采集的野果、植物的块根等,储藏在窖穴内,以备不时之需。半坡先民居住区的外围还有一个大而深沟道,被称为大围沟。平面是不规则的圆形,现存长度约300米,口宽为6—8米,底部宽度1—3米不等,深5—6米,是半坡先民防洪排水、抵御氏族侵袭的安全防御设施,它为后世构建高墙城域铸就了宏台伟基,向人们诉说了在新石器时代版图上半坡先民改造自然、营建家园的艰辛历程。
  半坡村落东面是制陶区,发现6座陶窑遗迹。半坡陶窑可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由直立的窑体、窑门、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每次可烧三到四件器物,窑内温度能达到800℃至1000℃左右,这些看似粗犷简陋的陶窑,却烧制出了与半坡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陶,又孕育了秦砖汉瓦唐彩宋瓷清釉的灿烂辉煌。时至今日,我国的陶窑、瓷窑、砖瓦窑承袭了半坡先民陶窑的结构形制,演绎着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生命乐章。
  在半坡村落北面的墓葬区,共发现成人墓葬174座,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二次葬,合葬墓等,随葬品多为日常的生活用具,数量一般为三四件,差别不大,看来死者大多数地位相当。这些墓葬排列整齐有序,头向西或西北,很有规律,令人费解,耐人寻味。半坡人的埋葬习俗非常严格,成年人和儿童死者大多实行分开埋葬。成年人死后多葬于公共墓葬区,而且无棺无椁;儿童死后是置于陶瓮中,埋葬在房屋附近。半坡夭折的孩子尚未成年,不算氏族的正式成员,所以不葬入氏族墓葬区,是以瓮棺的形式埋葬。在瓮棺盖上通常有一个人工凿制或敲击的小孔,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半坡人设置的一个灵魂出入的孔。它寄托着母亲无言的祈祷,希望死去的孩子的灵魂能自由出入,这些虔诚的生死观是半坡先民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表达了对天国虔诚的祈祷,奠定了原始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这些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滋养了勤劳智慧的半坡先民,孕育了中国制造业的规矩和原始的产品实物标准,奏响了人类从洪荒走向文明的时代交响。
其他文献
【摘 要】商标,是指用于区别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图案、符号或其组合,主要包括商标名称和商标标志。从传统意义上说,商标的作用在于保证商品质量,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从而留下印象,产生联想和触动,便于消费者选择,维护知识产权;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标的作用已不仅限于此。好的企业及商标翻译不仅能拉近其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体现自身产品的独有特色,同时还可以展示自身的企业魅力。因
期刊
【摘 要】前景化理论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能帮助读者更好的鉴赏诗歌。通过分析《秋颂》中的前景化特征,从而深入领会诗歌内涵——秋可谓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是淡泊的季节啊,充分表达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前景化;诗歌;文体分析  英国诗人Thomas Nash曾经说过:“诗是百花之蜜,一切学问的精髓,智慧的本质,天使的词语。”纵观英国文学史的历程,从民族史诗《贝尔武甫》直到
期刊
【摘 要】竹内好似乎一直在极力表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可又怕偏离自己的初衷,于是又一遍遍地否定,始终处于痛苦之中。竹内好在书中提到很重要的“回心”,这代表作者对鲁迅研究的独到理解,因此有探讨的必要,了解作者这个观点是怎样形成的。  【关键词】鲁迅;回心;文学;自由  《近代的超克》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如果加上序言和后记则有六个部分。如果按照每篇论文的写作或发表时间安排,那么现有的秩序将被打乱,或许我能够
期刊
【摘 要】如今,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甚至用英语来进行学术研究。但是,即使是英语水平精湛的英语语言学者在与老外进行交流时,也难免会误解对方的意思。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之所以困难,除了交流者之间所存在的语言障碍外,还有非语言交流所引起的沟通障碍。本文所研究的即是非语言交流行为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流  西方学者把人们之间的沟
期刊
【摘 要】80后青春文学的兴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界的大事。辛夷坞作为其中一名网络作家,却能使其作品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青睐,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等,其作品无不畅销。所以本文从辛夷坞的作品入手,分为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暖伤青春;现实性;哲理性  一、暖伤青春的特色  何为暖伤?辛夷坞给的定义是:小说
期刊
【摘 要】文字是记录口语的书面符号系统,而传统的汉字却违背了这一原则,没有记录口语。《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口语一种书写工具,然而却仍有改进的余地。本文针对汉字表音化改革,从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提供了改革的客观和主观方法,从而为汉字表音化改革构建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表音化改革;必要性;可能性;主客观方法  1.改革的必要性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有人提出进行汉字改革,废
期刊
【摘 要】神话是东西方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们爱戴神、敬畏神,但中西神话中都有一定的渎神精神的体现,这是一种矛盾而又奇特的文化现象,必然引起我们对这种现象的重新审视与解读。  【关键词】中国;希腊;神话;渎神  大自然和人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几乎是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一个问题,因为人类的祖先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生存的问题。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与大自然斗争。在人类与大自然关系上,中西方
期刊
【摘 要】顾况的诗受江南民歌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明白如话,常不避俚俗,搀杂口语,且带有诙谐之趣。大胆想象、风趣幽默、民歌风味、浪漫风格、形式活泼、奇特夸张,构成顾况题画诗的整体风貌,也使得顾况的题画诗在唐代别具一格。  【关键词】顾况;题画诗;奇趣  顾况,字逋翁,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况“长于歌诗,性好诙谐”[1],其诗受江南民歌影响,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明白如话,常不避俚俗,搀杂口语,且带有诙
期刊
【摘 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西方理论家纽马克就曾提出“重视语境交流”的翻译模式,即尽可能使译作读者与原作读者有相同的感受,换言之,尽可能实现原作风格重现。然而,翻译是一项极复杂的过程,完全对等的翻译不存在,在重现原文风格的过程中不同译者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模式,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本论将从人物的称谓方式入手,探寻最佳的原文再现模式。  【关键词】翻訳;呼び方;原文スタイル  一、
期刊
【摘 要】结合五年制师范学校学生党员发展实际,探索在学生在推优入党时采用量化考核机制:从综合素质、服务奉献、文体获奖、发表作品、获得证书、党团活动等六块进行全面考核,优选入党积极分子,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通过树典型、明方向,有助于学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科学规划各项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涯规划的确立。  【关键词】入党积极分子;公推优选;量化考核  一、当前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与实际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