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方和我国部分学者都认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和动因,拟以鸦片战争中中英为例,通过再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现在中国的和平崛起来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我们应当对历史进行一个一脉相承的合理还原,走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可能性和动因的怪圈。
关键词:东方衰败;西方崛起;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K25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64-02
“‘东方衰败’先于‘西方崛起’这个现象”[1]是一种以西方视野为中心的看法,在西方人眼里,早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作为东方主体已逐渐开始衰败,正是因为东方的衰败,才能为西方的崛起提供可能性,换种说法,就是说“东方衰败”构成了“西方崛起”的动因,是“西方崛起”的前提。那么针对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态度。在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持相同的态度,他们认为:“15、16世纪,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与西欧相比在量上和达到的程度上基本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在发展速度和趋势上,西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优势。因此,这个时期,中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途必然是,西欧先冲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束缚,走向一个新的社会,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只能在封建主义的轨道上徘徊或挣扎”[2]。
早在2005年,我国部分学者针对这一命题提出了异议,冯崇义、张伟伟等人认为,认识这一现象不能从单个个体出发,这样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应该从全球历史的整体出发,来认识所谓“东方衰败“与”西方崛起“的关系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和有机联系的本质[3]。
那么,东方是否在西方“崛起”之前就“衰败”了,或者是开始走“下坡路”了呢?本文拟通过搜集到的少许资料,从鸦片战争入手来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
一、再看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一般人看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有两点: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英国不满;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中国战败,无外乎:从中国来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求和,愚昧无知;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争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这似乎对学过历史的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总结了,但是,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过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呢?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麦克尼尔指出:“用任何传统标准衡量,18世纪都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内政局稳定,帝国边疆拓展,导致农业、贸易和人口的惊人增长。和平与繁荣促进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成就从而加深了欧洲人之类边缘蛮夷对中国辉煌文化的印象。只有汉帝国和唐帝国可与满族人的成就相媲美”[4]。由此可见,中国的富强。从相关资料显示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往来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优于西方,这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一个潜因素。英国学者拉尔夫·戴维斯在《产业革命和英国海外贸易》一书中详细列举了英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字,作者表明这里面存在一定的估计成分,但作者还是认为反映了大体情况:1854年—1856年,英国对华出口年平均贸易额为110万英镑,而从中国进口则为906.3万英镑[5]。而马克思也在1858年指出:“自从1842年的条约使它开放以来,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停滞不变。……1842年以前,中国对英国的出口总额约为700万英镑,1856年达到约为950万英镑。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在1842年以前从来没有超过5 000英镑,而在1856年就增加到约9 000万英镑”[6]723。在同年早几天发表的“鸦片战争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种植罂粟,英国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的灾难”[6]719-720。
从这些数据和文献来看,在中英贸易之间,英国已经显示了较大的劣势,而在马克思的话中提到“贸易的不合法性”使得英国政府的国库免遭灾难,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英国不堪重负,意识到自己在中英贸易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仅仅通过正常的贸易往来是不足以扭转其经济利益方面的的损失,为了满足其利益熏心的极大诱惑和“报复心理”所以必须依靠一种“不合法的贸易”。换句话说,若不是中国的发达和富有,英国怎会使足够的中国产品进口,有足够的中国购买力吸食走私的鸦片?所以抛开传统的说法,我比较赞同张伟伟教授所提出的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国的富强和英国的劣势形成的对比,而不应该把战争的军事失败等同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和综合国力的弱小。如果在中英贸易中,中英处于另外一种状态,英国处于贸易中的顺差地位,那么,也许这场历史中最为有名的鸦片战争也不会发生,这样鸦片战争的战败也不会是中国蒙上“衰败”的假象。尽管战后清朝统治开始衰败,但从社会发展看,并不意味着东方从此进入“衰败”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加速了,此后中国的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空前加速,乃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当今中国全球地位的重塑已经证明了“东方的衰败”不攻自破。
二、再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英国处于一个外交沉寂的时期,正是此时英国蓄积着再度在欧洲崛起的力量,并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它充足的资金来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军备设施使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实现了其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此时,处于战败方的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社会局面开始动荡不安,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这场战争只让人们看到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以此为戒,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而忽略了它给中国所带来的一些有利的客观影响。 (一)促进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瓦解
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统治,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使得飘摇不定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进行洋务运动,封建王权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靠拢;而另外一些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改良派,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民主化,进行戊戌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瓦解。
(二)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逐步瓦解,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中国内地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从此,中国便开始进入近代化阶段。虽然,受到外界西方列强的阻碍和外债的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社会主义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思想文化方面开始接受西方思潮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一些书本开始逐步传入中国,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如魏源、梁启超等人开始接受西方思潮,社会的一些精英分子和部分民众也开始接受西方思潮;国内出现了大量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开始逐步实现近代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人们开始接受西方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所以,不难看出,中国受到鸦片战争带来的外在重创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加速了近代化发展进程。但习惯以战争成败来衡量“衰败”与“崛起”的学者不自觉地像哈哈镜放大了西方的“先进”,同时也放大了东方的“衰败”,给“西方崛起”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合理的前提和解释——“东方衰败”。而人们也习惯了接受鸦片战争战败方的中国也因此而开始“衰败”。后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空前加速,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因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比正常情况下的发展来得早了些。
三、中国的和平崛起
21世纪的中国也并没有被“东方衰败”所困扰,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和平崛起,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步发展,中国的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受到世界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多。
“正所谓自傲和自卑往往像孪生的一样,文明崇拜和文明蔑视是一种心态的两种表现方式”[7]。人们根据自己对历史只是略知一二的所谓“东方衰败”的表象的了解将其以偏概全的完美化,对于在此表象掩盖下“崛起”的西方“文明”加以盲目的推崇,而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挨打之后的“衰败”和“落后”进行过度的贬低,冠中国失败以“东方衰败”之名诠释“西方崛起”,为其找到合理的前提和解释。面对这一迷惑,我们应当给历史一个一脉相承的合理还原,走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可能性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卢格霍特.前欧洲霸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0.
[2]毛磊等.中西55年比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13—14.
[3]冯崇义等.二十世纪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3.
[4]威廉H.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710.
[5]拉尔夫·戴维斯.产业革命与英国海外贸易[M].新泽西出版,1979:88—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723.
[7]张伟伟.全球史中的中国史[EB/OL].http://kbs.cnki.net[2010-
03-28].
(责任编辑:石 银)
关键词:东方衰败;西方崛起;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K25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64-02
“‘东方衰败’先于‘西方崛起’这个现象”[1]是一种以西方视野为中心的看法,在西方人眼里,早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作为东方主体已逐渐开始衰败,正是因为东方的衰败,才能为西方的崛起提供可能性,换种说法,就是说“东方衰败”构成了“西方崛起”的动因,是“西方崛起”的前提。那么针对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态度。在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持相同的态度,他们认为:“15、16世纪,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和技术与西欧相比在量上和达到的程度上基本是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在发展速度和趋势上,西欧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优势。因此,这个时期,中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途必然是,西欧先冲破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束缚,走向一个新的社会,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则只能在封建主义的轨道上徘徊或挣扎”[2]。
早在2005年,我国部分学者针对这一命题提出了异议,冯崇义、张伟伟等人认为,认识这一现象不能从单个个体出发,这样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应该从全球历史的整体出发,来认识所谓“东方衰败“与”西方崛起“的关系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和有机联系的本质[3]。
那么,东方是否在西方“崛起”之前就“衰败”了,或者是开始走“下坡路”了呢?本文拟通过搜集到的少许资料,从鸦片战争入手来探析“东方衰败”是否先于“西方崛起”。
一、再看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一般人看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有两点: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引起英国不满;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而中国战败,无外乎:从中国来说,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求和,愚昧无知;军队装备陈旧,操练不勤,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从英国方面来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争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这似乎对学过历史的人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总结了,但是,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过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呢?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麦克尼尔指出:“用任何传统标准衡量,18世纪都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国内政局稳定,帝国边疆拓展,导致农业、贸易和人口的惊人增长。和平与繁荣促进了广泛的学术和艺术成就从而加深了欧洲人之类边缘蛮夷对中国辉煌文化的印象。只有汉帝国和唐帝国可与满族人的成就相媲美”[4]。由此可见,中国的富强。从相关资料显示鸦片战争的中英双方往来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优于西方,这也是鸦片战争发生的一个潜因素。英国学者拉尔夫·戴维斯在《产业革命和英国海外贸易》一书中详细列举了英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字,作者表明这里面存在一定的估计成分,但作者还是认为反映了大体情况:1854年—1856年,英国对华出口年平均贸易额为110万英镑,而从中国进口则为906.3万英镑[5]。而马克思也在1858年指出:“自从1842年的条约使它开放以来,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停滞不变。……1842年以前,中国对英国的出口总额约为700万英镑,1856年达到约为950万英镑。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在1842年以前从来没有超过5 000英镑,而在1856年就增加到约9 000万英镑”[6]723。在同年早几天发表的“鸦片战争史”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英国政府在印度的财政,实际上不仅要依靠对中国的鸦片贸易,而且还要依靠这种贸易的不合法性。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种植罂粟,英国政府的国库会遭到严重的灾难”[6]719-720。
从这些数据和文献来看,在中英贸易之间,英国已经显示了较大的劣势,而在马克思的话中提到“贸易的不合法性”使得英国政府的国库免遭灾难,所以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逆差,使得英国不堪重负,意识到自己在中英贸易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仅仅通过正常的贸易往来是不足以扭转其经济利益方面的的损失,为了满足其利益熏心的极大诱惑和“报复心理”所以必须依靠一种“不合法的贸易”。换句话说,若不是中国的发达和富有,英国怎会使足够的中国产品进口,有足够的中国购买力吸食走私的鸦片?所以抛开传统的说法,我比较赞同张伟伟教授所提出的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中国的富强和英国的劣势形成的对比,而不应该把战争的军事失败等同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和综合国力的弱小。如果在中英贸易中,中英处于另外一种状态,英国处于贸易中的顺差地位,那么,也许这场历史中最为有名的鸦片战争也不会发生,这样鸦片战争的战败也不会是中国蒙上“衰败”的假象。尽管战后清朝统治开始衰败,但从社会发展看,并不意味着东方从此进入“衰败”期,中国的社会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反而加速了,此后中国的社会变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虽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空前加速,乃至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当今中国全球地位的重塑已经证明了“东方的衰败”不攻自破。
二、再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在百年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英国处于一个外交沉寂的时期,正是此时英国蓄积着再度在欧洲崛起的力量,并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它充足的资金来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军备设施使英国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实现了其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此时,处于战败方的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社会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专制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社会局面开始动荡不安,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这场战争只让人们看到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以此为戒,告诫人们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而忽略了它给中国所带来的一些有利的客观影响。 (一)促进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瓦解
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清王朝封建统治,经过国外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使得飘摇不定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更加岌岌可危。一部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进行洋务运动,封建王权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靠拢;而另外一些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早期改良派,吸收了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民主化,进行戊戌变法。虽然都以失败告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专制王朝的瓦解。
(二)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逐步瓦解,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中国内地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近代工矿企业陆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商业的发展,从此,中国便开始进入近代化阶段。虽然,受到外界西方列强的阻碍和外债的压迫,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缓慢,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选择社会主义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思想文化方面开始接受西方思潮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以及一些书本开始逐步传入中国,一些开眼看世界的人如魏源、梁启超等人开始接受西方思潮,社会的一些精英分子和部分民众也开始接受西方思潮;国内出现了大量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军事技术,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开始逐步实现近代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人们开始接受西方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
所以,不难看出,中国受到鸦片战争带来的外在重创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加速了近代化发展进程。但习惯以战争成败来衡量“衰败”与“崛起”的学者不自觉地像哈哈镜放大了西方的“先进”,同时也放大了东方的“衰败”,给“西方崛起”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合理的前提和解释——“东方衰败”。而人们也习惯了接受鸦片战争战败方的中国也因此而开始“衰败”。后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都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更新空前加速,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因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比正常情况下的发展来得早了些。
三、中国的和平崛起
21世纪的中国也并没有被“东方衰败”所困扰,从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和平崛起,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尤其是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步发展,中国的实力得到迅速提高,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受到世界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多。
“正所谓自傲和自卑往往像孪生的一样,文明崇拜和文明蔑视是一种心态的两种表现方式”[7]。人们根据自己对历史只是略知一二的所谓“东方衰败”的表象的了解将其以偏概全的完美化,对于在此表象掩盖下“崛起”的西方“文明”加以盲目的推崇,而对中国近现代史上挨打之后的“衰败”和“落后”进行过度的贬低,冠中国失败以“东方衰败”之名诠释“西方崛起”,为其找到合理的前提和解释。面对这一迷惑,我们应当给历史一个一脉相承的合理还原,走出“东方衰败”为“西方崛起”提供了可能性的怪圈。
参考文献:
[1]卢格霍特.前欧洲霸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0.
[2]毛磊等.中西55年比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13—14.
[3]冯崇义等.二十世纪的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93.
[4]威廉H.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3:710.
[5]拉尔夫·戴维斯.产业革命与英国海外贸易[M].新泽西出版,1979:88—9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723.
[7]张伟伟.全球史中的中国史[EB/OL].http://kbs.cnki.net[2010-
03-28].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