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创新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只要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但这种能力能否发挥出来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与引导。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另一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新性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捕捉创新素材,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试验和归纳。
例如:在講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时留给学生一道活动题“可利用皮尺、标杆、镜子等测量工具测量学校门口旗杆的高度”。等下一节课交流他们测量方法和结果时发现:他们的结果虽然有些误差,但好多方法很有创意。有的是利用阳光下旗杆形成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求解;有的是利用标杆和视线,使自己的视线正好通过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构成相似三角形求解;还有的是利用镜子的反射,在镜子上做一标记,一人观测,另一人拿镜子在地面上来回移动,直到观测着在镜子里看到旗杆顶端在镜子里的像与镜子里的标记重合,这样构成相似三角形求解等等,使创造在情境中提炼,使之成为培养创造能力的土壤,给予时空,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创造意识,开启创新潜能。
三、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比推理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上。
例如:在解答后面一题时就可以用类比法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向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长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题目,一时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顺逆风问题,扶梯向上的运动像风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像是逆风行走……有了这样的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教师首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另一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
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新性思维环境。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捕捉创新素材,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试验和归纳。
例如:在講到“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时留给学生一道活动题“可利用皮尺、标杆、镜子等测量工具测量学校门口旗杆的高度”。等下一节课交流他们测量方法和结果时发现:他们的结果虽然有些误差,但好多方法很有创意。有的是利用阳光下旗杆形成的影子和自己的影子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求解;有的是利用标杆和视线,使自己的视线正好通过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构成相似三角形求解;还有的是利用镜子的反射,在镜子上做一标记,一人观测,另一人拿镜子在地面上来回移动,直到观测着在镜子里看到旗杆顶端在镜子里的像与镜子里的标记重合,这样构成相似三角形求解等等,使创造在情境中提炼,使之成为培养创造能力的土壤,给予时空,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创造意识,开启创新潜能。
三、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类比推理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它同样是发现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创新知识上。
例如:在解答后面一题时就可以用类比法教学:某人从一向上运动的自动扶梯顶部到底下用了7.5分钟;他若以同样的速度从下向上走。则用1.5分钟可到达顶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动扶梯到达顶部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停电他用多长时间可从底部走到顶部?学生初次接触题目,一时束手无策。此时,学生有一种“心欲求而不得”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在关键处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提醒学生:这题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哪一类题?有的学生觉得像顺逆风问题,扶梯向上的运动像风在流动,人向下的运动像是逆风行走……有了这样的启发,学生就跃跃欲试了,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这种通过教学手段上的突破、创新,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