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选修课程的增设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论语》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培养好学深思的态度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论语》选修课应运而生。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初步探讨《论语》选修课的教学方式,来激活高效选修课课堂。
关键词:《论语》选修 生活化对话 实践 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4-400
巧设情境,在生活化对话中引领深入
《论语》内涵丰富,但同时如果一味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会引起学生腻烦、反感,因此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联系学生生活来讲《论语》,能拉近学生和《论语》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沂水春风》时,我设置了如下场景:
话说那一天,孔老师宣布下课后,子路急匆匆地先走了,曾皙要留下来问问题,公西华就和冉有结伴回家了。在路上,他们聊起了上课的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冉有,进入情境和公西华对话,接下来是几个大问题串起整个课堂 :(1)公西华问:师兄,老师今天为什么会笑大师兄(子路)呢?你觉得他对我们的志向会怎样评价呀?(2)师兄,老师今天对曾师兄的志向叹了好长的一口气,你说这是为什么呀?(3)师兄,在老师、大师兄、曾师兄和我之间,你最喜欢谁呀?
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如弟子们之间的称呼“师兄”,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对经典的距离感;各问题指向明确,对文本进行了合理的切分,把一篇文言文分成好几个板块进行教学,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文言的恐惧感。
一节课下来,鲜活的孔子及弟子们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生活化的语言完全消除了学生们对国学高深莫测的错觉。
研究质疑,在探究中推进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编者意图是相对隐形的一个因素,但笔者认为,这对于《论语》选修教学很有价值。
《指其不可而为之》全篇共七个章节,开头一个章节写孔子因陈成子弑简公而多次请求讨伐,中间五个章节写了孔子与几个隐士之间的故事,结尾一章写孔子的感叹世事艰难,大道不行。从结构来看,编者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构思的;在内容上,先写当时天下混乱、无道的现实,再写孔子在这种现实中的抉择,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重在赞美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但结尾孔子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近乎有些悲观的感叹,让我们感觉有些前后矛盾,太过于悲观了。
但深究其内涵,这一声悲叹大有深意,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能不能将开头的一章和结尾互换,或者直接将结尾一章删掉?为什么?
课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最后的收获也是丰厚的:结尾不能删,也不能换位置。因为如果首尾互换,那选文更强调孔子面对现实的无道,企图以一己之力挽救社会,强化“知其不可而为之”执着精神。而原文的安排在肯定“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同时,也强化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色彩,用现代的眼光委婉指出太过于执着,不懂变通的不足之处。两相比较后者要更全面。
迁移拓展,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课堂拓展是《<论语>选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后文言字词巩固练习。笔者认为,文化经典阅读选修课教学应该努力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如能将拓展训练设计得好,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有深度和广度的研讨、论辩,在讨论中达成阅读心得的分享,将使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经典阅读得以深入,在情感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熏陶。
曾听过这样一节《诲人不倦》的公开课,至今印象深刻。他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孔子教育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再充分利用本课选文,设置归类题,辨析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后是能力迁移的综合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入《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材料:
香菱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面对诗歌有着强烈兴趣的香菱,黛玉不嫌弃她的丫头身份,主动教她作诗,并指出她刚接触诗歌,不应该读陆游的诗,应细细品味王维,再读杜甫,其次是李白;其次,黛玉认为学诗“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让香菱读后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她能说出些体会来了,就让她尝试作诗,而如何作,她一句不说。香菱先写了两稿,黛玉批评得很严厉,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道要有所取舍;最后“苦志学诗”的香菱终于成功写出了让大家赞赏的诗歌。
然后安排讨论环节,问题是:“孔子会怎样评价黛玉的教学”。在穿越剧盛行的当下,学生对此显然极感兴趣。结果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都很活跃,很好领悟了孔子的安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循序渐进”“讨论式教学”“鼓励式教学”等教育方法,“润物细无声”也许就是这样。
积累素材,为写作锦上添花
《<论语>选读》里保留了《论语》大量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如果能够用到作文中作为名言论据,既能让学生看到学习《论语》选修的作用,又能锦上添花,增强作文的论述力度。
下表为笔者将《论语》名言与中外名人轶事所做的联系:
《论语》名言
中外素材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损矣。
管仲、鲍叔牙;孙膑、庞涓;韩非子、李斯;元稹、白居易;冰心、巴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司马迁、文天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贝多芬、邓小平……
总而言之,作为选修课,《<论语>选读》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内核,以生活化、拓展实践、探究、写作为载体,来激活高效而富有魅力的选修课课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自觉与语文选修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冯为民
[2]《<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苍南县 三禾高級中学
关键词:《论语》选修 生活化对话 实践 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4-400
巧设情境,在生活化对话中引领深入
《论语》内涵丰富,但同时如果一味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会引起学生腻烦、反感,因此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联系学生生活来讲《论语》,能拉近学生和《论语》之间的距离,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沂水春风》时,我设置了如下场景:
话说那一天,孔老师宣布下课后,子路急匆匆地先走了,曾皙要留下来问问题,公西华就和冉有结伴回家了。在路上,他们聊起了上课的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冉有,进入情境和公西华对话,接下来是几个大问题串起整个课堂 :(1)公西华问:师兄,老师今天为什么会笑大师兄(子路)呢?你觉得他对我们的志向会怎样评价呀?(2)师兄,老师今天对曾师兄的志向叹了好长的一口气,你说这是为什么呀?(3)师兄,在老师、大师兄、曾师兄和我之间,你最喜欢谁呀?
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如弟子们之间的称呼“师兄”,这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了学生对经典的距离感;各问题指向明确,对文本进行了合理的切分,把一篇文言文分成好几个板块进行教学,消除了学生对学习文言的恐惧感。
一节课下来,鲜活的孔子及弟子们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生活化的语言完全消除了学生们对国学高深莫测的错觉。
研究质疑,在探究中推进理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中编者意图是相对隐形的一个因素,但笔者认为,这对于《论语》选修教学很有价值。
《指其不可而为之》全篇共七个章节,开头一个章节写孔子因陈成子弑简公而多次请求讨伐,中间五个章节写了孔子与几个隐士之间的故事,结尾一章写孔子的感叹世事艰难,大道不行。从结构来看,编者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构思的;在内容上,先写当时天下混乱、无道的现实,再写孔子在这种现实中的抉择,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重在赞美其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但结尾孔子的“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近乎有些悲观的感叹,让我们感觉有些前后矛盾,太过于悲观了。
但深究其内涵,这一声悲叹大有深意,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能不能将开头的一章和结尾互换,或者直接将结尾一章删掉?为什么?
课堂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最后的收获也是丰厚的:结尾不能删,也不能换位置。因为如果首尾互换,那选文更强调孔子面对现实的无道,企图以一己之力挽救社会,强化“知其不可而为之”执着精神。而原文的安排在肯定“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同时,也强化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悲剧色彩,用现代的眼光委婉指出太过于执着,不懂变通的不足之处。两相比较后者要更全面。
迁移拓展,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课堂拓展是《<论语>选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课后文言字词巩固练习。笔者认为,文化经典阅读选修课教学应该努力探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如能将拓展训练设计得好,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展开有深度和广度的研讨、论辩,在讨论中达成阅读心得的分享,将使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经典阅读得以深入,在情感上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熏陶。
曾听过这样一节《诲人不倦》的公开课,至今印象深刻。他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孔子教育具有重大作用的思想;再充分利用本课选文,设置归类题,辨析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最后是能力迁移的综合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入《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材料:
香菱学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面对诗歌有着强烈兴趣的香菱,黛玉不嫌弃她的丫头身份,主动教她作诗,并指出她刚接触诗歌,不应该读陆游的诗,应细细品味王维,再读杜甫,其次是李白;其次,黛玉认为学诗“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让香菱读后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看她能说出些体会来了,就让她尝试作诗,而如何作,她一句不说。香菱先写了两稿,黛玉批评得很严厉,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道要有所取舍;最后“苦志学诗”的香菱终于成功写出了让大家赞赏的诗歌。
然后安排讨论环节,问题是:“孔子会怎样评价黛玉的教学”。在穿越剧盛行的当下,学生对此显然极感兴趣。结果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都很活跃,很好领悟了孔子的安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循序渐进”“讨论式教学”“鼓励式教学”等教育方法,“润物细无声”也许就是这样。
积累素材,为写作锦上添花
《<论语>选读》里保留了《论语》大量的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如果能够用到作文中作为名言论据,既能让学生看到学习《论语》选修的作用,又能锦上添花,增强作文的论述力度。
下表为笔者将《论语》名言与中外名人轶事所做的联系:
《论语》名言
中外素材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损矣。
管仲、鲍叔牙;孙膑、庞涓;韩非子、李斯;元稹、白居易;冰心、巴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司马迁、文天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贝多芬、邓小平……
总而言之,作为选修课,《<论语>选读》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内核,以生活化、拓展实践、探究、写作为载体,来激活高效而富有魅力的选修课课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自觉与语文选修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冯为民
[2]《<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中学 苍南县 三禾高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