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重视探究学习,不忘传授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体验科学探索的同时形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明了数学中的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等,这些知识都要求重视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经过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才能真正学习得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非常重要,“告诉”必不可少。数学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经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完成,有知识必须“告诉”。教师只有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如整除的概念,约数、倍数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几何形体名称等都不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如果牵强机械套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合作学习,不忘独立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方式。”课改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容易造成被少数优秀学生“垄断”,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成了陪衬,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中的独立。独立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动手,人脑并重,从而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节时,为了探究小数的意义,我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同时独立思考:①说说什么时候用小数来表示,小数是怎样来的?举例说明。②自己找几个小数,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把它写出来。③小数中有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3分钟后,再围绕上述问题在小组内文流,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话可说。学生在交流中就会积极动脑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展开必要的争论,这样在小组内亲身碰撞思维,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 重视师生的互问,不忘教师的提问
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课堂教学是紧扣师生一问—答的主旋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的功能,还应追求最理想的提问境界,那就是从教师独问走向师生的互问,甚至是学生多问,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课程开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指导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课中,我们提问后要让学生总结反思,我们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还有什么疑问?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和数学实践中。
在重视“互问”的同时,不能忽视“师问”。因为“互问”是建立在“师问”的启发诱导基础上的,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师问”更应在提问质量上下工夫,为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易懂,应考虑提出的问题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教师的提问还应把握“问”的最佳时机,同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和纵向发展。
四、 重视作业多样性,不忘基础训练
作业布置是作为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历来被数学教师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在加强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好地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着重于过程与方法的展示,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体验。布置作业应将“多样”与“基础”相结合,既要突出学生的双基训练,更要布置趣味性、多样性的作业,以改变传统作业中枯燥无味缺乏情趣的局面。从而适应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作业的形式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动手操作的,既要有室内的,也要有室外的。让学生感受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作业非常感兴趣,在练习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城县摩配园区阜草小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体验科学探索的同时形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明了数学中的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等,这些知识都要求重视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因为只有经过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才能真正学习得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非常重要,“告诉”必不可少。数学上的知识并非一定要经过学生的探究才能完成,有知识必须“告诉”。教师只有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如整除的概念,约数、倍数的意义,比例的意义、几何形体名称等都不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如果牵强机械套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反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重视合作学习,不忘独立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放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方式。”课改的实践证明,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彼此交往、团结协作、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的基础上,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容易造成被少数优秀学生“垄断”,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成了陪衬,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探索精神。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中的独立。独立就是独立思考,独立动手,人脑并重,从而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节时,为了探究小数的意义,我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同时独立思考:①说说什么时候用小数来表示,小数是怎样来的?举例说明。②自己找几个小数,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把它写出来。③小数中有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多少?3分钟后,再围绕上述问题在小组内文流,这时的合作才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有话可说。学生在交流中就会积极动脑去表述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展开必要的争论,这样在小组内亲身碰撞思维,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 重视师生的互问,不忘教师的提问
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又是传授知识和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课堂教学是紧扣师生一问—答的主旋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的功能,还应追求最理想的提问境界,那就是从教师独问走向师生的互问,甚至是学生多问,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课程开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指导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课中,我们提问后要让学生总结反思,我们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还有什么疑问?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和数学实践中。
在重视“互问”的同时,不能忽视“师问”。因为“互问”是建立在“师问”的启发诱导基础上的,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师问”更应在提问质量上下工夫,为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易懂,应考虑提出的问题的挑战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教师的提问还应把握“问”的最佳时机,同时,进行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和纵向发展。
四、 重视作业多样性,不忘基础训练
作业布置是作为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历来被数学教师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应在加强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好地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着重于过程与方法的展示,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的体验。布置作业应将“多样”与“基础”相结合,既要突出学生的双基训练,更要布置趣味性、多样性的作业,以改变传统作业中枯燥无味缺乏情趣的局面。从而适应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作业的形式既要有书面的,也要有动手操作的,既要有室内的,也要有室外的。让学生感受到形式新颖,挑战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作业非常感兴趣,在练习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城县摩配园区阜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