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之途艺术之旅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12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木心借此叹道:“美学是我的流亡。”漫漫艺术之路,何尝不是一条流亡之途?
  中国有一条梅岭古驿道,蜿蜒曲折的古道逶迤蛇行,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块块历经千年步履磨砺的石板,在炽白的阳光下,泛着幽幽的青光。这原先是一条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古道,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文人。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轼、陆凯、宋之问、刘长卿、苏轼、朱熹、汤显祖等人。他们大多因官场失势,被朝廷贬往岭南任职而路过梅岭古道。到了梅岭古道,他们往往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情不自禁,舞文弄墨,留下诗文来,艺术就这样产生于流亡。
  流亡之途是一条成长、升华、顿悟之途。我要提的正是那位“中国人听了总是亲切一笑的”苏东坡。苏东坡的生命轨迹其实是一条希望与失望往复、热切与凄冷交叠,轩冕与布衣轮番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循环。这循环的曲径中不乏无休止的流亡,他自己曾说:“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每一次流亡放逐的背后,都是苏轼思想的一次飞跃。他也曾在被贬后感慨“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净过眼能须臾?”失望一次次冲击他的希望,怀疑、不安随之而生。但是善与天地对话的苏东坡,徜徉山水的苏东坡,渐渐悟出人生的真谛。他在《定风波》里写道:“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處是吾乡。”这个世界没有完美无缺的彼岸,只有良莠交织的现实,但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他都不会丧失内心的温暖,他都会积极地去思考人生。流亡中的苏东坡似草芥,但又不是,他像一块被遗弃的石头,听蝉噪蛙鸣、风声鸟声,也看日月轮转,人事纷纷。就像被女娲遗弃的那块顽石一样,阅尽人间沧桑,却又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他从名满京城、人人皆识到流亡乡野、无人问津,面对这样的巨变,他却说:“自喜渐为人不识”,这样的话语如清风拂面,自然悠然。最为可喜的是,苏轼在这流亡之路上不仅完成了自我精神的升华,还留下了很多灿若星辰的诗词,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启迪了一代代的后人,而这些都是流亡给他的。
  萨义德在《流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中谈到“流亡实际上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精神史。”流亡有时可以提供不同的生活以及观看事物的奇异角度,这些使得知识分子更有生气。说白了,流亡是艺术家们对自己的放逐,是一次追求自由的过程,但同时,正是这种四海为家颠沛失所的状态,使得艺术工作者获得了处于边缘的不被周遭所容的孤独与自由,也使其保持思想的活力与张力。甚至可以说,流亡之途是一位优秀艺术者的必修课,懈怠不得,亦退缩不得。
  流亡之途还是一条叛逆、反抗、战斗之路。早在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发表了《摩罗诗力说》,并奉拜伦为摩罗诗派的宗主。摩罗相当于基督教文化中的撒旦,是佛教中的恶魔,而摩罗精神的实质是反抗、是战斗。拜伦的一生是流亡的一生,他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以四海为家。在意大利,他参与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在希腊,他变卖资产,亲赴战场,为希腊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拜伦那种“欲自强而抗强”的精神在他塑造的该隐、唐璜等人身上都有极大的体现。正是这种“有我所不愿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愿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的摩罗精神、反抗精神为鲁迅所看重。“不为顺世和乐之音”的鲁迅争的、抗的、叛的正是那个愚昧又充斥着奴性的社会。鲁迅希望借拜伦的一把火,烧掉一切落后的腐朽的东西,从而唤醒在铁屋子里沉睡好久的国人。拜伦在他的流亡之途,渐渐找到了自己,正如他在《普罗米修斯》中高呼:“他骄傲,他敢于反抗到底,他会把死亡变成胜利”。所以,后人读拜伦的作品,常常觉得心里有一团热情的火在燃烧。
  流亡之途意味着寻觅、求索与孤独。再来说说木心,他曾被人们被称为“流亡纽约的贵族”。出身世家的木心,本可安心生活读书,但他却一直苦苦地追寻,像修道士一样“甘愿为艺术占有”,他总说“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于是,木心这一生就一直在艺术中流亡。文革中的他被关押18个月,折断了几根手指,但他依然写诗、写散文、作画,要不就画上黑白琴键,想象着弹出莫扎特和巴赫。他说“白天我是一个奴隶,晚上我是一个王子”。文革之后的木心,生活安定,但他自费留学纽约,清贫的日子里,有艺术为伴,灵魂才得以安放。他心思空明,一辈子在艺术中流亡,疯狂而痴迷,孤独却又高贵。
  流亡的路上,有风有雨,有歌有哭,伴随流亡而产生的不仅有动人的故事,还有不朽的艺术,人间的至美。
其他文献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互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  有效的
期刊
摘要:“衔接”—语,隽永而意远,从文章写作范围来讲既指文义的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也指文字的搭桥接榫,诗文中的起承转合,笔者讨论不囿于诗词范围,着力寻找“衔接”的美学范畴,窥探虚实境界的阈界,衔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妙趣横生,貌似似有如无,实则举足轻重,言有尽而意无穷,思辨“衔接”,便是玩味境界,更是品鉴虚实。  关键词:衔接;虚实;境界  法法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
期刊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以心理危机干预咨询为主,缺乏发展性辅导的师资力量,—人一故事剧场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疏导和情感宣泄的安全途径,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朋辈辅导的骨干力量,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一故事剧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2001年的文件中提出“加强和
期刊
摘要: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对以后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部署,为了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设置,并提出了启动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教研合作;管理;校际教研  笔者从学区管理下校际教师教研合作的角度采用了自编调查问卷《
期刊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是马克思主叉在西方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批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的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阵又一阵的馬克思主义的研究浪潮。集中反映了一批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不满,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了人们从现实中寻求出路的种种探索。列斐伏尔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他揭示了科学理性和消费社会构建起来的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在本质,指出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已经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写”位于“听、说、读”之后,教师一般将“写”归结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听说读的训练都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打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误解,导致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探寻实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变革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语法;阅读量;活动化教学  文教学是贯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人的一生的一项活动。从应试
期刊
摘要: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应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些培养虽然都是基础方面的培养,但是对于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来说,只要基础牢固就能水到渠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写作素材、创作兴趣  对于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本末。初中阶段写作之
期刊
摘要:《白鹿原》是中国文学史上—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伟大作品,它展现了历史巨变中白鹿原上的真实历史,客观地描述了白鹿原上的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和宗法文化,引导着我们从时代、民族、文化的层面,重新审视我们这个民族走过的悲壮历程,提醒着我们重视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理性地思考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关键词:白鹿原;农耕文明;宗族精神;宗法文化  20世纪早已合上了历史的帷幕,但幕后中国生存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种集知识和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初中政治学习是初中学习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更加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虽然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相应的教学成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存有一些不足,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就必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初中初中政治;应
期刊
摘要:电影建国大业反映了我党自抗战胜利以后至新中国成立阶段为国家、民族解放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革命先辈为换取今天人们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牺牲令人动容。在观看者以電影以后,笔者认为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中共领导人的非凡领导才能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建国大业;共产党;国民党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