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使小学生对身边的某些事物、现象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还能使之更好地了解周边环境。然而,想要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就必须引导小学生寻找适合被观察对象,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引导观察对象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具体策略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呢?在此,经过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身的一些理解,还望诸位同行能够不吝赐教。
一、寻找适合被观察对象
在小学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也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气候现象。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来观察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筛选一批有适当难度、便于观察和分析的观察对象。比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时,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被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然后据此选择出最适合被观察的对象。
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被观察的对象呢?什么又是不适合被观察的对象呢?在笔者看来,虽然极易被列为观察对象的小猫、小狗是学生极为熟悉的小动物,但是由于他们成长周期较为漫长及其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小学生根本无法对其成长过程进行全方面的把控。再加上,小学生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参与到此类观察之中,也没有强大的意志力长久地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因此,这类小学生最熟悉的内容便被摒除在被观察对象之外。在看课文中提高的蚕就极具观察性了。虽然不同种类的蚕生命周期不仅相同,但就家蚕方面而言,它的一生不过短短四十余天。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家蚕在这四十余天里却是非常忙碌,如,蠶卵孵化期约5、6天——成虫经过4眠5龄约22-24天——结茧蛹化约需4天——蛹期约12-15天——破蛹成蛾至产卵死亡约1-3天。通过较为短暂的生命周期以及丰富的生命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对家蚕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二、指导科学的观察方法
想要学生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观察,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比如,在观察植物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根、枝干、叶子、花儿、果实等方面进行由上及下的认真观察,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树冠、枝干、叶片、花儿、果实以及根茎等方面进行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在此观察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做到无一遗漏,还能对被观察植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被观察对象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如,“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有没有绒毛呢?大家知道这种绒毛有什么作用吗?”“除了叶片边缘的这些绒毛之外,还有哪些细节是大家之前没有发现的呢?”如此一来,在此类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不仅能够在精彩、热闹的讨论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观察欲望与知识积累,还能在此过程中对被观察对象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其观察能力。
三、引导观察对象的分析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被观察对象可谓各具特色。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对被观察对象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呢?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妨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引导他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表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
比如,在学习“沉和浮”,我们不妨准备一个大水盆以及纸张、石子、钉子、干木块、塑料杯、乒乓球、树叶以及硬币等物。在实践活动环节,我们可以将准备材料投入到大水盆之中,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哪些沉在水底,哪些又浮在水面上。在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册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在水中出现不同的状态?有没有办法改变他们在水中的状态呢?经过如此地引导,课堂很快陷进了安静中。然而,不多久,就有一个学生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老师,我知道,轻的就会浮在水面上,重的就会沉下去。”随着他的发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讨论中,“要是将硬币塞到塑料杯里,那么,塑料杯也会沉下去的!”……经过诸如此类的讨论,学生不仅对沉和浮的条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了解到了沉和浮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从而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在深刻认识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地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9)
【2】范秋香.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4)
【3】段开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5)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具体策略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呢?在此,经过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积累,笔者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身的一些理解,还望诸位同行能够不吝赐教。
一、寻找适合被观察对象
在小学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也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气候现象。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来观察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等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筛选一批有适当难度、便于观察和分析的观察对象。比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时,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被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然后据此选择出最适合被观察的对象。
那么,什么才是最适合被观察的对象呢?什么又是不适合被观察的对象呢?在笔者看来,虽然极易被列为观察对象的小猫、小狗是学生极为熟悉的小动物,但是由于他们成长周期较为漫长及其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小学生根本无法对其成长过程进行全方面的把控。再加上,小学生既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参与到此类观察之中,也没有强大的意志力长久地对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因此,这类小学生最熟悉的内容便被摒除在被观察对象之外。在看课文中提高的蚕就极具观察性了。虽然不同种类的蚕生命周期不仅相同,但就家蚕方面而言,它的一生不过短短四十余天。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家蚕在这四十余天里却是非常忙碌,如,蠶卵孵化期约5、6天——成虫经过4眠5龄约22-24天——结茧蛹化约需4天——蛹期约12-15天——破蛹成蛾至产卵死亡约1-3天。通过较为短暂的生命周期以及丰富的生命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对家蚕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二、指导科学的观察方法
想要学生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观察,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比如,在观察植物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根、枝干、叶子、花儿、果实等方面进行由上及下的认真观察,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树冠、枝干、叶片、花儿、果实以及根茎等方面进行有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在此观察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做到无一遗漏,还能对被观察植物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被观察对象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如,“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这种植物的叶片边缘有没有绒毛呢?大家知道这种绒毛有什么作用吗?”“除了叶片边缘的这些绒毛之外,还有哪些细节是大家之前没有发现的呢?”如此一来,在此类问题的引导下,小学生不仅能够在精彩、热闹的讨论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观察欲望与知识积累,还能在此过程中对被观察对象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有效提升其观察能力。
三、引导观察对象的分析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被观察对象可谓各具特色。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小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对被观察对象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呢?在笔者看来,我们不妨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引导他们对自己所观察到的表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理解。
比如,在学习“沉和浮”,我们不妨准备一个大水盆以及纸张、石子、钉子、干木块、塑料杯、乒乓球、树叶以及硬币等物。在实践活动环节,我们可以将准备材料投入到大水盆之中,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哪些沉在水底,哪些又浮在水面上。在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册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在水中出现不同的状态?有没有办法改变他们在水中的状态呢?经过如此地引导,课堂很快陷进了安静中。然而,不多久,就有一个学生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老师,我知道,轻的就会浮在水面上,重的就会沉下去。”随着他的发言,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讨论中,“要是将硬币塞到塑料杯里,那么,塑料杯也会沉下去的!”……经过诸如此类的讨论,学生不仅对沉和浮的条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了解到了沉和浮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从而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必须要在深刻认识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在科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在未来获得更好地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09)
【2】范秋香.在科学观察中开启智能——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4)
【3】段开华.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