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上课了,教师在讲授时,聋生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可只要老师一提问就没人举手发言,一个个低着头默不作声。就是老师指名接受能力强的聋生回答,他们回答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地打几个手语应付一下,内容不完整,意思有缺漏,语速断续,显得很勉强,有时老师只好自问自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方面有的聋生根本没有弄明白老师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又害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说所以就干脆闭口什么也不说;另一方面有的聋生虽然听懂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知道答案,却不知道怎样用完整的话表达出来,所以就只能用手语简单地描述一下,也不愿意开口说话。这里的提问成了一种摆设,没有聋生的互动参与,聋生没有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更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聋生学习数学知识架起一座桥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面向全体聋生,树立聋生说的自信心
1.面向全体聋生,让每一个聋生都有说的机会。刚入学的聋生语言区域狭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往往只能断断续续说出个别词,或者颠倒字词不成一句话。而到了中高年级的聋生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不好听,又羞于开口不愿意说。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聋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让每一个聋生都能张开嘴巴说,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习好的同学说,更应该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机会,鼓励聋生放开胆子去说,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参与过。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鼓励每一个聋生都说。如采用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开火车说,集体说等形式,让每一个聋生都有说的机会,都有说的动力,都有说的欲望。
2.激励聋生说,让聋生树立说的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力,一种源泉。“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聋生的话应常挂在老师的嘴边。即使对于说错的聋生,也不能漠然置之,随便批评聋生。要想方设法减轻聋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再给机会,让他获得成功的欢乐,成功的喜悦。
二、老师示范,让聋生知道怎样说
聋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聋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地为聋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聋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二册“9加几”时,在引导聋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聋生的思维过程,让聋生学会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聋生说计算过程。先让聋生观察,老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关10个小格,盒里有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1得11。接着让聋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强的聋生说给大家听,再让聋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聋生说不完整,可教师领说、聋生再说。
第二层:教师根据聋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聋生提供思维图式。如9 + 2 = 11,聋生看着思维过程(2可分成1和1的分解图),完整地叙述计算,是聋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聋生看到“9 + 2 ”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聋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评议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動手操作,发展聋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聋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聋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聋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聋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聋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让聋生亲自动手操作,聋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在教学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弄清题意,进行操作。
(2)语言表述。引导聋生说出白兔多,黑兔少。
(3)抽象概括。引导聋生在操作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抽象出数量关系。聋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把思维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可见操作强化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促进了思维及语言发展,培养了聋生的说理能力,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聋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人,在设计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点评语,小结语,总结语时,应使用规范、准确,通俗的语言给聋生以示范,再结合聋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
一、面向全体聋生,树立聋生说的自信心
1.面向全体聋生,让每一个聋生都有说的机会。刚入学的聋生语言区域狭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往往只能断断续续说出个别词,或者颠倒字词不成一句话。而到了中高年级的聋生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不好听,又羞于开口不愿意说。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聋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要让每一个聋生都能张开嘴巴说,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习好的同学说,更应该多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供机会,鼓励聋生放开胆子去说,即使说错了也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参与过。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鼓励每一个聋生都说。如采用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开火车说,集体说等形式,让每一个聋生都有说的机会,都有说的动力,都有说的欲望。
2.激励聋生说,让聋生树立说的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动力,一种源泉。“说得好”,“说得很有道理”等赞扬和激励聋生的话应常挂在老师的嘴边。即使对于说错的聋生,也不能漠然置之,随便批评聋生。要想方设法减轻聋生因发言不好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适当的时候再给机会,让他获得成功的欢乐,成功的喜悦。
二、老师示范,让聋生知道怎样说
聋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聋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地为聋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聋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二册“9加几”时,在引导聋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聋生的思维过程,让聋生学会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聋生说计算过程。先让聋生观察,老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关10个小格,盒里有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1得11。接着让聋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强的聋生说给大家听,再让聋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聋生说不完整,可教师领说、聋生再说。
第二层:教师根据聋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聋生提供思维图式。如9 + 2 = 11,聋生看着思维过程(2可分成1和1的分解图),完整地叙述计算,是聋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聋生看到“9 + 2 ”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聋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评议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動手操作,发展聋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直观演示、操作学具等活动,为聋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观操作之后,聋生在头脑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教师适时引导聋生把直观操作的过程进行整理和复述,通过口头语言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不仅使聋生掌握了新知,而且也提高了聋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经常让聋生亲自动手操作,聋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如在教学应用题:“学校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弄清题意,进行操作。
(2)语言表述。引导聋生说出白兔多,黑兔少。
(3)抽象概括。引导聋生在操作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抽象出数量关系。聋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把思维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可见操作强化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促进了思维及语言发展,培养了聋生的说理能力,为分析复合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聋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作为课堂起主导作用的人,在设计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点评语,小结语,总结语时,应使用规范、准确,通俗的语言给聋生以示范,再结合聋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