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真正的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但如今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因功利心驱使,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而凹陷了情感,狭隘地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把掌握知识看作获取利益的铺路石,从而剥离了知识及学习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和教师对主观的情感的冷落。因此,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没有真正去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色: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传世佳作,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彩纷呈,情理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人文性。正是语文学科如此突出的特点,才使它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只有立足于此,全方位激活语文的情感教育因子,才能使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知、认识和思考,并最终沉淀成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借助意志与知识的力量可能抑制情感的表现,可能减弱意志的强度,但不能影响与改造情感本身。同样,学生虽然懂得道德原则,但并不一定能在相应的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原则。也就是说,意志力不能改变情感本质,相应的知识也无法影响情感本身。在语文教育中,只有教师通过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外在的情绪感染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才能达到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情感氛围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或情境)同休戚、共悲欢,憎其所憎、爱其所爱,陶醉于其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况,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召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课堂情感氛围的因素。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美读、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多媒体、入景、入情、入画、移用等方法和手段。如我校一教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就用美读方法取得了最佳效果。该教师声音沉沉,感情激动,特别是当他读到“他们的心里是什么状态,他们是怎样长的”中的“长”字时,同时猛锤桌子,真是发自肺腑之声,震撼人心。那落在桌子上的拳头,无异于万钧雷霆。顿时,闻一多先生那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形象,霎时就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绪很快调动起来,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全都很快进入角色,朗读真是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
(二)注意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古人云:“子骑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有的事情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又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为何不为之动容呢?我在讲授此文时,联系自己送儿子上大学去火车站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感触,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学生2009年秋天陪同父亲送自己的哥哥上大學,在火车站亲眼目睹了父送子的动人场景,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当即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谈体会给同学听,整个教室十分寂静,学生个个眼噙泪花。后来学生组织了一次《尊敬父母》的讨论会,收效甚佳。
(三)注意情感教育融入到师生交流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同时,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四)注意情感教育的融入应巧妙自然。
“文章不是无情物”。美文佳作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变的情境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其想象力去闻其声、状其形、表其情、达其意,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手段如图片、音像、实物等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如教授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在哀乐声中再现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北京市市民十里长街送灵柩的动人场面。然后以深沉压抑的语调,徐缓沉重的节奏,叙述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那令人悲痛而又值得眷恋、怀念的年代,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深入到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情感教育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很有裨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及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双基,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虽然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但是教师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没有真正去领悟。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和探讨教学中的情感缺失问题,重视和加强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情感因素,因为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有助于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和相互尊重、改善人际关系。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鲜明的特色: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是古今中外的传世佳作,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彩纷呈,情理融会贯通,具有深刻的人文性。正是语文学科如此突出的特点,才使它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只有立足于此,全方位激活语文的情感教育因子,才能使作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知、认识和思考,并最终沉淀成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借助意志与知识的力量可能抑制情感的表现,可能减弱意志的强度,但不能影响与改造情感本身。同样,学生虽然懂得道德原则,但并不一定能在相应的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原则。也就是说,意志力不能改变情感本质,相应的知识也无法影响情感本身。在语文教育中,只有教师通过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和外在的情绪感染才能对学生的情感施加影响,才能达到实施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情感氛围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努力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或情境)同休戚、共悲欢,憎其所憎、爱其所爱,陶醉于其中,才能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况,才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召唤起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课堂情感氛围的因素。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美读、实物演示、表演体会、多媒体、入景、入情、入画、移用等方法和手段。如我校一教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就用美读方法取得了最佳效果。该教师声音沉沉,感情激动,特别是当他读到“他们的心里是什么状态,他们是怎样长的”中的“长”字时,同时猛锤桌子,真是发自肺腑之声,震撼人心。那落在桌子上的拳头,无异于万钧雷霆。顿时,闻一多先生那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形象,霎时就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绪很快调动起来,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全都很快进入角色,朗读真是声情并茂、绘声绘色,极富感染力。
(二)注意将课文中蕴藏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古人云:“子骑父作马,父望子成龙。”《背影》中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时,有的事情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又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心目中,这些事情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人非草木,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读者又为何不为之动容呢?我在讲授此文时,联系自己送儿子上大学去火车站的情景,情不自禁地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感触,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位学生2009年秋天陪同父亲送自己的哥哥上大學,在火车站亲眼目睹了父送子的动人场景,深切感受到父爱的无私与崇高,对《背影》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升华,当即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谈体会给同学听,整个教室十分寂静,学生个个眼噙泪花。后来学生组织了一次《尊敬父母》的讨论会,收效甚佳。
(三)注意情感教育融入到师生交流中。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同时,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四)注意情感教育的融入应巧妙自然。
“文章不是无情物”。美文佳作包含着作者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有色的语言,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变的情境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其想象力去闻其声、状其形、表其情、达其意,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手段如图片、音像、实物等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如教授柯岩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在哀乐声中再现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北京市市民十里长街送灵柩的动人场面。然后以深沉压抑的语调,徐缓沉重的节奏,叙述周总理的丰功伟绩,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那令人悲痛而又值得眷恋、怀念的年代,从而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深入到诗所描绘的意境中,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情感教育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一种很有裨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作品之中,与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作者的情怀及自身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