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羚飞渡》一文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现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在第六单元动物篇中,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学审美价值可见一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我们有着时代背景差异的新同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让主题的多意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文学与科学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斑羚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与光环:他们可以在面对前有深涧后有追捕的情况下,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冷静的思维;自觉地分成两队,老斑羚们无怨无悔地用生命做桥墩,帮助小斑羚们成功完成飞渡,表现出了崇高的牺牲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可贵的种群意识;镰刀头羊从容指挥,率先自觉站到老年斑羚队伍中,最后面对猎人的枪口视死如归,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容跃涧,消失在山涧中的那道绚丽的彩虹中,表现出了领导者的高风亮节,坚定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有这些让人感到这已不仅仅是一群普通的斑羚,而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集体,拥有非凡的意志力,令我们读者所汗颜和景仰。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嫩枝叶果实为食。所有这些资料都显示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动物,它的善跳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这与课文中所描写的斑羚有着天壤之别,这就需要我们用文学的审美眼光来看待事物,给他以想象的翅膀,让它们飞翔,而无需用显微的镜头对准一切。
二、时代的差异性
作品创造的年代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资源还较为丰富的年代,也是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认识较为肤浅的年代。那个年代里以捕猎为生的人很多,以捕猎为荣的人也很多,所以就产生了由政府表彰的打虎英雄等。人们的基本观点就是获取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然而事过境迁,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许多野生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认识的加深,人类逐渐认识到它们在保持生态平衡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人们逐渐开始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最终出台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斑羚也一跃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今天再去捕杀,那就会面临牢狱之灾,甚至会性命不保。斑羚从任人捕杀到受法律的保护,这是它们的不幸还是它们的幸运呢?因而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教给同学们以成熟的历史观来看待人类的行为,否则人类就容易被看作是面目狰狞的恶魔。
三、主旨的理解
1.动物本能论
猴子为了那美味的坚果,宁愿被猎人捕捉失去自由,也不愿松开在洞中那紧握坚果的手,致使猴子最终被猎人捕获,这表明它致命的弱点贪婪;狼为了捕获猎物,可以长时间守候,这表明它的性格坚毅;狐狸为了获得乌鸦嘴里的肥肉,它可以对一贯被它鄙视的乌鸦大唱赞歌,这表明它拥有智慧;蛇面对它的救命恩人,却张开它带有毒牙大口,给它的恩人致命的一吻,这表明它本性狠毒。斑羚临涧飞渡,无论多么勇敢多么美丽多么感人,那也是枪口下的“死亡之舞”。
2.环保论
随着生态灾难的频发,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环保宣传的广泛,野生动物在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对斑羚的捕杀易被认为是对生态环境的蓄意破坏,而遭广泛谴责。
3.人类反思论
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自己给自己定义为“人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换地,所以人类常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自豪。对于和自己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它物种,人类总是蔑视它们。然而斑羚飞渡的悲烈壮举,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视死如归呢?虽然我们经常被这样教育着。
四、形象与思维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形象大于思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相貌丑陋,能力不强,且有好吃懒做之恶习,但他却倍受现代女性的青睐,因为他属“心好男人”之列,会关心和爱护女士,这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娇美动人,愿为爱情而献身;但面对她的多虑,今天又能有多少人能与之和睦相处,和谐团队又能如何建立;又有多少家保险公司愿为其提供平等条款的人身保险,因为她的忧虑总是多于欢乐,痛苦总是多于幸福,她总是敏锐地品出生活中的苦与辣,而莫辨其中的甘与甜;王熙凤虽八面玲珑,机关算尽,最终反丢了卿卿性命,但她的管理才能却被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所看重。文中的斑羚也许源于作者的亲见,也许源于作者的听闻,但它却一定是源于我们的生活。作者用文学之笔,将其艺术化,为其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充满光芒的浪漫色彩中,完成精神上质的飞跃,这也是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的飞跃与升华,斑羚成为人类精神之旅的向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本文时,我们需用心去体会:用善心去领略,用爱心去关注,用平常之心去反思,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其中之美,才能让我们的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境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实验学校)
一、文学与科学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斑羚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与光环:他们可以在面对前有深涧后有追捕的情况下,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冷静的思维;自觉地分成两队,老斑羚们无怨无悔地用生命做桥墩,帮助小斑羚们成功完成飞渡,表现出了崇高的牺牲精神,强烈的团队意识,可贵的种群意识;镰刀头羊从容指挥,率先自觉站到老年斑羚队伍中,最后面对猎人的枪口视死如归,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容跃涧,消失在山涧中的那道绚丽的彩虹中,表现出了领导者的高风亮节,坚定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有这些让人感到这已不仅仅是一群普通的斑羚,而是一个不可战胜的集体,拥有非凡的意志力,令我们读者所汗颜和景仰。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斑羚又名青羊、山羊,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嫩枝叶果实为食。所有这些资料都显示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动物,它的善跳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需求,这与课文中所描写的斑羚有着天壤之别,这就需要我们用文学的审美眼光来看待事物,给他以想象的翅膀,让它们飞翔,而无需用显微的镜头对准一切。
二、时代的差异性
作品创造的年代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资源还较为丰富的年代,也是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认识较为肤浅的年代。那个年代里以捕猎为生的人很多,以捕猎为荣的人也很多,所以就产生了由政府表彰的打虎英雄等。人们的基本观点就是获取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然而事过境迁,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许多野生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这给人类敲响了警钟。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认识的加深,人类逐渐认识到它们在保持生态平衡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于是人们逐渐开始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最终出台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斑羚也一跃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政府加大了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今天再去捕杀,那就会面临牢狱之灾,甚至会性命不保。斑羚从任人捕杀到受法律的保护,这是它们的不幸还是它们的幸运呢?因而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教给同学们以成熟的历史观来看待人类的行为,否则人类就容易被看作是面目狰狞的恶魔。
三、主旨的理解
1.动物本能论
猴子为了那美味的坚果,宁愿被猎人捕捉失去自由,也不愿松开在洞中那紧握坚果的手,致使猴子最终被猎人捕获,这表明它致命的弱点贪婪;狼为了捕获猎物,可以长时间守候,这表明它的性格坚毅;狐狸为了获得乌鸦嘴里的肥肉,它可以对一贯被它鄙视的乌鸦大唱赞歌,这表明它拥有智慧;蛇面对它的救命恩人,却张开它带有毒牙大口,给它的恩人致命的一吻,这表明它本性狠毒。斑羚临涧飞渡,无论多么勇敢多么美丽多么感人,那也是枪口下的“死亡之舞”。
2.环保论
随着生态灾难的频发,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环保宣传的广泛,野生动物在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已不言而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对斑羚的捕杀易被认为是对生态环境的蓄意破坏,而遭广泛谴责。
3.人类反思论
人类自诩为高等动物——自己给自己定义为“人科”,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类拥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改天换地,所以人类常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自豪。对于和自己一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其它物种,人类总是蔑视它们。然而斑羚飞渡的悲烈壮举,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抗拒的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视死如归呢?虽然我们经常被这样教育着。
四、形象与思维
文学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形象大于思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相貌丑陋,能力不强,且有好吃懒做之恶习,但他却倍受现代女性的青睐,因为他属“心好男人”之列,会关心和爱护女士,这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娇美动人,愿为爱情而献身;但面对她的多虑,今天又能有多少人能与之和睦相处,和谐团队又能如何建立;又有多少家保险公司愿为其提供平等条款的人身保险,因为她的忧虑总是多于欢乐,痛苦总是多于幸福,她总是敏锐地品出生活中的苦与辣,而莫辨其中的甘与甜;王熙凤虽八面玲珑,机关算尽,最终反丢了卿卿性命,但她的管理才能却被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所看重。文中的斑羚也许源于作者的亲见,也许源于作者的听闻,但它却一定是源于我们的生活。作者用文学之笔,将其艺术化,为其插上理想的翅膀,在充满光芒的浪漫色彩中,完成精神上质的飞跃,这也是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的飞跃与升华,斑羚成为人类精神之旅的向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在阅读本文时,我们需用心去体会:用善心去领略,用爱心去关注,用平常之心去反思,多倾听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其中之美,才能让我们的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境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