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主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但他有效的影响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本文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兴趣、科学方法、学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探讨,让每一个同仁能在教学中实施,用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兴趣培养;化学教学
引言: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人才,涉及的因素很多,许多事实证明,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其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时还应重视人才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非智力因素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兴趣、注意、情感、动机和意志等,他们虽然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无直接的关系,但这些因素却都能促进智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从而推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因素的认知活动中,智力活动才会被激活,学生对学习才会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开发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利用实验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
中学生不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讲,天生就对新鲜、奇异的事物产生好奇感,自己总想看一看试一试,它虽是最初级的兴趣水平,但它却是启动最初学习欲望或动机的点火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内容中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又有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学生实验,实验中的化学变化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采用直观教学最能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步如这个神奇的化学世界。通过情趣引导观察,再通过观察发展情趣,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新课标倡导“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
这为学生的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转移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如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件事:一是向周围的人了解十五年前农村水资源的状况,二是观察村口及距村稍远的水质并取样。上课时,大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怎样保护它。这些问题的探究都是利用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节约用水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珍惜资源,热爱家乡的情感。此外秸秆焚烧的探究、化肥的使用探究等都是好的学生探究课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化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面对的是生产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大突破,恰当地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新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他活动(如完成课内习题)所不能代替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能进,小疑则小进,大疑获大进,在探究单质碳这部分知识时,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与氧气不充足时生成物一样吗?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去思考和同学间讨论,教师再小结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与不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事实和进一步知道化学条件的重要性。通过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激活思维能力的最大动力是质疑,即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而无疑,则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别是在直观教学、启发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进一步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及时归纳引导,鼓励创造,使学生学习更自觉、主动和持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对象有了直观的了解之后,会进一步要求对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做出概括归纳,甚至会产生出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兴趣,即创设动机。他们会渴求将已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客观世界。在这种兴趣驱使下,其学习行为自然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法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可采用适当方法提出新问题,设立新情境。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的实验时,由于尾气中会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剧毒,排放到空气中去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向学生提出除课本装置中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之外,你们还能设计出另外的装置吗?教师一提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装置改进方法是将尾气的导管末端移向加热氧化铜酒精灯火焰,可以把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点燃处理掉,同时一氧化碳燃烧可用于加热此反应,使一氧化碳变废为宝,减少一盏酒精灯使装置简单化,又节约了燃料。在化学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创造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对他们进行思维启迪并通过一定的引导,让他们独立地从事探索性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兴趣培养;化学教学
引言:一个人能否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人才,涉及的因素很多,许多事实证明,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其智力因素的开发,同时还应重视人才成长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讲,非智力因素对人才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兴趣、注意、情感、动机和意志等,他们虽然与学生的智力水平无直接的关系,但这些因素却都能促进智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从而推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发挥。只有当非智力因素参加到智力因素的认知活动中,智力活动才会被激活,学生对学习才会表现出最大的积极性。开发非智力因素,激活智力因素,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利用实验直观教学,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
中学生不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讲,天生就对新鲜、奇异的事物产生好奇感,自己总想看一看试一试,它虽是最初级的兴趣水平,但它却是启动最初学习欲望或动机的点火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内容中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又有学生亲自动手做的学生实验,实验中的化学变化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采用直观教学最能引导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步如这个神奇的化学世界。通过情趣引导观察,再通过观察发展情趣,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新课标倡导“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
这为学生的参与奠定了理论基础。认识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转移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如在《自然界的水》的教学中,我布置学生回家做两件事:一是向周围的人了解十五年前农村水资源的状况,二是观察村口及距村稍远的水质并取样。上课时,大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有哪些用途?我们怎样保护它。这些问题的探究都是利用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亲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了学生节约用水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珍惜资源,热爱家乡的情感。此外秸秆焚烧的探究、化肥的使用探究等都是好的学生探究课题。必要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到大自然中去探究化学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所面对的是生产生活实际,这是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的重大突破,恰当地开发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于新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是其他活动(如完成课内习题)所不能代替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为学患无疑,有疑则能进,小疑则小进,大疑获大进,在探究单质碳这部分知识时,碳与氧气反应,氧气充足与氧气不充足时生成物一样吗?问题提出后教师不急于回答,让学生去思考和同学间讨论,教师再小结碳与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与不充足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使学生初步了解到物质从量变到质变的事实和进一步知道化学条件的重要性。通过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激活思维能力的最大动力是质疑,即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学而无疑,则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别是在直观教学、启发观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认识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层层设疑,步步紧扣,进一步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其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四、及时归纳引导,鼓励创造,使学生学习更自觉、主动和持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对象有了直观的了解之后,会进一步要求对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做出概括归纳,甚至会产生出一种更为高级的学习兴趣,即创设动机。他们会渴求将已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更广泛、更深入的认识客观世界。在这种兴趣驱使下,其学习行为自然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法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可采用适当方法提出新问题,设立新情境。如在讲到一氧化碳还原三氧化二铁的实验时,由于尾气中会有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剧毒,排放到空气中去会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向学生提出除课本装置中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之外,你们还能设计出另外的装置吗?教师一提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装置改进方法是将尾气的导管末端移向加热氧化铜酒精灯火焰,可以把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点燃处理掉,同时一氧化碳燃烧可用于加热此反应,使一氧化碳变废为宝,减少一盏酒精灯使装置简单化,又节约了燃料。在化学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创造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同时对他们进行思维启迪并通过一定的引导,让他们独立地从事探索性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