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顾茅庐》一文集中出现了不少四字词语,教材编者将理解“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的意思设计为课后习题。教学时,首先我出示这几个词语,让学生看看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这六个词语分布得并不零散,“三顾茅庐”是课题,而其他的则分别集中在两段文字之中。一段文字是描写隆中的美景,另一段文字是写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的交谈。之后,我指导学生学习这六个词语。
一、抓住关键词理解“三顾茅庐”
师:“顾”是什么意思?(拜访)怎么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
生:三次拜访茅庐。
生:三次拜访了住在茅庐中的人。
师:也就是谁?
生:诸葛亮。
师:三次前往草堂拜访诸葛亮,这是词语的原意。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个词语来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现在的用法中,这个“三”演变成了多次的意思。《三国演义》中刘备确实是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课题,理应一开始便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词语的本意及引申意,并自然地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二、直观形象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1.这三个词语都出现在同一自然段中,谁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2.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隆中的美丽景色)
3.理解“蜿蜒起伏”。
(1)结合课文,说说“蜿蜒起伏”的意思。
(2)指名上讲台,画一画蜿蜒起伏的山冈。
(3)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样子。你能联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说出这个比喻的深意吗?
4.说说“青翠欲滴”的意思。文中说什么青翠欲滴?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也是青翠欲滴的?
5.比较“秀丽宜人”与“秋色宜人”“气候宜人”,理解“宜人”的意思。
根据词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蜿蜒起伏”用简笔画来辅助理解;“青翠欲滴”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说看到过的青翠欲滴的植物,对这个词的意象产生更直观的感受,并在说话练习中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积累;“秀丽宜人”,通过词语的比较,学生形象而准确地将“宜人”理解为让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很开心,同时积累了相关词语。
三、联系语境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师:在三国时期,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人,他们大多拥有兵权,你知道有哪些?(生很活躍,纷纷举手回答。)
师:这么多人,可谓“群雄”,他们都想在这乱世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称霸为王,这就叫——
生:群雄纷争。
师:面对这群雄纷争的局势,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哪“三分”?
生:魏、蜀、吴,三足鼎立。
师: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为什么不直接想办法一统天下呢?(生联系三国的具体情况,各抒己见。)
师:诸葛亮真是聪明,这样的策略一下子让刘备“茅塞顿开”。对这个词理解吗?有哪些词和它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师:你曾经有过茅塞顿开的感觉吗?
生:有一次,我有一道题目总是想不出来怎么做,妈妈一讲我就茅塞顿开了。
师:这种感觉太好了。从这一小节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诸葛亮非常聪明,很有才华。
师: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也难怪刘备会三顾茅庐呢。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群雄纷争”的含义,明白了当时混乱的局面,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茅塞顿开”,借词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接下来的精读品味课文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教无定法,词语教学自然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文和具体的词语,采取最适切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城西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抓住关键词理解“三顾茅庐”
师:“顾”是什么意思?(拜访)怎么理解“三顾茅庐”这个词?
生:三次拜访茅庐。
生:三次拜访了住在茅庐中的人。
师:也就是谁?
生:诸葛亮。
师:三次前往草堂拜访诸葛亮,这是词语的原意。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个词语来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现在的用法中,这个“三”演变成了多次的意思。《三国演义》中刘备确实是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课题,理应一开始便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词语的本意及引申意,并自然地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中。
二、直观形象理解“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1.这三个词语都出现在同一自然段中,谁来把这段话读一读?
2.这段话写的是什么? (隆中的美丽景色)
3.理解“蜿蜒起伏”。
(1)结合课文,说说“蜿蜒起伏”的意思。
(2)指名上讲台,画一画蜿蜒起伏的山冈。
(3)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山的样子。你能联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相关内容,说出这个比喻的深意吗?
4.说说“青翠欲滴”的意思。文中说什么青翠欲滴?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也是青翠欲滴的?
5.比较“秀丽宜人”与“秋色宜人”“气候宜人”,理解“宜人”的意思。
根据词语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蜿蜒起伏”用简笔画来辅助理解;“青翠欲滴”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说说看到过的青翠欲滴的植物,对这个词的意象产生更直观的感受,并在说话练习中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积累;“秀丽宜人”,通过词语的比较,学生形象而准确地将“宜人”理解为让人感到心里很舒服,很开心,同时积累了相关词语。
三、联系语境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师:在三国时期,有许多实力雄厚的人,他们大多拥有兵权,你知道有哪些?(生很活躍,纷纷举手回答。)
师:这么多人,可谓“群雄”,他们都想在这乱世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称霸为王,这就叫——
生:群雄纷争。
师:面对这群雄纷争的局势,诸葛亮提出了怎样的策略?哪“三分”?
生:魏、蜀、吴,三足鼎立。
师:他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为什么不直接想办法一统天下呢?(生联系三国的具体情况,各抒己见。)
师:诸葛亮真是聪明,这样的策略一下子让刘备“茅塞顿开”。对这个词理解吗?有哪些词和它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师:你曾经有过茅塞顿开的感觉吗?
生:有一次,我有一道题目总是想不出来怎么做,妈妈一讲我就茅塞顿开了。
师:这种感觉太好了。从这一小节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生:诸葛亮非常聪明,很有才华。
师:这样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也难怪刘备会三顾茅庐呢。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了“群雄纷争”的含义,明白了当时混乱的局面,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过人才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茅塞顿开”,借词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接下来的精读品味课文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教无定法,词语教学自然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文和具体的词语,采取最适切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城西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