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多年物理教学,我发现初中生学习物理心理品质大概归结起来有四大特征:好奇、好问、好动、好胜。
一、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初中生刚开始对“物理”是什么含义,有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学好,总有许多微妙的期待。当他们知道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的“海洋”里时,又感到平淡无奇;当教师谈到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需要物理知识时,又感到高深莫测。我在讲“引言”课时,列举了一些力、热、声、光、电等生活现象。学生不足为奇。我打破教材程序,上课前将正在滚动的“麦克斯维滚摆”呈现在讲台上。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我再采用启发性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把学生的情绪从上节课的“余味”中或课间休息的嬉戏情绪中“拉”到物理课上来,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二、好问
好问是学生心理又一特征,它们已具有一定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具有过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反映在课堂上,常常交头接耳,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辨别正误,引导他们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深入分析,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方法。
曾经一位学生问:“气功师躺在钉床上,胸部放一块大石板,用大锤猛烈砸断石板,为什么躺着的人安然无恙?是不是他有硬气功,刀枪不入?如果不放石块,在胸部直接用大锤砸,又将怎样呢?”不难看出,这学生心里沉积着许多疑惑,从他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中也流露出“异端邪说”。我告诉他,“表演大师先经过特殊训练,经摔、经打、经砸,说他‘刀枪不入’就言过其实了,等到下一周学习压力和压强,你就知道了。”我把已经准备好的教案重新修改:其一,自画了一幅气功大师表演的彩色挂图;其二,制作两个模拟钉床、两个相同模拟人体的透明塑袋,装满水后密封。上课时,先将扎有许多小钉的床平放课桌上,一只手拿着装满水的塑料袋。问:水袋放在钉床上,水袋会扎破?(待学生议论后)把水袋轻放在钉床上,又问:扎破了吗?(生:没有)我将一玻板放在水袋上,提醒学生:用铁锤砸破玻板,水袋会扎破吗?(等学生议论后,请原来一位提问的学生上台演示……)我又出示了另一个只扎三颗钉的钉床和一个水袋,将钉床放在玻璃水槽上问:“将同样水袋放在钉床上水袋会破吗?”(待学生议论后,教师演示)演示时,我善于察言观色,理解学生的愿望、情绪,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迷惑、爱倦、惊奇、欢乐熟视无睹,就难激发学生质疑生问。应通过巧妙设问,不断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特别演示实验中不要忙于操作,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实验仪器结构特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操作时,对每一过程都要作出暗示,让学生产生这是求知的秘诀这一想法。
三、好动
好动是初中学生一大特征,学生的认识,主要以直观为主,他们获得新知常借助于具体实践经验。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式。
当教师演示一些有趣实验,特别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实验时,总有不少人跃跃欲试。在上“大气压强”一转自http://www.Gwyoo.com课,学生看完阅读材料中的关于“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后,不少学生对小小的半球威力这么大感到不可理解。问:“我们为什么能生活在大气之中?”为了澄清学生心中的迷雾,我展示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强调这半球比起马德堡半球来小得多。用电动抽气机对半球抽气,让两位女生上讲台。她们用力拉,没有拉开,台下一片哗然。有的女生在嘀咕什么,男生更是不服。有的男生说:“女生力气小,让男生上。”男生们都举手想一展威风。我又让两位小个子男生上台,全班齐喊:“加油!加油!……”结果两位男生还是没拉开,助威声戛然而止,台下又开始不停议论着,有几个顽皮力气大的男生,想上台一显威风。我成全了其中两位,从台下所有学生眼神中,不难看出,都是期待着另一时刻的到来。这两位男生,用力甩一甩双臂,使出全身解数猛拉,在助威声中也没有成功,继续再拉。我提示:“请注意观察。”趁机拧动阀门,突然一个左倒,一个右倾,全班哄堂大笑。幸好有保险绳,否则不堪设想。待安静下来都不吭声,有的挖耳。我问“为什么他能拉开?”认真观察的学生不难答道:“阀门打开,有空气进去……”该项实验、让学生懂得,学习物理观察是多么重要,既要有主次观察,又要耐心细致地操作。
四、好胜
好胜是学生极为宝贵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难解习题、不易做好的实验,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设置一些误区,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跨入。如:1)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2)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3)压力等于重力;4)对物施力,就是做了功;5)平面镜成像,人走向镜面,像变大;6)接上电源,“100W”灯泡一定比“15W”灯泡亮;7)数据处理时,认为保留数字越多越准;8)物理学中,计算时都用“四舍五入法”等。把这些问题,有意识地放在不相关的知识点中,增加题意的隐蔽性,培养学生准确分析能力,利用对上述有关知识反应分出正反两方,举行有序对抗,视其论战情况,应适时地“火上浇油”,扩充疑点,扩大争论面。当然,在满足学生好胜心的同时,要进行正确引导,达到高潮后,在乐趣中引出正确结论,分出胜负,各有所得,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心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初中生刚开始对“物理”是什么含义,有哪些内容,怎样才能学好,总有许多微妙的期待。当他们知道我们生活在物理世界的“海洋”里时,又感到平淡无奇;当教师谈到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需要物理知识时,又感到高深莫测。我在讲“引言”课时,列举了一些力、热、声、光、电等生活现象。学生不足为奇。我打破教材程序,上课前将正在滚动的“麦克斯维滚摆”呈现在讲台上。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我再采用启发性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把学生的情绪从上节课的“余味”中或课间休息的嬉戏情绪中“拉”到物理课上来,激发了学生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二、好问
好问是学生心理又一特征,它们已具有一定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具有过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他们的认识也随之由经验型向思维型发展,反映在课堂上,常常交头接耳,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辨别正误,引导他们对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深入分析,培养良好的物理思维方法。
曾经一位学生问:“气功师躺在钉床上,胸部放一块大石板,用大锤猛烈砸断石板,为什么躺着的人安然无恙?是不是他有硬气功,刀枪不入?如果不放石块,在胸部直接用大锤砸,又将怎样呢?”不难看出,这学生心里沉积着许多疑惑,从他善于观察、勤于思索中也流露出“异端邪说”。我告诉他,“表演大师先经过特殊训练,经摔、经打、经砸,说他‘刀枪不入’就言过其实了,等到下一周学习压力和压强,你就知道了。”我把已经准备好的教案重新修改:其一,自画了一幅气功大师表演的彩色挂图;其二,制作两个模拟钉床、两个相同模拟人体的透明塑袋,装满水后密封。上课时,先将扎有许多小钉的床平放课桌上,一只手拿着装满水的塑料袋。问:水袋放在钉床上,水袋会扎破?(待学生议论后)把水袋轻放在钉床上,又问:扎破了吗?(生:没有)我将一玻板放在水袋上,提醒学生:用铁锤砸破玻板,水袋会扎破吗?(等学生议论后,请原来一位提问的学生上台演示……)我又出示了另一个只扎三颗钉的钉床和一个水袋,将钉床放在玻璃水槽上问:“将同样水袋放在钉床上水袋会破吗?”(待学生议论后,教师演示)演示时,我善于察言观色,理解学生的愿望、情绪,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迷惑、爱倦、惊奇、欢乐熟视无睹,就难激发学生质疑生问。应通过巧妙设问,不断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和分析、回答问题的能力,特别演示实验中不要忙于操作,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实验仪器结构特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操作时,对每一过程都要作出暗示,让学生产生这是求知的秘诀这一想法。
三、好动
好动是初中学生一大特征,学生的认识,主要以直观为主,他们获得新知常借助于具体实践经验。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形式。
当教师演示一些有趣实验,特别离学生生活较近的实验时,总有不少人跃跃欲试。在上“大气压强”一转自http://www.Gwyoo.com课,学生看完阅读材料中的关于“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后,不少学生对小小的半球威力这么大感到不可理解。问:“我们为什么能生活在大气之中?”为了澄清学生心中的迷雾,我展示了一个模拟“马德堡半球”,强调这半球比起马德堡半球来小得多。用电动抽气机对半球抽气,让两位女生上讲台。她们用力拉,没有拉开,台下一片哗然。有的女生在嘀咕什么,男生更是不服。有的男生说:“女生力气小,让男生上。”男生们都举手想一展威风。我又让两位小个子男生上台,全班齐喊:“加油!加油!……”结果两位男生还是没拉开,助威声戛然而止,台下又开始不停议论着,有几个顽皮力气大的男生,想上台一显威风。我成全了其中两位,从台下所有学生眼神中,不难看出,都是期待着另一时刻的到来。这两位男生,用力甩一甩双臂,使出全身解数猛拉,在助威声中也没有成功,继续再拉。我提示:“请注意观察。”趁机拧动阀门,突然一个左倒,一个右倾,全班哄堂大笑。幸好有保险绳,否则不堪设想。待安静下来都不吭声,有的挖耳。我问“为什么他能拉开?”认真观察的学生不难答道:“阀门打开,有空气进去……”该项实验、让学生懂得,学习物理观察是多么重要,既要有主次观察,又要耐心细致地操作。
四、好胜
好胜是学生极为宝贵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难解习题、不易做好的实验,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设置一些误区,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跨入。如:1)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2)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3)压力等于重力;4)对物施力,就是做了功;5)平面镜成像,人走向镜面,像变大;6)接上电源,“100W”灯泡一定比“15W”灯泡亮;7)数据处理时,认为保留数字越多越准;8)物理学中,计算时都用“四舍五入法”等。把这些问题,有意识地放在不相关的知识点中,增加题意的隐蔽性,培养学生准确分析能力,利用对上述有关知识反应分出正反两方,举行有序对抗,视其论战情况,应适时地“火上浇油”,扩充疑点,扩大争论面。当然,在满足学生好胜心的同时,要进行正确引导,达到高潮后,在乐趣中引出正确结论,分出胜负,各有所得,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心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