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重庆市地质遗迹保护与研究实验室化石修复中心,3只气势恢宏、高昂头颅、1:1等比例复原的恐龙化石摆在场地中央。它们似乎为我们还原了恐龙时代的震撼,诉说着远古时代地球的奥秘与生物的神奇。
让这些恐龙化石开口“说话”的,是由40人组成的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这些地质工作者们5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寻着恐龙化石,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
作为该研究院的领头人,代辉5年内参与了所有发掘工作,用一个个化石成果诠释了“地球曾经的老大”恐龙的前世今生。
误打误撞“闯”入古生物学
1987年在湖北出生的代辉,是目前重庆市最年轻的古生物学专业博士。
为何会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选择如此冷门的专业,这还要从代辉大学本科时说起。
2006年,代辉考进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以为进了好大学,学的又是具有“广适性”的材料科学,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可临近毕业时,代辉遭遇了猝不及防的打击。
大三时,代辉信心满满走进学校双选会,想了解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可结果却让代辉傻了眼:他所学的专业,用人单位兴趣平平,即便有兴趣的,都是一些小型企业,这让代辉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让代辉内心有了继续深造的打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代辉了解到古生物学这个专业,它属于地质学二级学科,而地质学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牌专业,当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属于高薪行业疯抢的对象。
代辉当即决定报考古生物学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读硕期间,成绩拔尖的代辉,又直接被推荐硕博连读。
读书的日子里,代辉十分重视研究工作。2012年,代辉先后两次到重庆綦江做恐龙足迹研究。通过细致的测量、拍照、取样、记录,他在几十个日夜里用粉笔勾勒出恐龙足迹的轮廓,为后期在室内进行详细测量和绘制足迹分布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实的研究成果,也让代辉的博士论文一气呵成——那一届古生物学专业顺利毕业的博士生仅有两人,代辉便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误打误撞,代辉“闯”入古生物学这一领域。他的求学路在外人看来好似一帆风顺,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和失望后迎来的。
“寻龙”路上不停歇
2015年,27岁的代辉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后,经导师推荐,来到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
到单位没多久,代辉就编制完成《重庆市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6-2020)》,并成功申报重庆市首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正当代辉思考着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时,机会竟主动找上了门。
2015年初,18岁的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钢厂村村民周政,在带狗放牛时,小狗不经意间刨出了几截粗壮的“骨头”。
意识到不同尋常后,周政当即上报,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等单位迅速前往现场调查,由此揭开了云阳恐龙化石神秘的面纱。
随后,原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立即委派208地质队,开展研究保护工作。
作为208地质队恐龙化石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代辉当仁不让接下重担,迅速奔赴现场。
彼时,在云阳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是零星出土、支离破碎的,需要团队从杂乱纷繁的化石中去寻觅证据,从蛛丝马迹中探寻恐龙化石分布的范围与数量。
代辉和几位负责野外搜寻的同事,每天如同福尔摩斯一般,进行着寻骨追踪。
背着大包、头戴安全帽、拿着图纸和笔、扛着仪器设备,代辉和同伴们对照着云阳县的区域地质图,踏遍了每个山头和村落。
当时正值隆冬,代辉的脸常常被大风刮得生疼。为方便化石挖掘工作,代辉团队直接住在农户家,夜晚常常被冻醒。
经过努力发掘,云阳恐龙化石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这片发现零星化石的区域竟然曾经是一个恐龙窝!
代辉将恐龙窝分为数个区,分布沿地层走向横跨云阳的普安、新津、龙角、故陵4个乡(镇),长度达18公里。
2017年上半年,1区发掘形成了长达150米的化石墙,犹如一幅侏罗纪画卷。
恐龙化石墙面世后不久,比化石墙所在的沙溪庙组地层更古老的新田沟组地层又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让代辉激动万分,他敏锐地感觉到,“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代辉带着这些化石,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在导师徐星工作单位附近住下。
白天与导师一起研究和记录,晚上回酒店奋笔疾书研究成果。
根据化石总体特征,代辉初步判断该恐龙为基干坚尾龙类,但究竟是新的属种还是应归入之前发现的属种,必须要对全世界同一时期的同类恐龙进行逐一对比。
经过对锥体的形态、神经棘特征等进行大量对比研究,以及对化石标本上的微小结构和特征细节进行描述,2020年初,代辉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上发表了《中国重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可能为巨齿龙超科的一兽脚类恐龙新材料及其对早期坚尾龙类演化的意义》一文,“普安云阳龙”这个新属种恐龙由此正式发现和命名。
传承让恐龙研究永远常青
余海东、谭超、李宁、王荀仟、肖明、周羽漩、胡海虔……这些全是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的地质工作者。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曾经的青涩少年,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术研究员,团队也从过去的默默无名,到如今在全国打响名号。
这离不开代辉对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重视。
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谭超就来到研究院工作。初出茅庐的他,负责云阳恐龙化石群的前期化石露头调查工作,每天满山遍野地找点、挖坑,寻找恐龙化石分布地层层位。
代辉把谭超的用心工作看在眼里,但也急在心里。
因为和其他工作相比,化石研究不仅要有前期的探寻,还要把文章写出来,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枯燥,很容易让人放弃。
如果谭超只能做前期工作,不能做后期研究,那对谭超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阻碍。
为此,代辉语重心长对谭超说:“我认可你现在的工作,但这远远不够。做古生物研究,要志向高远,要让自己有一个很高的目标,比如要做到业界的什么程度,而不能只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应该深入挖掘自己的研究成果,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听完代辉一席话,谭超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提升的方向。
随后,采集整理鉴定、查询论文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谭超在代辉的指导下,开始走上了真正的科研之路。如今的谭超,已能独立发表论文。
为壮大科研队伍,代辉还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引进了师弟胡海虔。作为胡海虔的师兄,代辉对胡海虔相当了解,胡海虔所学的专业,恰好能弥补团队在基础地质和沉积学等方面的空白。在代辉的带领下,胡海虔不到2年时间就成了哺乳类方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代辉认为,“师道”的本质不仅在“教”,更在于“育”。恐龙化石研究无涯,传承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研究既永远常新,也永远常青。
如今,在代辉的带领下,团队已经发现2个恐龙新属3个新种——普安云阳龙、磨刀溪三峡龙、普贤峨眉龙。
谈到这些年在古生物学研究上走得如此顺利,代辉直言,这里面不止有团队的努力,更有不少人乃至单位在默默地付出,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支持着重庆古生物工作。“正因他们在前指路,我才能和团队在‘寻龙’路上毫无障碍、全力以赴。”
让这些恐龙化石开口“说话”的,是由40人组成的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这些地质工作者们5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寻着恐龙化石,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
作为该研究院的领头人,代辉5年内参与了所有发掘工作,用一个个化石成果诠释了“地球曾经的老大”恐龙的前世今生。
误打误撞“闯”入古生物学
1987年在湖北出生的代辉,是目前重庆市最年轻的古生物学专业博士。
为何会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选择如此冷门的专业,这还要从代辉大学本科时说起。
2006年,代辉考进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本以为进了好大学,学的又是具有“广适性”的材料科学,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可临近毕业时,代辉遭遇了猝不及防的打击。
大三时,代辉信心满满走进学校双选会,想了解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可结果却让代辉傻了眼:他所学的专业,用人单位兴趣平平,即便有兴趣的,都是一些小型企业,这让代辉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让代辉内心有了继续深造的打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代辉了解到古生物学这个专业,它属于地质学二级学科,而地质学又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王牌专业,当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属于高薪行业疯抢的对象。
代辉当即决定报考古生物学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读硕期间,成绩拔尖的代辉,又直接被推荐硕博连读。
读书的日子里,代辉十分重视研究工作。2012年,代辉先后两次到重庆綦江做恐龙足迹研究。通过细致的测量、拍照、取样、记录,他在几十个日夜里用粉笔勾勒出恐龙足迹的轮廓,为后期在室内进行详细测量和绘制足迹分布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扎实的研究成果,也让代辉的博士论文一气呵成——那一届古生物学专业顺利毕业的博士生仅有两人,代辉便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误打误撞,代辉“闯”入古生物学这一领域。他的求学路在外人看来好似一帆风顺,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成功都是在无数次失败和失望后迎来的。
“寻龙”路上不停歇
2015年,27岁的代辉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毕业后,经导师推荐,来到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
到单位没多久,代辉就编制完成《重庆市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6-2020)》,并成功申报重庆市首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
正当代辉思考着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时,机会竟主动找上了门。
2015年初,18岁的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钢厂村村民周政,在带狗放牛时,小狗不经意间刨出了几截粗壮的“骨头”。
意识到不同尋常后,周政当即上报,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队等单位迅速前往现场调查,由此揭开了云阳恐龙化石神秘的面纱。
随后,原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立即委派208地质队,开展研究保护工作。
作为208地质队恐龙化石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代辉当仁不让接下重担,迅速奔赴现场。
彼时,在云阳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是零星出土、支离破碎的,需要团队从杂乱纷繁的化石中去寻觅证据,从蛛丝马迹中探寻恐龙化石分布的范围与数量。
代辉和几位负责野外搜寻的同事,每天如同福尔摩斯一般,进行着寻骨追踪。
背着大包、头戴安全帽、拿着图纸和笔、扛着仪器设备,代辉和同伴们对照着云阳县的区域地质图,踏遍了每个山头和村落。
当时正值隆冬,代辉的脸常常被大风刮得生疼。为方便化石挖掘工作,代辉团队直接住在农户家,夜晚常常被冻醒。
经过努力发掘,云阳恐龙化石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这片发现零星化石的区域竟然曾经是一个恐龙窝!
代辉将恐龙窝分为数个区,分布沿地层走向横跨云阳的普安、新津、龙角、故陵4个乡(镇),长度达18公里。
2017年上半年,1区发掘形成了长达150米的化石墙,犹如一幅侏罗纪画卷。
恐龙化石墙面世后不久,比化石墙所在的沙溪庙组地层更古老的新田沟组地层又发现了恐龙化石。这让代辉激动万分,他敏锐地感觉到,“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代辉带着这些化石,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在导师徐星工作单位附近住下。
白天与导师一起研究和记录,晚上回酒店奋笔疾书研究成果。
根据化石总体特征,代辉初步判断该恐龙为基干坚尾龙类,但究竟是新的属种还是应归入之前发现的属种,必须要对全世界同一时期的同类恐龙进行逐一对比。
经过对锥体的形态、神经棘特征等进行大量对比研究,以及对化石标本上的微小结构和特征细节进行描述,2020年初,代辉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上发表了《中国重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可能为巨齿龙超科的一兽脚类恐龙新材料及其对早期坚尾龙类演化的意义》一文,“普安云阳龙”这个新属种恐龙由此正式发现和命名。
传承让恐龙研究永远常青
余海东、谭超、李宁、王荀仟、肖明、周羽漩、胡海虔……这些全是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的地质工作者。
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们从曾经的青涩少年,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术研究员,团队也从过去的默默无名,到如今在全国打响名号。
这离不开代辉对208地质队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重视。
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谭超就来到研究院工作。初出茅庐的他,负责云阳恐龙化石群的前期化石露头调查工作,每天满山遍野地找点、挖坑,寻找恐龙化石分布地层层位。
代辉把谭超的用心工作看在眼里,但也急在心里。
因为和其他工作相比,化石研究不仅要有前期的探寻,还要把文章写出来,得到同行的认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也非常枯燥,很容易让人放弃。
如果谭超只能做前期工作,不能做后期研究,那对谭超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阻碍。
为此,代辉语重心长对谭超说:“我认可你现在的工作,但这远远不够。做古生物研究,要志向高远,要让自己有一个很高的目标,比如要做到业界的什么程度,而不能只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工作任务,应该深入挖掘自己的研究成果,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听完代辉一席话,谭超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提升的方向。
随后,采集整理鉴定、查询论文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谭超在代辉的指导下,开始走上了真正的科研之路。如今的谭超,已能独立发表论文。
为壮大科研队伍,代辉还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引进了师弟胡海虔。作为胡海虔的师兄,代辉对胡海虔相当了解,胡海虔所学的专业,恰好能弥补团队在基础地质和沉积学等方面的空白。在代辉的带领下,胡海虔不到2年时间就成了哺乳类方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代辉认为,“师道”的本质不仅在“教”,更在于“育”。恐龙化石研究无涯,传承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研究既永远常新,也永远常青。
如今,在代辉的带领下,团队已经发现2个恐龙新属3个新种——普安云阳龙、磨刀溪三峡龙、普贤峨眉龙。
谈到这些年在古生物学研究上走得如此顺利,代辉直言,这里面不止有团队的努力,更有不少人乃至单位在默默地付出,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支持着重庆古生物工作。“正因他们在前指路,我才能和团队在‘寻龙’路上毫无障碍、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