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德育?如果非要用框框架架的文字理论来理解它的话未免太过于空泛了。对德育的理解有很多,康有为执笔写下:“蒙养之始,以德育为先。”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赫尔巴特的理解:“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德育乃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前段时间,媒体曝光了一起中小学生在校内群殴的视频,看着这类校园暴力的发生引起了我对德育教育的沉思。为何现今的校园暴力案屡屡发生,多不胜数?这是学生自身价值观的缺失,没有得到完善的德育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更加希望以音乐作为辅助,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歌一曲,它是一种美育的体验享受和精神的食粮,需要教者深入地了解音乐背景以及内部结构,挖掘素材,通过技巧上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德育渗透。至于如何完成音乐教学与德育渗透工作的巧妙融合,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音乐内容理解通透,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其进行过滤和沉淀,再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
音乐是一个用声音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首先接触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快乐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一样具有感染心灵的能力,甚至以音乐为媒介借物抒情。比如《梧桐树》这首美声歌曲,歌曲的主角顾名思义就是梧桐树。梧桐,高大魁梧,树干无节,向上直升,高擎着翡翠般的碧绿巨伞,气势昂扬,实为树木中之佼佼者。正因为丰茂挺拔的气势,它自古就被看重,在古人笔下的梧桐还经常与凤凰相联系,鸟中之王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树上,突显出梧桐地位之高贵。《诗经》里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意思是梧桐生长的茂盛,引得凤凰啼鸣。因此,才会有今人常说的:“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吉祥语,梧桐就更是祥瑞的象征了。但恰恰相反的是,《梧桐树》一曲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喜悦祥瑞,而是凄美婉转。它告诉我们音乐的元素不仅仅只有旋律,还可以包含文学语言。也由于梧桐树落叶乔木的属性,让我们一提起梧桐就少不了落叶的感觉,从而在歌曲中透着淡淡的落寞和忧伤。通过对比,我更深地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再加入我自身的情感领悟和具体感受,才能传达出形象生动的知识体会,让学生不单从理性上而更多是从情感上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二、在学习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
不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陶冶情操。这个作用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素养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学习一段节奏时,轻快的节奏能给人愉悦轻松之感;如若是一段沉重缓慢的节奏,我们的感受就会有较大的落差。在我的理解中,音乐更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倾向:当我们想要表现积极向上的乐章时,会运用声调较高,音色较清脆的乐器来演奏;相反如果需要渲染消极之乐时,就会运用音色低沉的乐器来表现。音乐是一种灵动,它甚至可以极致地表现出人的情感,它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还培养学生以美的角度去欣赏事物,有了对美的感知,就能更好地判断是非黑白,这就使道德修养提高了。为什么人们心中的白天鹅是美好善良的化身?我们怎么知道暴风雨的来临预示着厄运和战争?是音乐形象的塑造,推动人脑对事物的联想,形成固定独立的认知,这就是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中接受德育渗透的过程。
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这段耳熟能详的歌词出自红歌《在灿烂阳光下》。它唱出了每一颗紧系祖国的心,饮水思源,施恩勿忘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就以我对歌曲《黄河颂》进行备课的过程作为例子,这首歌曲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整首歌的基调澎湃昂扬,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不仅使学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更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达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的。除了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我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黄河真图以及音乐片段供学生欣赏,希望通过声色之感染,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这些就是我对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理解。音乐教育是一个不断培养创造综合型人才的过程,二十一世纪不仅需要有能力,更倡导德才兼备。我定尽我所能,努力培育栋梁,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一、把音乐内容理解通透,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对其进行过滤和沉淀,再通过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
音乐是一个用声音进行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加入很多自己的理解。首先接触一首音乐作品,无论是快乐的音乐还是悲伤的音乐,都一样具有感染心灵的能力,甚至以音乐为媒介借物抒情。比如《梧桐树》这首美声歌曲,歌曲的主角顾名思义就是梧桐树。梧桐,高大魁梧,树干无节,向上直升,高擎着翡翠般的碧绿巨伞,气势昂扬,实为树木中之佼佼者。正因为丰茂挺拔的气势,它自古就被看重,在古人笔下的梧桐还经常与凤凰相联系,鸟中之王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树上,突显出梧桐地位之高贵。《诗经》里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意思是梧桐生长的茂盛,引得凤凰啼鸣。因此,才会有今人常说的:“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的吉祥语,梧桐就更是祥瑞的象征了。但恰恰相反的是,《梧桐树》一曲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喜悦祥瑞,而是凄美婉转。它告诉我们音乐的元素不仅仅只有旋律,还可以包含文学语言。也由于梧桐树落叶乔木的属性,让我们一提起梧桐就少不了落叶的感觉,从而在歌曲中透着淡淡的落寞和忧伤。通过对比,我更深地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再加入我自身的情感领悟和具体感受,才能传达出形象生动的知识体会,让学生不单从理性上而更多是从情感上表现音乐、理解音乐。
二、在学习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
不同的音乐能够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能够陶冶情操。这个作用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音乐素养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学习一段节奏时,轻快的节奏能给人愉悦轻松之感;如若是一段沉重缓慢的节奏,我们的感受就会有较大的落差。在我的理解中,音乐更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倾向:当我们想要表现积极向上的乐章时,会运用声调较高,音色较清脆的乐器来演奏;相反如果需要渲染消极之乐时,就会运用音色低沉的乐器来表现。音乐是一种灵动,它甚至可以极致地表现出人的情感,它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还培养学生以美的角度去欣赏事物,有了对美的感知,就能更好地判断是非黑白,这就使道德修养提高了。为什么人们心中的白天鹅是美好善良的化身?我们怎么知道暴风雨的来临预示着厄运和战争?是音乐形象的塑造,推动人脑对事物的联想,形成固定独立的认知,这就是在欣赏和学习音乐中接受德育渗透的过程。
三、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
“从小爷爷对我说,吃水不忘挖井人。”
“曾经苦难才明白,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
这段耳熟能详的歌词出自红歌《在灿烂阳光下》。它唱出了每一颗紧系祖国的心,饮水思源,施恩勿忘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强调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是教育发展的主流。就以我对歌曲《黄河颂》进行备课的过程作为例子,这首歌曲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整首歌的基调澎湃昂扬,它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不仅使学生领略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更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达到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目的。除了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我还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黄河真图以及音乐片段供学生欣赏,希望通过声色之感染,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这些就是我对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理解。音乐教育是一个不断培养创造综合型人才的过程,二十一世纪不仅需要有能力,更倡导德才兼备。我定尽我所能,努力培育栋梁,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