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散文有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等特点,散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文章从散文的背景、结构、语言、情感等几方面出发对散文教学设计进行研讨。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文本研读
关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学、文章学、语言学学界各有说法。刘锡庆教授曾对散文这样界定:“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由此观之,散文应该具有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将“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复强化,但真正的散文经典往往是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的,这是封闭的“神”所无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散文概览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古而有之,或骈赋碑铭,或序跋笺疏,或奏议策论,或题款尺牍,皆洋洋洒洒,读来朗朗如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壮观。较之古代散文,近现代散文作为教学“例子”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比重还偏大些。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篇目来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如毕淑敏、余秋雨、张抗抗等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虽几经修订却仍被作为保留篇目,可见其价值并没有褪色。由于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选文也考虑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选入的散文作品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可以进行审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应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设计理论上来。R.M.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和系统过程”,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自1987年钟启泉等教育学界人士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上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也相应丰富起来,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影响深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在学生习得性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那种教师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 和“讲什么”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 计划) 活动,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或者说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三、文本研读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散文,是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性表达,有着思维的广度与阔度,对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自由,值得我们对其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故而我们在散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兼顾散文多元化的特点进行文本探讨。
(一)亲近作者及其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心雕龙》中关于情随事迁的说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闲谈的桥梁,走进作者及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是品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创作之初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与读者如朋友般闲谈的结果,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将散文比喻为与朋友的闲谈、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文革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与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萝花花开花败的心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父亲的来信那一段:“我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22年前写的《背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解读,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鲁迅写《风筝》,文章中写“精神的虐杀”一事是否有资料佐证,这些都需要回归作者的时空,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些散文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在作品当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表达的是作者或憎或爱、所思所想,或慨叹命运,或追问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思,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个体情怀性可以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内心的共鸣。
(二)个性表达,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创作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在其结构的精妙。如对“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但奇怪的是,参观了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之后,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蜜蜂赋予其人格化,让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为题,开头点出了父亲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写父亲送别儿子的背影,而是先从徐州、扬州、南京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籍、还了亏空等等悲凉之事,时间由远及近,且多次蕴酿悲凉的气氛,由此铺垫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细腻的笔触里,作者对父亲的真情实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特别是后两处将父爱子,子惜父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写作结构可谓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三)自由抒发,咀嚼语言的不寻常味道
散文的语言是闲散悠闲、灵活自由的,细细咀嚼,会有不同寻常的味道。如《散步》中开篇即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每个人的后面加顿号,而使用的是逗号,这是怎样的情感抒发?我们知道,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其主语是要分开的,用逗号就更能突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显现了人见中年,责任重大,这也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笔。就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还有《背影》中的语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作者为什么要突出“他给我做的”?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气息不浓的场景写得轻盈而欢快,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个“卧”字将济南雪景图写“活”了。
(四)情感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蕴含着“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绵绵情感。散文教学设计应该从散文的情与境出发,让学生仔细品读其中情感。但现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学设计往往乐于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作教学延伸,品读作者的感情,这种“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课文之外”,“走到了语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记叙类散文,要把握文章叙述时间、地点的转换及其串连的线索;抒情类散文,要把握文章优美意境的书写,从文字中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吟诵涵咏就应该出现在教学设计当中;哲思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与理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文学理论关注接受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强调读者的个性化创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并不是单纯对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图的传递,而是对散文个性化表达的再创造。对散文文本的探讨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期待来日再述。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
[2]乌美娜. 教学设计模式简述[ J] . 外语电化教学, 1987, ( 2) .
[3]钟启泉. 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宁. 谁是教学设计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关键词】散文;教学设计;文本研读
关于散文的界定,在文学、文章学、语言学学界各有说法。刘锡庆教授曾对散文这样界定:“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主要用来表现个性,抒发感情,描绘心态的艺术短文,即谓之散文。”由此观之,散文应该具有个性化、自由化、情感化等特点。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向东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将“形散而神不散”奉为散文的唯一特征并反复强化,但真正的散文经典往往是主题多元、情感复杂、结构开放、形式多样、叙述角度多变的,这是封闭的“神”所无法囊括的。
一、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散文概览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古而有之,或骈赋碑铭,或序跋笺疏,或奏议策论,或题款尺牍,皆洋洋洒洒,读来朗朗如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谓蔚为壮观。较之古代散文,近现代散文作为教学“例子”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比重还偏大些。
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篇目来看,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代的气息,如毕淑敏、余秋雨、张抗抗等具有浓厚的当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出现在语文教材中。另外,人教版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朱自清的《春》、《背影》等,教材虽几经修订却仍被作为保留篇目,可见其价值并没有褪色。由于中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强,选文也考虑了学生这方面的特点,选入的散文作品相对而言通俗易懂,文质兼美,有很强的可读性,同时可以进行审美熏陶和情感陶冶。
二、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呢?我们应先将目光聚焦在教学设计理论上来。R.M.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计划教学系统和系统过程”,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自1987年钟启泉等教育学界人士相继引进和介绍了国外的教学设计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上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也相应丰富起来,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影响深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是: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在学生习得性经验基础上进行意义构建,那种教师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如何讲” 和“讲什么”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 计划) 活动, 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或者说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三、文本研读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散文,是真实生活感受的艺术性表达,有着思维的广度与阔度,对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自由,值得我们对其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故而我们在散文教学设计时应该兼顾散文多元化的特点进行文本探讨。
(一)亲近作者及其与众不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文心雕龙》中关于情随事迁的说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文本是作者与读者的闲谈的桥梁,走进作者及其相关的创作背景是品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散文在创作之初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笔端流淌出来的是作者与读者如朋友般闲谈的结果,鲁迅、周作人等文学大家将散文比喻为与朋友的闲谈、漫步,倒也是恰如其分。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宗璞和她的家人在文革中受到的不公待遇,不了解她与小弟的感情,又怎么能感受作者看到紫藤萝花花开花败的心境?读朱自清的《背影》,读到父亲的来信那一段:“我身体尚好,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痛楚是什么?1947年,朱自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22年前写的《背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解读,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创作动机。鲁迅写《风筝》,文章中写“精神的虐杀”一事是否有资料佐证,这些都需要回归作者的时空,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些散文写真人、记真事、抒发真情实感,在作品当中留露出的情感具有个体性,表达的是作者或憎或爱、所思所想,或慨叹命运,或追问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出对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对生命意义的寻思,让读者回味无穷,这种个体情怀性可以直击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内心的共鸣。
(二)个性表达,品味多元形式
散文的创作形式多样、百花齐放,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体现在其结构的精妙。如对“蜜蜂”的塑造,作者在第一段道出“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但奇怪的是,参观了荔枝林里的养蜂场之后,作者对蜜蜂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在文章最后,作者写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将蜜蜂赋予其人格化,让我们从中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蜜蜂精神。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以“背影”为题,开头点出了父亲的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作者却没有直接写父亲送别儿子的背影,而是先从徐州、扬州、南京开始,写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变卖典籍、还了亏空等等悲凉之事,时间由远及近,且多次蕴酿悲凉的气氛,由此铺垫出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和离别时的背影,细腻的笔触里,作者对父亲的真情实感呼之欲出。文章四次写背影,特别是后两处将父爱子,子惜父的深情写得淋漓尽致,其写作结构可谓浑然一体,无懈可击。
(三)自由抒发,咀嚼语言的不寻常味道
散文的语言是闲散悠闲、灵活自由的,细细咀嚼,会有不同寻常的味道。如《散步》中开篇即写了一家四口在田野里散步:“我们一家在田野里散步,我和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在这里,作者并不是在每个人的后面加顿号,而使用的是逗号,这是怎样的情感抒发?我们知道,每个逗号都是一个分句,其主语是要分开的,用逗号就更能突出了每一个家庭成员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也显现了人见中年,责任重大,这也为后文“走大路、走小路”的分歧作下伏笔。就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还有《背影》中的语言也是值得玩味的,“我把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在座位上。”作者为什么要突出“他给我做的”?
《济南的冬天》是写景的大作,老舍可以把生命气息不浓的场景写得轻盈而欢快,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古老的济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个“卧”字将济南雪景图写“活”了。
(四)情感倾泄,感悟境中情
散文作品里蕴含着“人、事、景、物、情、理”,使得其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景中有情,情寓景中,境中有情,情由境生”的绵绵情感。散文教学设计应该从散文的情与境出发,让学生仔细品读其中情感。但现在有不少的散文教学设计往往乐于借助于课文中的语句作教学延伸,品读作者的感情,这种“走到作者之外”,“走到了课文之外”,“走到了语文之外”,“走到了人文之外”,于是“把语文上成了非语文”的方式是要避免的。
当然,不同类型的散文也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记叙类散文,要把握文章叙述时间、地点的转换及其串连的线索;抒情类散文,要把握文章优美意境的书写,从文字中品读作者的喜怒哀乐,吟诵涵咏就应该出现在教学设计当中;哲思类散文,要把握作者的情与理的表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文学理论关注接受主体对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强调读者的个性化创造。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并不是单纯对散文本身或作者意图的传递,而是对散文个性化表达的再创造。对散文文本的探讨从散文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是不够的,还需要根据特定的散文进行文本解读,期待来日再述。
参考文献:
[1]韩向东.找回失落的文体个性——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教学思路[J]语文建设,2008.1
[2]乌美娜. 教学设计模式简述[ J] . 外语电化教学, 1987, ( 2) .
[3]钟启泉. 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课题[ J ] . 教育研究, 1987, ( 7) .
[4]裴新宁. 谁是教学设计者? [ J] . 全球教育展望, 2003, ( 5) :69- 7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荣生.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