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好的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本文提出了几种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情境创设 尝试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积极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以下是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趣味实验,酝酿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物理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如在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用力向下吹漏斗下方的乒乓球,只看到乒乓球在旋转而不掉下来。再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先让两个大力气的学生对拉马德堡半球,没拉开,再加两个同学还是没拉开,又增加两个同学,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济于事。这时我悄悄打开气阀,对着马德堡半球吹了口气,就像变戏法似的两手轻轻一拉,球竟打开了,同学们满脸惊讶。对于物理实验这些奇怪的现象,必然会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主动探索。
二、物理史学,触发情境
有位教育家说:“故事是孩子们的第一需要。”物理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在讲“人眼看不见的光”时,讲述了德国物理学家发现紫外线的经历,特别是他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这不仅加深了紫外线存在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实验作风。再如,讲“从粒子到宇宙”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观看科学家的照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培养探究精神。
三、口诀汇编,丰富情境
口诀记忆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让课堂有声有色,使学生百听不厌。例如在“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它编成口诀:“天平放置要水平,游码位‘0’再调平。天平平衡勿移动,两盘对调不可行。提取砝码用镊子,物码左右两盘清。移动游码看指针,指针指零示平衡。示数包含两项值,两值相加便完成。”这不仅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实际,设置情境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把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作为学生认识的一个大背景、大舞台,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听说过,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点燃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水循环”中水污染时,以沭河被污染为例:沭河原是鱼虾成群、清澈见底的一条河,现在被一些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不但鱼虾全无,连两岸的人们饮水都成了问题。用这样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推动学生思维的涟漪,引起他们无穷的遐想和追求,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推动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建知识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讲“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这一知识点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香水在讲桌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就会清香扑鼻。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这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确实不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做出正确的解释。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物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应当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六、利用游戏,营造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组织学生利用投影仪的光来表演手影游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不同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情境创设 尝试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积极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以下是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
一、趣味实验,酝酿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物理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如在探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用力向下吹漏斗下方的乒乓球,只看到乒乓球在旋转而不掉下来。再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时,我先让两个大力气的学生对拉马德堡半球,没拉开,再加两个同学还是没拉开,又增加两个同学,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济于事。这时我悄悄打开气阀,对着马德堡半球吹了口气,就像变戏法似的两手轻轻一拉,球竟打开了,同学们满脸惊讶。对于物理实验这些奇怪的现象,必然会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主动探索。
二、物理史学,触发情境
有位教育家说:“故事是孩子们的第一需要。”物理教材中的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物理学家的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生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在讲“人眼看不见的光”时,讲述了德国物理学家发现紫外线的经历,特别是他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这不仅加深了紫外线存在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实验作风。再如,讲“从粒子到宇宙”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观看科学家的照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激发斗志,培养探究精神。
三、口诀汇编,丰富情境
口诀记忆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让课堂有声有色,使学生百听不厌。例如在“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它编成口诀:“天平放置要水平,游码位‘0’再调平。天平平衡勿移动,两盘对调不可行。提取砝码用镊子,物码左右两盘清。移动游码看指针,指针指零示平衡。示数包含两项值,两值相加便完成。”这不仅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实际,设置情境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把整个社会生产生活作为学生认识的一个大背景、大舞台,为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听说过,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点燃思想的火花。例如在讲“水循环”中水污染时,以沭河被污染为例:沭河原是鱼虾成群、清澈见底的一条河,现在被一些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不但鱼虾全无,连两岸的人们饮水都成了问题。用这样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推动学生思维的涟漪,引起他们无穷的遐想和追求,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推动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建知识的重要成分。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讲“分子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中”这一知识点时,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香水在讲桌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就会清香扑鼻。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这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的学生来说,确实不能自通。但教师只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并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就会做出正确的解释。无疑,这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习物理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应当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六、利用游戏,营造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进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孩子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组织学生利用投影仪的光来表演手影游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课堂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不同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设出适合学生而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廖伯琴.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