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今纷繁昌盛的年代,茶馆已不是过去单独为饮茶而设。各种茶馆的主人,为更好地经营所拥有的一席之地,从装饰装修到品茶器皿,各显风格、独具魅力。装饰装修风格的迥异,已形成体现社会四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遍及大江南北。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清净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饮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茶馆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根源。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当时出现的茶馆是专供人们喝茶歇息之用。在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至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历史。
老北京的茶馆更是遍及京城南北,各种茶馆既有不同的装饰风格,又有浓郁现代商务功用。老北京的茶馆饮茶或许只是媒介,听评书、商务洽谈才是主要内容。北京的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化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可谓老少皆宜。
历史的印证——老舍茶馆
在北京,一提及茶馆,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老舍茶馆。它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名作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在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老舍茶馆,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还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以及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提供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休闲场所。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独享或与好友品味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那是无法言喻的惬意。
老舍茶馆地处寸土寸金之地的前门,内部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陈设古朴、典雅,京味十足。茶馆的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提供的服务品种比较齐全。
老舍茶馆的一楼大厅,在简约流畅的现代装饰装修风格布局中,融合了诸多古典、民俗元素,入门时的屏风采纳了皇宫顶部的图案,舞台的背景为四合院屋顶俯视图,从包间、雅座到散台的独特设计,配合着灯光效果,使这“大茶馆”颇具小剧院的感觉,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宣南文化,回廊则成了展示老北京民俗的长卷,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行八作,摔跤、中幡、京韵大鼓等泥塑大师的巨作将老北京点滴的市井生活活灵活现地拉到了您面前。眼里欣赏着民间剪纸、皮影、鬃人、京剧人物等装饰宣南文化的艺术精品,耳畔则回响着胡同里走街串巷、由远渐进或由近渐远的买卖吆喝声。城南旧事的真实场景和浓浓的京味情调无不体现着老北京久远历史中那集百姓、士大夫、皇亲国戚的生活百态。
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枕石,俗称门礅。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则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老舍茶馆门口的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显眼。
进入大门,迎面是一面独立的墙体影壁,也叫独立影壁。独立影壁的下部设须弥座,顶部是屋顶,墙体的中部被叫做影壁心,其花纹图案有多种变化,老舍茶馆影壁的砖雕花色有钩子莲、凤凰牡丹、荷叶莲花、松竹梅等。还有整面影壁为砖雕的一幅画面,内容为花卉、松鹤等吉祥图案。
从一楼沿木制金边雕漆台阶而上,整体尽显皇家的贵气。其装饰以红、金为主色调,撷取藻井、龙柱以及超宽、超高的中式门扇等皇家建筑元素作装饰,盘龙点凤,营造出皇廷宫苑高雅与富贵的氛围。木制台阶两边的围栏,用大量的红金色色彩装饰,每柱的顶端,雕刻有金黄色蹲狮像,突显皇廷宫苑的富贵迤丽;台阶的折返处,塑有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那慈祥的双目,似乎时刻在警示世人:和善待人、静心饰物。以“四季平安”、“吉祥”、“如意”、“金玉满堂”、“风调雨顺”为名的五个包间内,古典红木家具配上名人字画、绿植花卉,让人充分体验到皇家般尊贵的同时又不失舒适与惬意……
2003年9月20日为纪念金中都建立850年,宣武区政府在宣武区滨河公园内原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设立“北京建都纪念阙”。阙高12米,主体结构为青铜材质,由四根方柱撑起,寓意“天圆地方、维系中央、四季平安”。阙的顶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斗拱造型。纪念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金代文物座龙的仿制品,象征着吉祥。基座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具有装饰和象征的作用。老舍茶馆的纪念阙是依照原物按4:3比例于2008年4月26日复制建成的。
老舍茶馆的瓮城浮雕,原位于北京崇文区西北部的正阳门箭楼,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楼。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茶馆三楼还建有一座四合院,茶院内独具匠心地穿插了江南的亭台风韵,各个茶室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增添了空间的朦胧感。小小的院落中,花鸟鱼虫一应俱全,绿茵点点,芳草依依,宛若桃源一般在都市的喧嚣中保持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与闲适……
老舍茶馆饮茶主要在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特色。
皇城根下的浪漫神话——五福茶艺馆
在阜外大街,有一取名五福的茶艺馆,馆内面积不大,但蕴含的故事却丰富而浪漫。门额使用黄底黑字的“五福茶艺馆”灯箱分外显眼,旁有“五福茶道”的企业标识。明黄底色为古代君王所专用,体现出五福茶艺馆的雍容华贵,再配以店内古朴的装修装饰,比如对联、宫灯、折扇的点缀形成了华丽、典雅、宁静、肃穆的“五福”形象。
何谓“五福”呢?“五福”寓意取自中国人古老的信奉“人有五福”之说,即“康宁、富贵、好德、长寿、善终”。今有“知福、幸福、惜福、享福、造福”之意。“五福”或许是北京茶艺的代表,其有别于传统茶馆,也不同于日本茶道,而是从南方工夫茶演进而来,创出了其独特的“五福茶艺”。
步入五福茶艺馆内,那沉沉的古木色与淡淡的轻紫色装饰,氲洇着一派祥和、华贵和高雅,富丽和雍容,却清秀不减,而且处处透着精致。循着窗下的红木桌椅,一落座,就仿佛触到久远的气息,从古朴又浑然的色泽里,从敦厚而圆润的纹理中,不显山不露水地彰显着尊贵。
一道矮矮的石栏,使屋内平添了几分浑厚和大气。茶馆不大,也没有一般饮茶场合常见的熙攘与热闹,倒真正符合它“清茶馆”的定位。来喝茶的也许不都是为了茶,但不管怎样,既循着茶香而来,生意也好,公务也罢,能共聚斗室就是一种缘分。听讲论辩、把盏说茶的意兴总是难免,三杯两盏清茶,只言片语心声,气氛有一种微妙的融洽。
沿石廊漫步,仿佛进入一座浓缩精巧的花园,那一株株花草,一副副精美的对联,石廊边的涓涓溪流,似倾诉着每一位来宾熟悉或陌生的心声。在石廊的左侧,有一古木雕刻的保骨架,架上摆放着足有几百把各具工艺的茶壶,听馆内负责宣传的张小姐介绍,那是他们茶馆会员存放的自备壶!由此可见,五福茶艺馆对每位客人的悉心服务。
在五福茶艺馆的每一间包房饮茶,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柔和的灯光、温暖的纱帘、暖色调的装饰、悬挂式的筒灯、高高的木质藤椅、米黄色的粉饰墙壁,着实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
有一包房的墙中央,悬挂着一幅西北少女梳妆发髻的画面,一身大红绣有喜鹊的棉布衣裤,坐在贴有牡丹花图案的红墙纸炕沿,那种羞涩、那种纯朴、还有那双绣花鞋,仿佛演绎的一首首爱情民歌,让我心潮澎湃,耳际似不时回绕着美丽少女独自一人站在村头的土包上,天籁般地唱着“想亲亲想的我那个吆,那个心啊心如刀绞……”
或许是各种茶香的熏陶,我依然愿意小坐独斟,点一道熟悉的铁观音或龙井,简简单单一把陶壶、一只茶杯,带着点随意和慵懒,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融化在茶香中,任炉烟袅袅,任思绪万千。不知因哪个细节,把那些久远的往事就不能自己地纷至沓来,神思也就深了又深,不觉中走进悠长的慢慢历史长河中……
其实老北京人喝茶,一般用大的陶瓷缸子喝,或者用一把小泥壶直接喝。一撮茶叶,倒上满满一缸子水,从早喝到晚,茶水早就没味了,却还贪恋喝的过程。似乎并不是为了喝茶,而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
茶在年轻一辈人眼里,是属于父辈的,属于民间的。在古老的红墙之下,披着晴朗的秋阳,一把摇椅,一只泥壶,眯着眼睛,啜茶、聊天,回忆往事或者打瞌睡,那种不经意,被此时的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喜欢这种感觉。
更何况五福茶艺馆提倡品原味茶,享受茶的真滋味,也享受泡茶的过程。小壶冲泡,小杯品饮,有别于日本茶道,也不同于中国民间的老北京大碗茶,这似乎是对老北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一种颠覆。因这种颠覆,引发了茶馆装修装饰的独特魅力,也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含蓄内敛、醇正清雅的意义。
茶馆的装饰风格如同一片茶叶在水中慢慢浸润、舒展。
五福茶艺馆的创始人、总经理谭波深知茶艺对一个城市市民道德品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五福茶艺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带着其特有的风采,愈行愈远愈美丽。正如谭波所说:我们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渗透民族文化精髓,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支柱,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振兴传统的饮茶文化。
寄情茶香——邹记普洱茶庄
一个夏日的午后,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我走进马连道南端的邹记普洱茶庄,店头匾额上镶着的“邹记普洱”四个大字从外观看茶庄端庄气势,用木头装饰的门框和墙体,让人感觉走进古老的茶马古道路边的歇息小栈,那种古朴、那种丝毫没有大都市钢筋水泥背后的浮华,给精神实觉慰藉。而迎面扑来的茶香,让室内凉爽的空气倍添惬意。
整个茶舍装修装饰地精巧雅致,足见茶庄主人的贤淑品味。在茶庄大厅左侧墙面,用厚实的木艺装饰着一面载物架,上面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各种普洱茶,整体看来,活像一面普洱博物馆。载物架的正下方,用一顶古老的鼎陈放着云南特有的普洱功夫茶,那颗颗粒粒的普洱功夫茶,仿佛倾诉着茶马古道那厚重久远却并不为人知的历史。鼎的陈旧,让不懂古董的我一直纳闷:如此贵重的东西,怎么如此不经意地放在此处当盛物用器?此结未解。
右侧的墙体,是用砖和木混搭的结构,上面陈列着各式茶壶,大的、小的、细腻的、粗矿的、圆的、方的、扁的,一应俱全,目不暇接。让我最感兴趣的数边上足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桌面厚度达十几厘米的茶桌,茶桌的四周放置四条非常敦实的木头条凳,坐在此桌饮茶,再加美丽可爱的茶艺小姐用娴熟的煮茶、泡茶技艺,真是一种精神最高层面的享受。小姐一边煮茶,一边细致地讲解普洱茶的发展过程和煮茶、泡茶的每一步骤,令你不但感悟茶道的同时,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因平时饮酒,小姐建议多喝熟的普洱茶,对胃有极好的养护作用。于是就给我煮熟普洱的同时,讲解了熟普洱茶的冲泡过程。她建议用紫砂壶比较合适,要注意的就是温度,水温越高越好。好的熟普洱茶泡法不用太讲究,怎么好喝就怎么泡,浓有浓的味道,淡有淡的雅韵。还有涤具温壶、取茶、赏茶、投茶、润茶、冲茶、分茶、品茶等等一系列的程序,仿佛在听天书,有种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经她的一番精工细作,茶汤入口,稍停片刻,细细感受茶的醇度;滚动舌头,使茶汤游过口腔的每一个部位,浸润所有的味蕾,体会普洱茶的润滑和甘厚;入喉时可体悟普洱茶的顺柔和陈韵,这种欲仙的感觉,让我在茶韵中不能自拔。此次饮茶的感悟,或许对于热情、直爽的人,悠闲的喝下午茶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他们比较喜欢一饮而尽的方式;而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人,多半喜欢一些比较新奇的香味,满足其好奇心,或者偏淡雅的茶叶;我想沉稳的人最有品茶的适情雅兴了,他们或许所钟爱的茶叶,一般要香味浓郁,回味悠长。
我不知此茶庄主人吴合对先生属于那种饮茶方式,但对他来说,茶,已是他生活中无法或缺的部分,也是生存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现在,每天随手一支烟、泡一壶茶已成为一种习惯。
天下茶人的春夏秋冬——紫瑞阁
在菜户营西街有一处非常静逸的茶馆,取名紫瑞阁。门脸不大,但一幅“紫气东来盛世昌、瑞添几卷好篇章”的对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如果不是檐头悬挂的两个写有茶的灯笼,我真还没有察觉是一处喝茶的雅居。推门而入,两个大大的雕漆花瓶映入脸帘,沿石径小路前行,一台用整个树根雕刻的茶桌在绿色植被的掩映中静候佳朋的到来。
此茶楼有一长长的走廊,走廊的左右两侧分布着以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命名的包间,包间的门全部用木艺雕刻而成,有方形和圆形,各具一章,精美雅致。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传统与礼俗。 “客来敬茶”敬什么茶?更是有很多的讲究。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优质绿茶采摘上市的季节。紫瑞阁的茶艺师会在以“春”命名的包间为来宾献上一式四季茶“春”的茶艺表演。那浅浅的、淡淡的、嫩嫩的、活活的绿色,象一缕清风吹入你的心田,让你在这喧嚣的都市里寻找到一丝安闲与愉悦。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茶的种类众多,茉莉花茶就是深受欢迎的茶品之一。其药用价值极高,人们常说:“在炎热的夏天,泡饮茉莉花茶有‘鲜明香气凝云液,清澈神情敌病魔’的好处”。此时紫瑞阁的茶艺师会在以“夏”命名的包间向各位展示四季茶中“夏”的茶艺表演,希望将那深夜中悄悄绽放、鲜灵甘美的茉莉花的香气带到你的身边,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一丝清凉,同时洗去一天的烦躁与疲惫。
人生在世,悲喜几多,让我们暂时抛开生命中的牵挂和烦恼,将大自然的恩赐融在一起,放下包袱,静心的去欣赏、品味眼前的这片片曾在高山之上、深谷之间沐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啼虫鸣看似简单的芽叶!它正默默地吐露着她淡淡的绿、轻轻的香……让这清雅的看云观霞的片片茶叶和倾注了茶农心血精心制作成的乌龙茶,带我们进入清凉“秋”的圣地。
在寒冷的冬夜,让我们冲泡上一杯红茶,愿这浓浓的茶香能沁入心田,温暖身心,也借此来表达中华传统美德礼敬至宾。爱茶、识茶、品茶,使茶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弘扬健康、愉悦、和谐的茶文化精神是“冬”所赋予的精神食粮。
在紫瑞阁,还有一特殊装饰——长嘴壶。它是纯手工打造,选取上等木材,打造工序复杂。长嘴壶全身呈暗褐色,可容水4到5升。长嘴壶是中国所独有的茶器具,长嘴壶的名称由壶嘴的长度而来。传说重庆一带川江上的纤夫因劳动繁重,歇息时都有喜在船上饮酒解乏取乐的习惯。纤夫们彼此熟悉、性格豪爽、关系融洽,喝酒时常邀邻船的纤夫共饮。因要各守其船,而船与船之间总有一定间距,纤夫们便用打通了竹节的竹筒传送酒浆,后才改进为仿龙头古船的形状,打造为龙头长壶,长长的龙尾即为壶嘴。晚清时期,长嘴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长嘴壶遂成中国茶馆一大风景。由于现代茶道艺术的复兴,传统的行茶技艺得以重新挖掘,长嘴壶茶艺重新焕发了光彩, 受到普遍欢迎!
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遍及大江南北。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清净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饮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茶馆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根源。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当时出现的茶馆是专供人们喝茶歇息之用。在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至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历史。
老北京的茶馆更是遍及京城南北,各种茶馆既有不同的装饰风格,又有浓郁现代商务功用。老北京的茶馆饮茶或许只是媒介,听评书、商务洽谈才是主要内容。北京的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化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可谓老少皆宜。
历史的印证——老舍茶馆
在北京,一提及茶馆,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老舍茶馆。它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名作命名的茶馆,始建于1988年,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大茶馆。
在古香古色、京味十足的老舍茶馆,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还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以及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
前门四合茶院是老舍茶馆弘扬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的崭新手笔。它以古老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为形,以博大精深的茶艺之道为神,融合雍容贵气的京城之韵,提供了一个您梦想中的茶艺休闲场所。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轻松与自在,听悠扬的古筝,看精湛的茶艺表演,品馨香的好茶,独享或与好友品味茶中偷来的半日悠闲,那是无法言喻的惬意。
老舍茶馆地处寸土寸金之地的前门,内部以传统的中式装饰为主,颜色较深,宫灯、红木桌椅及舞台陈设古朴、典雅,京味十足。茶馆的营业面积及茶桌数都有相当规模,在这里,可以饮茶也可以点菜,提供的服务品种比较齐全。
老舍茶馆的一楼大厅,在简约流畅的现代装饰装修风格布局中,融合了诸多古典、民俗元素,入门时的屏风采纳了皇宫顶部的图案,舞台的背景为四合院屋顶俯视图,从包间、雅座到散台的独特设计,配合着灯光效果,使这“大茶馆”颇具小剧院的感觉,细节之处无不体现着宣南文化,回廊则成了展示老北京民俗的长卷,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五行八作,摔跤、中幡、京韵大鼓等泥塑大师的巨作将老北京点滴的市井生活活灵活现地拉到了您面前。眼里欣赏着民间剪纸、皮影、鬃人、京剧人物等装饰宣南文化的艺术精品,耳畔则回响着胡同里走街串巷、由远渐进或由近渐远的买卖吆喝声。城南旧事的真实场景和浓浓的京味情调无不体现着老北京久远历史中那集百姓、士大夫、皇亲国戚的生活百态。
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枕石,俗称门礅。枕石的门内部分是承托大门的,门外部分则雕以鸟兽花饰,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圆两种造型。门礅的雕刻颇为讲究,选材考究,工艺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老舍茶馆门口的圆石鼓的两侧图案以转角莲最为显眼。
进入大门,迎面是一面独立的墙体影壁,也叫独立影壁。独立影壁的下部设须弥座,顶部是屋顶,墙体的中部被叫做影壁心,其花纹图案有多种变化,老舍茶馆影壁的砖雕花色有钩子莲、凤凰牡丹、荷叶莲花、松竹梅等。还有整面影壁为砖雕的一幅画面,内容为花卉、松鹤等吉祥图案。
从一楼沿木制金边雕漆台阶而上,整体尽显皇家的贵气。其装饰以红、金为主色调,撷取藻井、龙柱以及超宽、超高的中式门扇等皇家建筑元素作装饰,盘龙点凤,营造出皇廷宫苑高雅与富贵的氛围。木制台阶两边的围栏,用大量的红金色色彩装饰,每柱的顶端,雕刻有金黄色蹲狮像,突显皇廷宫苑的富贵迤丽;台阶的折返处,塑有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那慈祥的双目,似乎时刻在警示世人:和善待人、静心饰物。以“四季平安”、“吉祥”、“如意”、“金玉满堂”、“风调雨顺”为名的五个包间内,古典红木家具配上名人字画、绿植花卉,让人充分体验到皇家般尊贵的同时又不失舒适与惬意……
2003年9月20日为纪念金中都建立850年,宣武区政府在宣武区滨河公园内原金中都大安殿遗址上设立“北京建都纪念阙”。阙高12米,主体结构为青铜材质,由四根方柱撑起,寓意“天圆地方、维系中央、四季平安”。阙的顶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斗拱造型。纪念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一个金代文物座龙的仿制品,象征着吉祥。基座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具有装饰和象征的作用。老舍茶馆的纪念阙是依照原物按4:3比例于2008年4月26日复制建成的。
老舍茶馆的瓮城浮雕,原位于北京崇文区西北部的正阳门箭楼,是北京最高大的箭楼。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 明、清时期正阳门城楼与箭楼之间原有一个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抹角,箭楼坐落在顶端,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米,内有空场,四向均有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楼两度失火被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箭楼被焚毁。1901年开始修缮箭楼,1906年竣工。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阳门瓮城月墙及东西闸门被拆除。
茶馆三楼还建有一座四合院,茶院内独具匠心地穿插了江南的亭台风韵,各个茶室错落有致、虚实相间,增添了空间的朦胧感。小小的院落中,花鸟鱼虫一应俱全,绿茵点点,芳草依依,宛若桃源一般在都市的喧嚣中保持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与闲适……
老舍茶馆饮茶主要在三楼,茶叶的品种以花茶、绿茶为多,茶水服务以杯茶盖碗为主,兼有乌龙,大约有二十余种茶品,配茶的小点心是自制的,品种较多,有一定特色。
皇城根下的浪漫神话——五福茶艺馆
在阜外大街,有一取名五福的茶艺馆,馆内面积不大,但蕴含的故事却丰富而浪漫。门额使用黄底黑字的“五福茶艺馆”灯箱分外显眼,旁有“五福茶道”的企业标识。明黄底色为古代君王所专用,体现出五福茶艺馆的雍容华贵,再配以店内古朴的装修装饰,比如对联、宫灯、折扇的点缀形成了华丽、典雅、宁静、肃穆的“五福”形象。
何谓“五福”呢?“五福”寓意取自中国人古老的信奉“人有五福”之说,即“康宁、富贵、好德、长寿、善终”。今有“知福、幸福、惜福、享福、造福”之意。“五福”或许是北京茶艺的代表,其有别于传统茶馆,也不同于日本茶道,而是从南方工夫茶演进而来,创出了其独特的“五福茶艺”。
步入五福茶艺馆内,那沉沉的古木色与淡淡的轻紫色装饰,氲洇着一派祥和、华贵和高雅,富丽和雍容,却清秀不减,而且处处透着精致。循着窗下的红木桌椅,一落座,就仿佛触到久远的气息,从古朴又浑然的色泽里,从敦厚而圆润的纹理中,不显山不露水地彰显着尊贵。
一道矮矮的石栏,使屋内平添了几分浑厚和大气。茶馆不大,也没有一般饮茶场合常见的熙攘与热闹,倒真正符合它“清茶馆”的定位。来喝茶的也许不都是为了茶,但不管怎样,既循着茶香而来,生意也好,公务也罢,能共聚斗室就是一种缘分。听讲论辩、把盏说茶的意兴总是难免,三杯两盏清茶,只言片语心声,气氛有一种微妙的融洽。
沿石廊漫步,仿佛进入一座浓缩精巧的花园,那一株株花草,一副副精美的对联,石廊边的涓涓溪流,似倾诉着每一位来宾熟悉或陌生的心声。在石廊的左侧,有一古木雕刻的保骨架,架上摆放着足有几百把各具工艺的茶壶,听馆内负责宣传的张小姐介绍,那是他们茶馆会员存放的自备壶!由此可见,五福茶艺馆对每位客人的悉心服务。
在五福茶艺馆的每一间包房饮茶,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柔和的灯光、温暖的纱帘、暖色调的装饰、悬挂式的筒灯、高高的木质藤椅、米黄色的粉饰墙壁,着实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
有一包房的墙中央,悬挂着一幅西北少女梳妆发髻的画面,一身大红绣有喜鹊的棉布衣裤,坐在贴有牡丹花图案的红墙纸炕沿,那种羞涩、那种纯朴、还有那双绣花鞋,仿佛演绎的一首首爱情民歌,让我心潮澎湃,耳际似不时回绕着美丽少女独自一人站在村头的土包上,天籁般地唱着“想亲亲想的我那个吆,那个心啊心如刀绞……”
或许是各种茶香的熏陶,我依然愿意小坐独斟,点一道熟悉的铁观音或龙井,简简单单一把陶壶、一只茶杯,带着点随意和慵懒,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融化在茶香中,任炉烟袅袅,任思绪万千。不知因哪个细节,把那些久远的往事就不能自己地纷至沓来,神思也就深了又深,不觉中走进悠长的慢慢历史长河中……
其实老北京人喝茶,一般用大的陶瓷缸子喝,或者用一把小泥壶直接喝。一撮茶叶,倒上满满一缸子水,从早喝到晚,茶水早就没味了,却还贪恋喝的过程。似乎并不是为了喝茶,而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
茶在年轻一辈人眼里,是属于父辈的,属于民间的。在古老的红墙之下,披着晴朗的秋阳,一把摇椅,一只泥壶,眯着眼睛,啜茶、聊天,回忆往事或者打瞌睡,那种不经意,被此时的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我喜欢这种感觉。
更何况五福茶艺馆提倡品原味茶,享受茶的真滋味,也享受泡茶的过程。小壶冲泡,小杯品饮,有别于日本茶道,也不同于中国民间的老北京大碗茶,这似乎是对老北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一种颠覆。因这种颠覆,引发了茶馆装修装饰的独特魅力,也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含蓄内敛、醇正清雅的意义。
茶馆的装饰风格如同一片茶叶在水中慢慢浸润、舒展。
五福茶艺馆的创始人、总经理谭波深知茶艺对一个城市市民道德品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五福茶艺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带着其特有的风采,愈行愈远愈美丽。正如谭波所说:我们在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必须渗透民族文化精髓,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支柱,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振兴传统的饮茶文化。
寄情茶香——邹记普洱茶庄
一个夏日的午后,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我走进马连道南端的邹记普洱茶庄,店头匾额上镶着的“邹记普洱”四个大字从外观看茶庄端庄气势,用木头装饰的门框和墙体,让人感觉走进古老的茶马古道路边的歇息小栈,那种古朴、那种丝毫没有大都市钢筋水泥背后的浮华,给精神实觉慰藉。而迎面扑来的茶香,让室内凉爽的空气倍添惬意。
整个茶舍装修装饰地精巧雅致,足见茶庄主人的贤淑品味。在茶庄大厅左侧墙面,用厚实的木艺装饰着一面载物架,上面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各种普洱茶,整体看来,活像一面普洱博物馆。载物架的正下方,用一顶古老的鼎陈放着云南特有的普洱功夫茶,那颗颗粒粒的普洱功夫茶,仿佛倾诉着茶马古道那厚重久远却并不为人知的历史。鼎的陈旧,让不懂古董的我一直纳闷:如此贵重的东西,怎么如此不经意地放在此处当盛物用器?此结未解。
右侧的墙体,是用砖和木混搭的结构,上面陈列着各式茶壶,大的、小的、细腻的、粗矿的、圆的、方的、扁的,一应俱全,目不暇接。让我最感兴趣的数边上足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桌面厚度达十几厘米的茶桌,茶桌的四周放置四条非常敦实的木头条凳,坐在此桌饮茶,再加美丽可爱的茶艺小姐用娴熟的煮茶、泡茶技艺,真是一种精神最高层面的享受。小姐一边煮茶,一边细致地讲解普洱茶的发展过程和煮茶、泡茶的每一步骤,令你不但感悟茶道的同时,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因平时饮酒,小姐建议多喝熟的普洱茶,对胃有极好的养护作用。于是就给我煮熟普洱的同时,讲解了熟普洱茶的冲泡过程。她建议用紫砂壶比较合适,要注意的就是温度,水温越高越好。好的熟普洱茶泡法不用太讲究,怎么好喝就怎么泡,浓有浓的味道,淡有淡的雅韵。还有涤具温壶、取茶、赏茶、投茶、润茶、冲茶、分茶、品茶等等一系列的程序,仿佛在听天书,有种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经她的一番精工细作,茶汤入口,稍停片刻,细细感受茶的醇度;滚动舌头,使茶汤游过口腔的每一个部位,浸润所有的味蕾,体会普洱茶的润滑和甘厚;入喉时可体悟普洱茶的顺柔和陈韵,这种欲仙的感觉,让我在茶韵中不能自拔。此次饮茶的感悟,或许对于热情、直爽的人,悠闲的喝下午茶似乎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他们比较喜欢一饮而尽的方式;而比较喜欢新鲜感的人,多半喜欢一些比较新奇的香味,满足其好奇心,或者偏淡雅的茶叶;我想沉稳的人最有品茶的适情雅兴了,他们或许所钟爱的茶叶,一般要香味浓郁,回味悠长。
我不知此茶庄主人吴合对先生属于那种饮茶方式,但对他来说,茶,已是他生活中无法或缺的部分,也是生存需要和精神的需要。现在,每天随手一支烟、泡一壶茶已成为一种习惯。
天下茶人的春夏秋冬——紫瑞阁
在菜户营西街有一处非常静逸的茶馆,取名紫瑞阁。门脸不大,但一幅“紫气东来盛世昌、瑞添几卷好篇章”的对联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如果不是檐头悬挂的两个写有茶的灯笼,我真还没有察觉是一处喝茶的雅居。推门而入,两个大大的雕漆花瓶映入脸帘,沿石径小路前行,一台用整个树根雕刻的茶桌在绿色植被的掩映中静候佳朋的到来。
此茶楼有一长长的走廊,走廊的左右两侧分布着以不同季节春、夏、秋、冬命名的包间,包间的门全部用木艺雕刻而成,有方形和圆形,各具一章,精美雅致。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民族有客来敬茶、以茶会友的传统与礼俗。 “客来敬茶”敬什么茶?更是有很多的讲究。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优质绿茶采摘上市的季节。紫瑞阁的茶艺师会在以“春”命名的包间为来宾献上一式四季茶“春”的茶艺表演。那浅浅的、淡淡的、嫩嫩的、活活的绿色,象一缕清风吹入你的心田,让你在这喧嚣的都市里寻找到一丝安闲与愉悦。
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茶的种类众多,茉莉花茶就是深受欢迎的茶品之一。其药用价值极高,人们常说:“在炎热的夏天,泡饮茉莉花茶有‘鲜明香气凝云液,清澈神情敌病魔’的好处”。此时紫瑞阁的茶艺师会在以“夏”命名的包间向各位展示四季茶中“夏”的茶艺表演,希望将那深夜中悄悄绽放、鲜灵甘美的茉莉花的香气带到你的身边,让你在炎热的夏天感受到一丝清凉,同时洗去一天的烦躁与疲惫。
人生在世,悲喜几多,让我们暂时抛开生命中的牵挂和烦恼,将大自然的恩赐融在一起,放下包袱,静心的去欣赏、品味眼前的这片片曾在高山之上、深谷之间沐过风雨云雾,听过鸟啼虫鸣看似简单的芽叶!它正默默地吐露着她淡淡的绿、轻轻的香……让这清雅的看云观霞的片片茶叶和倾注了茶农心血精心制作成的乌龙茶,带我们进入清凉“秋”的圣地。
在寒冷的冬夜,让我们冲泡上一杯红茶,愿这浓浓的茶香能沁入心田,温暖身心,也借此来表达中华传统美德礼敬至宾。爱茶、识茶、品茶,使茶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弘扬健康、愉悦、和谐的茶文化精神是“冬”所赋予的精神食粮。
在紫瑞阁,还有一特殊装饰——长嘴壶。它是纯手工打造,选取上等木材,打造工序复杂。长嘴壶全身呈暗褐色,可容水4到5升。长嘴壶是中国所独有的茶器具,长嘴壶的名称由壶嘴的长度而来。传说重庆一带川江上的纤夫因劳动繁重,歇息时都有喜在船上饮酒解乏取乐的习惯。纤夫们彼此熟悉、性格豪爽、关系融洽,喝酒时常邀邻船的纤夫共饮。因要各守其船,而船与船之间总有一定间距,纤夫们便用打通了竹节的竹筒传送酒浆,后才改进为仿龙头古船的形状,打造为龙头长壶,长长的龙尾即为壶嘴。晚清时期,长嘴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长嘴壶遂成中国茶馆一大风景。由于现代茶道艺术的复兴,传统的行茶技艺得以重新挖掘,长嘴壶茶艺重新焕发了光彩, 受到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