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引导他们多动手实践,从多个角度看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作者对在小学数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因此,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就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形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比如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节课时,我结合生活实际采取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秤:电子秤、盘秤、杆秤、天平、弹簧秤,等等。还准备了很多物品,如香蕉、黄豆、图钉、书籍、大米等。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们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然后说一说它们应该用什么来称量?小组协作完成。”全班同学立即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有的称,有的记录,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都在尝试、体验。称完物品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在这种民主和谐的交流合作氛围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绝不讲解。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 5,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时,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诱发良好思维品质,唤起学生创新欲望
1.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就会从心底里产生成就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先举例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氛围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意识,也利于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接触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其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認识正方形的特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动手实践,互相探讨。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能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因此,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就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形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比如在学习“千克和克”这一节课时,我结合生活实际采取分组教学,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秤:电子秤、盘秤、杆秤、天平、弹簧秤,等等。还准备了很多物品,如香蕉、黄豆、图钉、书籍、大米等。首先,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们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然后说一说它们应该用什么来称量?小组协作完成。”全班同学立即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合作,有的称,有的记录,每一个同学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都在尝试、体验。称完物品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探讨。在这种民主和谐的交流合作氛围中,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同时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诱发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绝不讲解。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 5,然后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时,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诱发良好思维品质,唤起学生创新欲望
1.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就会从心底里产生成就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先举例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氛围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种形式教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意识,也利于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接触贴近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其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認识正方形的特点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动手实践,互相探讨。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识,又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过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